《朗读手册》读书笔记1 寒假读书,我选了一本《朗读手册》。封面左下角上有一段不起眼的话却牢牢地吸引住我,“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1
寒假读书,我选了一本《朗读手册》。封面左下角上有一段不起眼的话却牢牢地吸引住我,“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以为是指导阅读技巧的,我们这两年正在搞阅读教研,认为他是一本有关阅读技巧的书。看了几页才明白:这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们如何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好书。我是家长,又是教师,我的责任重大。我期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生活,我也希望他们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爱上阅读,是我的希望。
工作中经常发现,很多父母总以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那就是爱孩子。可对于孩子学习上,却不舍的做出牺牲,这就是我们孩子的悲哀。而《朗读手册》却恰恰交给我们方法,教我们如何激起孩子兴趣?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大声为孩子阅读。下学期,我想在家长会上建议:爱孩子的父母都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每一张解释有关阅读中的一方面的各种问题,则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他用最通俗的语言知道我们怎样带领孩子阅读。他有很多的研究数据,让我们知道这些做法为什么对孩子的阅读有帮助。看完整本书,收获很多。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2
在牛牛即将来到人间的倒计时中,我常常在兴奋中感到恐慌,我将这天堂的精灵带到人间,我能给予TA什么呢?TA的一生是否可以过得幸福?回顾自己走过的二十七年,一路有爱,每当困惑、迷茫时,书籍总是我为我点亮前路的明灯。阅读是幸福的源泉,书籍是心灵的慰寄。我不望牛牛成为神童或天才,只希望TA早早找到书藉这个朋友,成为一个让自己幸福又能让别人幸福的人。然而面对众多的低幼读物,绚烂可爱的绘本,我一时无从下手,不知道牛牛什么时候才可以和我一起看这些美丽的童书?我又怎样才能架起TA和书籍之间的桥梁呢?
在不同育儿论坛上妈咪们的多次推荐下,我读了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真庆幸自己在牛牛出生之前就读到这样的好书。书中部分有关为婴儿的朗读的内容,对我有很多指导意义,在这里总结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什么时候开始为孩子朗读?
“婴儿在胚胎时期就能对某种特定的声音感到熟悉,而且会将这种熟悉的语调与舒适感和安全感联系在一起。所以婴儿从出生前就开始学习了。”——胎教即可开始朗读,出生后自然可以随时开始,“从你拿起一本书,并且开始读这本书的那天起,你已经在教孩子读书了”。
二、朗读的目的是什么?
1、“家长关心孩子的智能成长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因为过度关心而急着教孩子读书,则将产生负面的效果。”
2、“孩子在入学前的学习必须是非强迫性的,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游戏。”
3、“给婴儿读故事绝不是要让孩子成为特别优秀的儿童,而是希望能激发孩子本身具有的潜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在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之前,先帮孩子在他们与书籍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三、哪些书适合婴儿?
1、“押韵的文字很容易吸引婴儿的注意力,就是因为孩子最早听到也最熟悉的声音是母亲的`心跳,而心跳的节奏与押韵文字的节奏类似。”
2、“婴儿喜欢押韵文字,类似人们潜意识里喜欢看花格子图案或是喜欢听音乐的和声一样,因为这些都提供了一种秩序感。”
3、“对婴儿而言,好的朗读教材着重在读出来时的声音,也就是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大量使用重复句,很好笑或很有戏剧性、刺激性,充满色彩或孩子熟悉的事物”。
4、一般“孩子到了学步阶段”,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绘本”。
四、怎样为婴儿朗读?
1、“家长应用手臂环抱孩子,要使他感觉亲密,而不是感到行动受限制”,“尽量一边读书,一边拍拍他或抱抱他,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宠爱”。
2、“到6个月时,孩子可能对抓书咬书比听故事更感兴趣,此时,要用磨牙的玩具或其他方式转移他对咬书本的兴趣”。
3、“8个月时,孩子可能比较喜欢一直翻书,而不是静静地听,此时应顺着孩子的好奇心随他翻阅,但家长不应就此完全放弃朗读”。
4、“12个月时,孩子开始变得喜欢帮你翻页,这时候你可以指着书上的某个物体说给他听,甚至发出动物的声音,教他认识书上介绍的东西”。
5、“到了孩子开始学走路时,孩子变得一刻都停不下来,必须慎重选择朗读的时间,不能阻挠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6、“婴儿看书时注意力*均只能维持3分钟,然而每天数次的阅读,通常可以合一天的阅读时间积累到30分钟”。
7、“孩子的专注能力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立的,而是通过一分钟一分钟、一页一页、一天一天的努力逐渐建立起来的”。
8、“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参与的越多,他理解得越多”。
9、“将厚纸板,防咬的童书摆在孩子的高脚椅上、游戏区内和娃娃床上,至少让孩子看到书本的机会和看到玩具与电视的机会一样多”。
10、“在孩子两岁之前,给孩子重复读少量的几本书,比一次提供大量的书好得多”。
11、“父母朗读故事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孩子的户外生活体验”。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扩展1)
——《大脑开窍手册》读书笔记3篇
《大脑开窍手册》读书笔记1
本书中提到:人的智力取决于基因而有一定的上限。民间有许多如:让婴儿听音乐能使他变聪明,还有左撇子智商较高的迷思,都是毫无根据的。我们无法改变智力,唯有了解自己的脑袋,才能免除误解,让头脑运作得更好!
第一,左脑掌控着逻辑能力,同时也是导致记忆出错或自圆其说的罪魁祸首。为求效率,它会将世界合理化,即便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我最喜欢的实验的内容是:派一名研究人员随便找一行人问路,在他开始回答时,另外几名研究人员会抬着一片门板通过他们中间,问路者与行人都暂时看不到彼此,这时原先的问路者会调换成另一位长相完全不同的研究人员,而新的问路者会一副若无其事地接续原先的话题。
结果很令人吃惊,即使第二名问路者与原先的外貌相差极大,还是有过半数的行人未查学问路者换了一个人。
第二,许多人常因减重失败而困扰,就是因为脑袋对于接收到的讯息,会选择性的过滤造成的。在演化过程中,生物为求活命,总会演化出一套生存法则,而对于脑袋,肥胖比消瘦好多了,因此很多时候你你用完餐后,依然觉得很饿,就会忍不住摄取更多热量,那其实是大脑为了让你的体重维持在他满意的水*而撒的谎。另外,市面上有许多标榜能瘦身的药品,千万不能轻易尝试,以致产生副作用。正确的减重方法应有规律的睡眠、少量多餐并养成运动的习惯。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过去的记忆很模糊,对当下的认知也是选择性的,想像未来的能力也总是倾向较理想化、不切实际的情况,而忽略许多重要的细节。
举例来说:当你在一个很吵的地方讲手机,常常会因周围的杂音而听不清楚,这时候巧妙运用脑袋的运作机制,盖住发话筒,就能改善这个问题,这个技巧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它是运用大脑擅长处理讯号分离问题的能力,因为在一个嘈杂的地方,好几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都会与手机另一端传来的讯号混合,但当你把发话筒遮住,就能阻隔电话里的混音,将声音分离开来。目前的通讯业还无法将声音区别开来,但你的脑袋却能轻松做到。
《大脑开窍手册》一书藉由视听嗅味触这五大感觉与记忆力、智力、情绪等观点说明大脑的功能,若没有大脑,我们无法记下那些美好与悲伤的片刻,没有大脑,我们会食不知味大脑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解这些实用的科学知识,你就不会受谣言所惑,能够清楚地判断什么是有根据的事实,什么是愚昧的迷思,预防疾病,并能运用大脑解决逆境,乃是科普书籍的原始旨意。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扩展2)
——《朗读者》读书笔记3篇
《朗读者》读书笔记1
看完《 朗读者》这部电影,才去阅读的文字。喜欢曹文轩为这本书写的序言。
当下*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怀疑主义大国。流气在我们周遭的每一寸空气中飘散着。一次朋友的聚会,一个会议的召开,我们已经很难再有进入庄重氛围的机遇。甚至是一个本就在应当庄重的场合,也已无法庄重。嬉笑声荡彻在无边的空气中。到处是低级趣味的消化,到处是赤裸裸的段子,人与人的见面无非就是玩笑与没完没了的调侃,说话没正经已经成为了风尚。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一切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一个本就没有宗教感的国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缺乏神圣感。
小说短小而精悍,读起来没有负担。喜欢一切与阅读有关的电影和书籍。在电影中,特别喜欢汉娜在监狱中听朗读的镜头。也喜欢他们有关系之前的`朗读环节,电影镜头拍得非常唯美。
有几方面想不通,一是为啥米夏为啥能比大她20几岁的女性之间有情欲。二是汉娜难道因为文盲一事而特别难堪吗,这有什么好尴尬的呢?三是米夏实在太爱太爱汉娜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他这般爱她?四是汉娜为何要自杀?
关于汉娜自杀的想法如下:
一是入狱之前的她是骄傲自尊的,不爱米夏,后来在狱中可能爱上他的;后来入狱,坐牢到60多岁,出去怎么办,她自己没多大的把握,盼头也就是个米夏,唯有他能带给她希望,结果他来监狱探视后无意中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了他的内心,汉娜意识到二人的关系已经不是之前那样。她的自尊心显然是受到了伤害(因为她比别人的自尊心强N多倍),二是她在狱中多年的阅读和阅历中,看清了一些事,变得非常淡然。对人世没有多大眷恋。性格决定命运吧,总之,汉娜是个为自尊而活的人。
也许人不应该为自尊而活,要为自己而活,不要把快乐和幸福寄托于他人身上,独善其身就好。
《朗读者》读书笔记2
读《朗读者》的时候,是去年9月底。
德国人是很严谨的,他们的文字不华丽,不卖弄,笔触冷静而庄重,真实而简单。北大出身的钱定*先生更是把《朗读者》译得相当贴近*读者:大气、正式,而又不失温婉的美感。
小说写的是一位少年(米夏) 与一个成年女性(汉娜) 之间纵贯一生的爱情。
米夏在15岁时遇到汉娜,他的情欲与爱欲都从她那里得到了满足。他是她的朗读者,每次见面,他都要为她朗诵华彩的篇章,他们都要用清水沐浴,然后行鱼水之欢。他们相约出游,他们一起看戏,他们也吵架。米夏慢慢长大,开始结交同龄女孩。后来忽然有一天,汉娜走了,从米夏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音讯。
两人再见面,是在法庭之上——米夏是法院实习生,而汉娜,曾经是纳粹。由于自己的秘密(她不识字) 与强烈的自尊心(她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她不识字) ,她放弃了升职机会而去做了一名纳粹看守。同样由于这个秘密,在审讯时造成了众人对汉娜的误会。米夏凭着对汉娜的了解发现了她的秘密,他在救她与维护她尊严之间徘徊了很久,但最终选择了沉默,汉娜被判终生监禁。
一段时间后,米夏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朗读的磁带,而汉娜竟然慢慢学会了读写,经常写些字条给米夏叙述日常生活,在我看来这就像一个小女孩一般可爱,在自尊与爱人之间,她选择过,也离开过,但她还爱,她想让他知道自己的一切,状态也好,心情也罢,无论她是20岁、30岁,还是50岁。是啊,女人爱你的时候,你就是她的全部,在她那里没有其它任何东西能和你相提并论。但是,米夏从未回过字条或者信,只是一次次地寄出磁带。这期间,米夏结婚又离婚,作为男人应该经历的似乎都经历了。
有一天监狱长打电话给米夏,汉娜刑期将满,而米夏是唯一与汉娜联系的人,请他接汉娜出狱。米夏为汉娜今后的生活作了安排,然后去见了汉娜。原先健壮美丽的汉娜已显老态,米夏不由显露出失望。其实,这可以理解,现实的汉娜与米夏记忆里的那个不一样了,以前的汉娜有着迷人的芳香与诱人的汗珠,现在只剩下老女人的体臭。他们的爱,永远有那么一种距离:米夏15岁时,是女人与男人、*与少年间的心理距离; 米夏30岁时,是犯人与公民、监狱与社会的时空距离; 米夏45岁时,是一种由害怕产生的距离,似乎只有在某种距离外才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之间的爱承载不了那么多,他们都有最后的一点幻想,米夏幻想着重逢汉娜时仍有年少时的那般冲动,汉娜幻想着重逢米夏时彼此能有岁月过去后的看破红尘。可惜,可惜,可惜,米夏流露出了失望,汉娜吊死在那个即将出狱的黎明。
是啊,汉娜有什么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呢! 一切都要结束了,就在那个黎明,她将要出狱,她再也不会收到朗读磁带,她再也不会得到那种由距离产生的最真实的关心,她心中仅存的一丝温柔已经消散,仅存的一丝希望已经死去。她死了,上吊死了,死在那个黎明,就要出狱的那个黎明。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更让人欲哭无泪呢?! 有些希望,并不该有。有些爱,注定不能。
我相信,并且觉得所有人都该相信,米夏爱,汉娜也知道米夏爱,只是,真的只是,真的真的只是,他们不能爱。汉娜死后,米夏尽自己可能做了一些事。后记说这是他一生的忏悔。而我觉得,不,这不叫忏悔,而是延续。把一件应该做一辈子的事做完,而且,也许,这是最好的方式。试想,如果汉娜出狱了,接下来将开始的新生活,对她,对米夏,有什么意义吗? 这是他们的爱的延续,并不因为一方的离开爱就不存在,相反,在他们之间,这样的爱,这样的不能,才是最最最感动,最最最让人一次又一次默默无语凝神沉思的。
法国《世界报》文学主编克利斯托夫施扎纳茨在书后评论中写道:不管我问哪个读过《朗读者》的人,他们都说我把它一夜读完。我相信,这本书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至少,他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也相信,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所沉浸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这部小说承载了太多,爱与性,爱与被爱,爱与背叛,爱与社会,爱与死亡,爱与生命。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还有令人无比安静的思考。
卡夫卡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这本书就是这样。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扩展3)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1
利用两天的午餐时间和工作的闲暇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这的确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作者通过生动的事例向读者传达出朗读的重要性,教会家长怎样培养、激发孩子对读书的渴望,使他们终生热爱读书,乐于读书。
艾林出生第一天起,她妈妈就开始给她读书。15个月时,艾林阅读量达到30本书左右,21个月时,艾林就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24个月时,艾林已经知道1000个词.以及今后出色的学生生涯与她母亲功不可没呀!
校园里,老师善于带领孩子阅读的班级和只啃书本的班级进行比较,他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在这里,我也想表达一下对徐老师的感激之情,因为孩子们遇见了你,孩子们的未来变得光明,因为您无时无刻的熏陶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孩子也正在慢慢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书中是这样概括阅读的好处:一切都可归纳为一则简单的两个层次的公式: ⑴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⑵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我把这句话记到了本上,说的太精辟了。
书中在第八章提到了孩子与电视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人类还是主宰着电视,并加以利用的,任何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过度看电视,而不在于电视本身。
人们在家中应该有节制地看电视,而不是要求大家让电视在生活中消失,适度看电视和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不同的节目才是最重要的"。专业学会呼吁,孩子一周内看电视的时间应当被限制在10个小时之内。这个结论的依据是1963年到197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研究对象为英国、日本、加拿大和美国境内5个地区的87025名儿童,主要是分析他们的看电视情况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儿童一周内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10个小时之内时,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不利的影响,甚至会有正面的帮助;当超出这个时间限制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开始下降。研究还发现,过度看电视对女孩子及高智商学生的负面影响最大。
电视使孩子没有机会使用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提问。孩子通过提问可以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一个5岁大的孩子(通常独自或和兄弟姐妹一起)*均每周看电视超过20小时,在这期间,他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当然更不会得到任何回答。
电视剥夺了孩子学习语言最重要的课程———与家人的对话。研究显示,刚从幼儿园毕业但尚未就读一年级的孩子,看电视或录像带的时间已经将近6000个小时,而在这些时间里,他们几乎没有与任何人交谈。
这些确切的数据佐证事实,证明了过度看电视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得不重视呀!
作为母亲的我,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丰富自己教育子女的经验,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给孩子朗读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它不仅能给孩子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我愿与孩子一起分享朗读,大声为孩子朗读!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扩展4)
——知更鸟读书笔记
知更鸟读书笔记1
“冒险,还是不要冒险,这是永远的两难”这是风靡世界的北欧犯罪小说天王尤·奈斯博所著的《知更鸟》中的一句极富意蕴的话,更是整篇小说的灵魂。
《知更鸟》是挪威作家尤·奈博斯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部,暑假不求甚解地读完这本悬疑小说,心里很是触动。
《知更鸟》交叉着讲述了一九四四年挪威志愿军在前线列宁格勒的战争,一个挪威军人盖布兰负伤后在维也纳医院里的经历以及二〇〇〇年哈利和爱伦在密勤局里的工作,随后在第五部“七日”后笔锋一转,转到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他发现自己生命所剩无几,便决定要在生命结束前,用一把威力巨大的阻击步枪,为自己遭到背叛的人生和心酸委屈执行最后的正义,因此他策划了一场谋杀案,出色的警探哈利与他的最佳搭档爱伦追查案件,同时该小说的女主角萝凯和她的儿子欧雷克出场,谱写了与哈利的爱情篇章。
作者奈斯博没有将所以的事情巨细靡遗地写出来,而是将所有的犯罪过程的信息隐藏在他的`文字中,留下悬念吸引着我们这些读者想接着往下看,让读者在迷雾一样的剧情里又突然恍然大悟找出案件的线索,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发现更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跨越半个世纪的线索,种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卷入犯罪案件的漩涡。半个世纪前战争的残酷,邪恶正义、黑暗光明之间的斗争,半个世纪后令人唏嘘的爱情友情。盖布兰与海伦娜的爱情道路是充满荆棘的,权利等级差异和他人的阻挠使得相爱的人却难以相爱,这是过去悲哀的投影,折射到现在,让耄耋之年的盖布兰化身凶手,变为复仇者,在历史与现在的缝隙里,为正义而“战”;萝凯和哈利的爱情最终圆满,两人因一场案件而彼此相识一见钟情,并为之付出自己的真心,让彼此明白了自己的心意最终走到了一起;爱伦和哈利的友情以悲剧结束,爱伦的死让哈利揪心,也让我泪目,为了破案,爱伦铤而走险,发现线索后一次又一次打电话给哈利,但是哈利没有接听到,她死后,哈利一遍又一遍给爱伦留言,直到爱伦的电话被注销,从此以后哈利再无好搭档,而爱伦给哈利留下的也只是那只她养的鸟,它的名字叫黑格……
知更鸟飞到南方亦或留着北方过冬,留下和离开也是两难的选择,要么放手一搏,要么放弃冒险,而哈利也正如知更鸟一般,总是面对两难的抉择,但是就像那些知更鸟一样,熬过了冬天就是春暖花开。(方佳佳)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扩展5)
——论语读书笔记_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_论语读书笔记1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扩展6)
——读书笔记_高尔基的童年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_高尔基的童年读书笔记1
今天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故事。 日记
我读完这个故事后,被故事中高尔基读书时那种专心、认真的态度所吸引。
高尔基读书的时候很专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记了。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以前读书时的态度。每次爸爸妈妈给我买回什么新书或借到一本书,我特别高兴,总是很快的就把它看完了。我虽然爱看书,但是从书里学到的知识却很少,为什么呢?自己和高尔基比比,只是看看书中的热闹,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所以看完后就都忘了。妈妈说,高尔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豪,是与他认真专心读书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觉得高尔基教育了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认真的态度。粗心大意造成的失败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我在上学期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时,成绩不是特别好,原因就是粗心,考试题我都会,就是粗心。今天我要甩掉它,我要和认真交朋友,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就像高尔基说的“粗心乃失败的根源,认真是成功之秘诀!”
【《朗读手册》读书笔记3篇(范文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