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2023《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3-30 15:5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1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1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而又不破坏古诗原有的美感和整体性,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一、入境

  每一首古诗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把古诗理解地透彻,读得有情,进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熏陶。

  我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设计了“复*白的古诗,配乐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李白的距离,为学生理解古诗,体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词句,机械反复地背诵词解句意,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如同“嚼蜡”。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配乐朗诵,想象诗的画面,为理解诗意做了很好地铺垫,虽然学生说时只抓住了个别词语,说得干涩,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进李白,体悟李白当时的心境。最后汇报交流时,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解释字词,解释诗意,而是根据学生说的,及时点播,顺势以组词的形式理解“辞”,以选择的形式理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教师一句“轻快的仅仅是顺水而下的小船吗?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随之深刻,教师再配乐,让学生朗读,学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于诗中,真正走进了李白的心境!

  三、迁移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一种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也为学生理解“万重山”,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瑰丽、险峻,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最后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补充,更是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堂课虽然很顺利地上下来了,几个教学环节也都比较流畅,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课堂境界还有一定差距,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把它迁移到课堂预设中促进课堂生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加生动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2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而又不破坏古诗原有的美感和整体性,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一、入境

  每一首古诗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把古诗理解地透彻,读得有情,进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熏陶。

  我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设计了“复*白的古诗,配乐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李白的距离,为学生理解古诗,体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词句,机械反复地背诵词解句意,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如同“嚼蜡”。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配乐朗诵,想象诗的画面,为理解诗意做了很好地铺垫,虽然学生说时只抓住了个别词语,说得干涩,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进李白,体悟李白当时的心境。最后汇报交流时,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解释字词,解释诗意,而是根据学生说的,及时点播,顺势以组词的形式理解“辞”,以选择的形式理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教师一句“轻快的仅仅是顺水而下的小船吗?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随之深刻,教师再配乐,让学生朗读,学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于诗中,真正走进了李白的心境!

  三、迁移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一种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也为学生理解“万重山”,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瑰丽、险峻,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最后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补充,更是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堂课虽然很顺利地上下来了,几个教学环节也都比较流畅,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课堂境界还有一定差距,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把它迁移到课堂预设中促进课堂生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加生动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带有他一贯的雄奇豪放的诗风,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的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是我设计这堂课所追求的目标,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白像,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以配乐讲故事形式,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备课时,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课堂预设时,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3.品读古诗,感悟意境。

  4.再次朗读,情感升华。

  5.巩固生字,指导书写。通过这几个环节,生生互学,师生互助,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学习生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口头组词,指导记字方法时,教学生用谜语式巧记生字,如“帝”上头是立两头弯,一条长巾挂下边。“岸”是工厂建在山下边,工人干劲大。在教学古诗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读,再配乐听读,为读课文和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立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手法的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楼高百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山势险峻,为理解“万重山”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有关这句诗的视频。更加直接地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最后让学生齐读诗。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地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10篇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⑴熟读古诗

  ⑵理解诗意

  ⑶想象意境

  ⑷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说话结合感情朗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绝句》

  一、背诵古诗,引如新课

  1、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2、回忆杜甫的诗,学生背。

  3、揭题并板书。(《绝句》)

  二、自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并按预习提示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自读诗歌。

  2、自学检查:

  ⑴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行(háng)岭(lǐng)泊(bó)

  ⑵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诗歌,说说:通过朗读、自学,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四幅美丽的春景照片。把诗句与插图上的照片对应,小组同学轮把每幅照片的内容讲一讲。再选择其*同喜欢的一幅照片,小组同学把它画下来。

  四、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展示图画,再读诗歌。小组代表展示图画,朗读诗句,讲解图画的内容。把学生的图画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2、集体讨论,诗人的视线是怎样转移的,你最喜欢哪张照片,从这四幅照片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讲最喜欢的照片的内容。重点指导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4、小结诗歌特点。

  5、学生独自读,齐读全诗,发现诗歌在词语方面有什么特点没有?自由读全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把这首诗歌默写下来。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江的水路图,请一生为大家简介其线路。

  2、出示全诗

  3、指导朗读

  4、“你问我答”相互质疑

  二、再读体会诗意

  1、自由体会诗意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内容

  3、比赛:用自己的话将诗歌改写成故事或现代诗歌。(内化的过程)

  4、个性延伸:找出你认为诗中最生动的词,并说明理由。(深化的过程)

  教学思路:“彩云”勾画出了白帝城的美丽。(视觉)

  “一日还”说明心情急切,船速很快。(感觉)

  “啼不住”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听觉)

  “轻舟”既写了船轻,又写了作者心情轻松.(心情)

  三、回归中心

  1、从“轻舟”的轻,体会当时的心情,并适时介绍当时的背景(流放中途遇赦)

  2、整体体会,自己归纳中心。

  四、课外延伸(二选一)

  1、作画(据诗意)

  2、写一首现代诗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习“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说话结合感情朗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绝句》

  一、背诵古诗,引如新课

  1、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2、回忆杜甫的诗,学生背。

  3、揭题并板书。(《绝句》)

  二、自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并按预习提示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自读诗歌。

  2、自学检查:

  ⑴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行(háng)岭(lǐng)泊(bó)

  ⑵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诗歌,说说:通过朗读、自学,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四幅美丽的春景照片。把诗句与插图上的照片对应,小组同学轮把每幅照片的内容讲一讲。再选择其*同喜欢的一幅照片,小组同学把它画下来。

  四、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展示图画,再读诗歌。小组代表展示图画,朗读诗句,讲解图画的内容。把学生的图画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2、集体讨论,诗人的视线是怎样转移的,你最喜欢哪张照片,从这四幅照片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讲最喜欢的照片的内容。重点指导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4、小结诗歌特点。

  5、学生独自读,齐读全诗,发现诗歌在词语方面有什么特点没有?自由读全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把这首诗歌默写下来。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江的水路图,请一生为大家简介其线路。

  2、出示全诗

  3、指导朗读

  4、“你问我答”相互质疑

  二、再读体会诗意

  1、自由体会诗意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内容

  3、比赛:用自己的话将诗歌改写成故事或现代诗歌。(内化的过程)

  4、个性延伸:找出你认为诗中最生动的词,并说明理由。(深化的过程)

  教学思路:“彩云”勾画出了白帝城的美丽。(视觉)

  “一日还”说明心情急切,船速很快。(感觉)

  “啼不住”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听觉)

  “轻舟”既写了船轻,又写了作者心情轻松.(心情)

  三、回归中心

  1、从“轻舟”的轻,体会当时的心情,并适时介绍当时的背景(流放中途遇赦)

  2、整体体会,自己归纳中心。

  四、课外延伸(二选一)

  1、作画(据诗意)

  2、写一首现代诗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习“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

  对“树阴照水爱晴柔”等词句的理解。

  查阅资料:

  诗歌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资料。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李白) 小池( 杨万里)

  千里——一日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轻舟——万重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通《早发白帝城》看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1.你对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哪些了解呢?会背哪些他写的诗?(学生背诗展示)

  2.这首《早发白帝城》是诗人什么时候写的?(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他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遇大赦,返回内地时在路上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熟,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1.自己把这首诗读几遍,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或者查字典。

  提示把下面的字音读准确

  朝辞 江陵 猿 还

  2.你觉得诗人写这首诗时心情是怎样的?试着把诗人的感情读出来。

  三、看注释,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并能够读出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早晨 辞:辞别 白帝:指白帝城

  从彩云间你知道了什么?指白帝城高耸入云。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早晨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出发,一天就可以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呢?(表达了诗人欢快的心情)

  把自己体会到的当时作者的心情读出来呢?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啼:叫 不住:不间断。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长江

  *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群山。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江*猿猴的叫声不绝于耳,轻快的小船驶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把小船行驶速度的快和作者欢快的心情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3.连起来朗读这首诗。

  4.背诵这首诗。练习默写。

  五、 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要几个步骤?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并背诵《小池》看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运用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上头”不能读轻声,那样就失去了诗的韵脚。要读它的原调,但也不要太重。

  2.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初夏)

  二、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

  1.从哪儿看出这是描写初夏季节的景色。

  2.看注释,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舍不得。细流:细细的水流。照:映照。

  晴柔:晴空下柔美的风光。立:停落尖尖角:花骨朵或荷叶的尖端。

  (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悄地流出来,好象泉眼很爱惜水流,不肯让它们多流一点。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象喜爱晴空下这柔美的风光。荷花骨朵或嫩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落在上面了。)

  3.作者写这首诗时心情怎么样(心情很愉悦,闲适)

  4.练习读这首诗。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积累古诗。

  1.试着背这首诗。书写古诗。

  2.还读过杨万里什么诗,给大家背一背。

  四、作业 。 朗读并背诵《小池》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习“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大家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诗篇,同学们能背诵出来吗?

  (学生有表情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 《静夜思》 《赠汪伦》)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著名诗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3.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4.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一路上,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指导自学

  三、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阅网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2.正确、流利朗读本诗,体会诗中诗人的心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组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登陆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查阅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用自己喜欢方式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出示课件“*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学们看到画面有什么感受?

  7.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这一处的叫声还没有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猿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间接地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像诗中描述的那么快吗?

  (是诗人的感觉,诗人觉得船走得很快。)

  8.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公元759年3月,诗人因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时,传来皇帝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诗人欣喜若狂,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9.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10.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弄懂诗句的意思后,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流利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古诗)

  11.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彩云之间的白帝城特别漂亮。

  (猿声悲啼本来是使人很不舒服的,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猴的啼叫是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可见诗人多么高兴。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美丽的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12.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这首诗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感情丰富。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13.指名读,评议。

  14.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六、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七、作业

  1.读一读其它描写三峡的诗篇。

  2.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配一幅画。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早发白帝城翻译赏析

早发白帝城翻译赏析1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早》教学设计10篇

《早》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早》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 “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 屋 蔬 朴 寿 默 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4

  《早发白帝城》是二年级第四册《远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辞、陵、猿、帝、啼五个生字,能够根据词义选择“还、重、朝”三个多音字正确的读音,根据已有积累书写“舟”、学写“朝”交流“帝(啼)岸。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古诗、当堂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能够根据诗句想象三峡的景象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自学生字词,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一、引入(单元整合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板书:远行

  在以前的课上我们学过了《远行靠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交通工具去远行呢?(复习旧知)(2名,注意声音洪亮、表达完整)

  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也去远行,他是谁呢?(出示画像)

  谁来介绍介绍他(孩子们简单说说自己了解的李白)(出示李白的资料)(背诵两首关于李白的诗)(复习旧知)

  李白这次远行,他是靠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检查预习)你从哪里知道?

  出诗句。勾画“轻舟”一词,于是我们明白了“舟”就是小船,所以除了轻舟我们还可以说(小舟),舟可以做部首,我们一看到舟就知道(与船有关)那你能说出哪些带有舟的字呢?怎么才能把舟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写舟)

  二、指导自学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诗人乘着小舟,去远行,(齐读课题)

  你读懂了什么(时间早地点白帝城发出发)(课文里还有一个字跟他很像,说说怎么区别呢?写帝、啼)(写两字)

  (课件)

  1、自由读课文,把你觉得难的字多读两遍

  2、回忆认字四法

  3、把诗文读通顺读流利。

  读诗文的时候,你有哪些字词觉得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呢?

  抽生读全诗大家评价是否读准确了

  读准三个多音字“朝、还、重”(区别读音,说说你怎么知道课文中读这个音?(引导孩子通过了解字义来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准“陵、猿”等词语。

  4、再读全文(读准字音)

  5、读、出节奏

  三、发挥想象,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ppt师讲述(了解背景)

  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出示地图动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点击小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早发白帝城

  范读诗文,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彩云间——这是什么时候的彩云呢(早上,板书朝霞,你们见过朝霞吗?什么样的?彩云间的白帝城是什么样的?看图片,读出白帝城的美)在这样一个彩霞满天的早上,诗人静静地站在白帝城前,他要做什么?(理解辞字)

  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情怎么样,你们从哪句话体会到的?(抽生读)把哪个词读慢一点就更能突出这种心情呢?(再次强调“还”就是(要回家了)引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江陵)真的有一千里吗这里说明了路(很远)(读)

  一千里并不是真的一千里,李白写诗常常有这样非常夸张的手法,你还记得他的那首诗里还这样写到(生背诗)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那么我们这首诗里还有这样的写法吗?(万重山,读,你有什么感受)

  对比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你有什么感受

  (轻舟能换成小舟)(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小舟顺江而下,一日千里,*的山上传来了(猿猴的啼叫)(你听过猴子叫吗,在哪里听到的)这里的猿猴叫声又是怎样的?来看看(出示水经注,老师读,找出描写猿猴叫声的句子,说说感受)

  猿猴声声啼叫,连绵不绝,声音如此的悲惨,可是诗人心情却(非常高兴),因为(引读)他马上就要(回家了)

  出门行千里,终必把家还,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李白告别彩云中的白帝城,回到家里去吧

  (配乐、读诵)

  背诵全诗

  四、认读词语,巩固新知

  李白远去了,诗歌却留下了,里面有好多词宝宝和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再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读词语)

  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

  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五、写字

《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 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

  1、 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更是如此。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的为学生解释,再把字意串连起来,然后就是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古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完全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或多媒体手段创设的画面展开想象,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及意境,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设计思路:

  一、 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李白所写古诗)

  学生已经会背了许多首古诗,所以教师的激趣会引发他们争先恐后地吟诵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自学、课内展示的舞台。学生在争先恐后地吟诵中,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兴趣盎然的开头,使新诗的学习成功了一半。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激趣。

  二、借助画面——主动学习古诗。

  这一大环节中包含着四个环环相扣的小环节:

  1、 读——自学质疑。看题目质疑和读诗文质疑。

  2、 看——观察图景。创设情景突出重点,边读边看边想象,以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

  3、 思——读议释疑。小组同学在一起把各自的理解议一议,开展讨论突破难点。

  4、 诵——图文结合,体会思想感情,反复吟诵,感情升华。

  三、 自学生字——识写课内生字

  四、 拓展延伸——课外背诵古诗。

  开一次“唐诗交流会”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

  对,他就是李白。

  你们会背他的哪些诗呢?想不想背给同学们听?

  (配上古筝的音乐)

  ● 从本诗的作者导入新课,不仅对诗人李白作了介绍,而且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配着优雅、古典的音乐,学生吟诵出李白的许多首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古朗月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等,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些诗中有的`在前三册语文书的“语文天地”中出示过,学生已经会背,有的是学生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学过的,所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展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背古诗、学古诗的氛围。

  (如果学生会背得太少,教师可以为学生有感情地吟诵几首,让学生欣赏,也可以把学生引入这种学习古诗的氛围中来。)

  (学生背古诗时,除了放音乐以外,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如学生背诵《静夜思》时就出示三册语文书中11页的插图,背诵《赠汪伦》时出示第三册语文书中76页的插图,同样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出示我们这一课书上的插图。)

  ● 边吟诗边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画面,更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借助画面——主动学习古诗

  这一大环节中又包含着环环相扣的四个小环节。

  (一) 读——自学质疑

  同学们,你们喜欢╳╳╳背诵的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吗?(出示这首诗)

  喜欢就读一读吧!

  1、 学生自己读

  ●这一环节其实也是学生初步认字的环节,要读准读畅这首诗就得先认识这首诗里的字,所以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2、 同桌读

  学生在这种生生互动的合作中,纠正了字音,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3、 指名读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好、中、差等生中各选两名学生来读,这一环节既可以再一次纠正字音,还是学生之间的读书评价。经过一年半的培养,现在许多班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倾听,更会对别的同学进行评价,这种课堂上的生生评价对学生的进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时培养这种评价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欣赏别人、悦纳别人的态度来评价别人,同时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如上面的读书互评这一环节来说就限于是否读对了,千万不要把读得是否有感情作为评价重点,这样“拔苗助长”式的评价和“互相挑剔式”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挫伤积极性。

  4、 全班齐读。

  5、 你们读得可真好呀!知道这首诗什么意思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说得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即使说得意思完全不对甚至非常可笑也是允许的,正是因为不会才要学习,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这节课学习这首诗的积极性。

  6、有许多同学不理解这首诗什么意思,你们哪不明白呢?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早发”什么意思?“白帝城”什么意思?“朝辞”、“江陵”、“还”、“啼不住”、“猿声”、“万重山”什么意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些需要教师当时予以解释,如“白帝城”和“江陵”都是指地方,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崃,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崃的景象。“还”的意思是返回,因为李白本来就住在江陵这个地方,因为获罪被流放,恰巧到了白帝城时被遇赦,便乘船返回江陵,所以用“还”,在这首诗里就可以解释为到达江陵。

  还有些如果其他同学明白什么意思,也可以当时解释。

  ● 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等的气氛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二) 看——观察图景

  1、 观察图画

  你们理解得对不对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这幅图画。

  (出示课件画面,课本上的插图再配上早上的太阳、被太阳照的彩色云彩,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配上猿的叫声或者是在画面的山上画上几只猿。)

  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什么?

  说一说。

  ● 古诗的理解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难点也是重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是教学的重点,形象的图景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为理解古诗意思作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联系画面再读古诗,边读边根据图上的内容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 思——读议释疑

  1、 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

  2、 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到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并作相应指导。

  3、 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只要能说出古诗的大意即可)

  对于“辞”、“猿声”两个词语,如果学生理解不出,教师提示。

  ● 在借助图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解古诗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个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同学们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四) 诵——反复吟诵,感情升华

  教师指着画面说:轻快的小船在江面上行驶,一天时间就能从白帝城到达江陵了,此时诗人李白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指名回答。

  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读学生互评

  2、 教师范读

  3、 生生比赛读

  4、 齐读。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朗读,学生不仅进一步体会出了诗人当时高兴的心情,更把这种感情升华了。

  三、自学生字——识写课内外生字

  1、 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小组长考查,教师抽查。

  多音字“还”说出两种读音以及怎样组词。

  2、 写字

  学生自己观察这些生字,怎样写才能写漂亮?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难书写示范如:“猿”字。

  “帝”和“啼”要比较着来学,根据字形来记忆。

  “舟”的笔顺要指导。

  学生描红。

  小组内互评。

  ●写字教学是二年级的重点,由于学生已有了比较扎实的写字基础,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多观察,多揣摩。小组内互相评价、交流写字情况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互相比较中激发写好字的情感,而且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促使进步。

  四、 拓展延伸——课外背诵古诗

  唐朝是一个文化非常繁荣的朝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诗人,也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文,让我们找一找、背一背唐朝的诗,好吗?

  ●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2年级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而课本上提供给学生的肯定不够,所以要调动学生课下自学古诗。这一活动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下自学古诗的积极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早》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 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 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 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 指名读

  ② 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 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 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 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 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

  2、理解: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①“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②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③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3、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①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 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完成作业:

  1、选择阅读推荐的课外书。

《早》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屋蔬朴寿默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梅花的特点和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梅花的特点和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讲解并齐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对哪些内容印象比较深刻?

  (三味书屋、鲁迅、蜡梅……)

  用上这些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其实把它再简化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就写了这一物一花一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物一花一人的学习。

  二、学习一物——三味书屋。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三味书屋的段落。

  2、自读课文,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方位词)

  4、出示视频图片展示三味书屋,寻找鲁迅的书桌,说依据。

  5、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三、学习一花——蜡梅花。

  过渡:刚才学习三味书屋时,我们提到了香味,说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是,其实这香味实际上是蜡梅花香。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蜡梅花。

  1、欣赏完了,有什么想说的?用文中的话语来描述。

  2、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3、真是太美了,难怪作者用“冰清玉洁”来形容它呢!“冰清玉洁”这个词语一般被用来形容什么呢?再读一读。

  4、通过读,你发现它还美在哪儿?(开的早,坚强的花)

  5、背诵有关蜡梅的古诗。(《墨梅》《梅花》《咏梅》……)

  6、再读此段。

  四、学习一人——鲁迅。

  师质疑:学到这儿,我就不明白了,作者在这里要写鲁迅,却写蜡梅花,这蜡梅花和鲁迅有什么关系呢?

  1、预设:由腊梅花开得早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借蜡梅花衬托鲁迅的高尚品质。(借花喻人,衬托了鲁迅怎样的高尚品质呢?)

  2、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出答案。

  3、鲁迅把“早”字只是刻在了书桌上吗?如果让我们也为自己在心里刻下一个字,鼓励自己。你准备给自己刻上哪个字呢?

  五、回归课题。

  课文读到这儿,我们读懂了鲁迅,读懂了“三味书屋”,读懂了“蜡梅花”,有的人认为“三味书屋”、“梅花”、“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都可以做题目,你们认为呢?

  (写三味书屋是为了写梅花,写梅花的更主要的是写早,这个“早”还不是作者最想说的,最想说的是鲁迅的早。所以,“早”应该是全文的核心。)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小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留作业:按方位顺序,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

《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习“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教学设计10

  教学提示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是著名作家吴伯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发现话题

  出示图片:

  同学们,请看屏幕,知道他是谁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是的,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毕生追求真理,英勇战斗。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

  出示:早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你最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

  同学们,对于读懂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第二,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第三,文章为什么要用“早”作为题目?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写的《早》这篇文章。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文中的生字你们是不是都认识了呢?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出示:酿、朴、墨、寿、哪、默、瓣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两个生字的读音是一样的,请大家比较一下它们的字形的差异,然后,再拿出钢笔来把这两个字认真地描一描,临一临,细细体会它们写法。

  出示:墨、默

  下面这几个字,字形比较接近,也请你们比较一下它们的差异,然后,给它们组一组词,分辨它们的差异。

  出示:瓣、辩、辨、辫

  出示:匾、砚

  这是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它们的字音。

  课文都读了吧,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情况。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读好或者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来读。为了能更好地展示你们的读书水*,建议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把课文读一读,以做好充分地准备。好吗?

  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聊一聊第一问题:出示:《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是以游踪为序来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在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作者的游览路径:新台门→石桥→三味书屋→后园,空间转换十分自然。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启迪人们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清晨,珍惜春天,做“东风第一枝”。

  三、精读理解

  1.出示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请你们仔细观察,并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下三味书屋的陈设。

  2.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就让我们跟着吴伯箫爷爷一起走进三味书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用笔画出有关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语句。

  3.通过阅读,你们发现课文的是以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呢?作者在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时候,还写了什么?

  同学们,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绘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为我们展示了一则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建筑房舍内陈设的绝佳范例。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已经弄明白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以方位为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依次是:南墙上→东北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每个方位的陈设介绍得也非常清楚明白。

  南墙上:南墙上有一个小洞,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

  东北正中:挂一幅画。

  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作者在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时候,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这一部分,想一想,你觉得这一部分与课题“早”有什么联系?

  其实,三味书屋是鲁迅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从这里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这就为我们揭示文章题目“早”的第一层内涵:那就是鲁迅接受启蒙教育之早。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一部分作者还点示了自己所闻到的清香,并写出了由此引发的联想,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使上下文巧妙地勾连了起来。

  4.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5—8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出示:开得最早的梅花→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早”字的来历→从中获得的启示。

  是的,这一部分先写开得最早的梅花;接着,由梅花开得最早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再紧承“早”字交代它的来历,突出了少年鲁迅的精神及其以后时时早,事事早;最后,由鲁迅先生的“早”引出启示,点名意旨。

  这是课文中描写梅花的语句——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是的,在这里作者致力描写梅花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得旺盛: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可见蜡梅迎寒开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色泽之美:你看,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色调和谐,给人美感。

  第三,形态之美: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梅花的形态是多么的圆润可爱啊!

  第四,格调高雅:蜡梅花“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意思是它有着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的风度、韵味、情致,格调是多么的高雅啊!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梅花香飘送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开得最早,是报春的使者。

  下面请现场的老师指导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把梅花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出示文字,播放音乐

  体会了梅花之美之后,我们来读读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他立志很早,他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与其说鲁迅把一个小小的“早”字轻轻地刻在了书桌上,不如说鲁迅是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以此来鞭策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读了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是的,作者之所以要写梅花,而且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其目的就是借花喻人,颂扬鲁迅先生的品格就如蜡梅花一样高尚纯洁。

  同学们,借花喻人是这篇课文在写法的一个重要特色。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其实,文章不止一次写到梅花的“清香”。课文在开始不久就写到了“清香”,设置悬念,引发联想,由清香联想到书香,联想到鲁迅先生写过的百草园里的蜡梅,至此作者明白了清香的来源,紧接着就落实到眼中所见的梅花,并极力赞美梅花的美及其开得最早,进而联想到鲁迅书桌上的“早”字,体现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可贵品格和革命精神,从而将自然界的梅花与鲁迅一生的品格勾连起来,使得物、人、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弄明白了“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个问题了吗?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题目,并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用“早”作题目?然后请现场的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

  其实,我们联系课文的内容可以不难看出文章用“早”作题目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其一,我们可以从三味书屋的陈设中感受到鲁迅接受启蒙教育之早;第二,我们可以从梅花开得最早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中体会到鲁迅立志之早;第三,我们还可以从“早”中获得启迪,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总而言之,文章通过“早”,将梅花与鲁迅的品格自然而然地联系并融合了起来,统摄全篇。用“早”字为题,简单而又耐人寻味。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就是鲁迅自己对“时时早,事事早”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同学们,文章已经学完了,但我们认识鲁迅才刚刚开始。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希望同学们能去读一读鲁迅的一些作品,进一步走近鲁迅,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一些作业。

  1.小练笔: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熟悉的处所。

  2.选做题(任选一题完成)

  (1)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及其他的一些小故事。

  (2)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早》的教学设计3篇

《早》的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4、5。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2)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

  ①指名读

  ②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

  (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

  (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

  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③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

  ④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⑤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②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

  2、理解: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①“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②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③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3、出示: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①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也时时早,事事早。)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完成作业:

  1、选择阅读推荐的课外书。

《早》的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屋蔬朴寿默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早》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研读“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梅花的高洁,了解鲁迅先生的梅花品格。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早”字的来历,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

  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板书设计:

  梅花早

  以花喻人

  鲁迅早

  教材分析:

  《早》这篇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3、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开创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早发白帝城》古诗词3篇

《早发白帝城》古诗词1

  朝代:

  唐代

  作者:

  李白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译文一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译文二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⑷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早发白帝城》古诗词2

  朝代:

  唐代

  作者:

  李白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译文一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译文二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⑷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7)

——《白帝》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白帝》原文及翻译赏析1

  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古诗简介

  《白帝》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翻译/译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峡江急流的吼声象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罢,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注释

  ⑴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⑵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⑶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归马:从事耕种的马。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⑷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⑸恸哭:失声痛哭。秋原:秋天原野。

  赏析/鉴赏

  这首诗在意境上的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在暴风骤雨之后,描绘的是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图景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忧愁和痛苦。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像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像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板。

  在艺术上,这首也很有特色:首先,境界开阔。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诗歌中,诗人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其次,借景抒情。在诗歌中,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8)

——《白帝》译文及赏析3篇

《白帝》译文及赏析1

  《白帝》

  唐代: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白帝》译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

  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

  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白帝》注释

  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归马:从事耕种的马。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恸哭:失声痛哭。 秋原:秋天原野。

  《白帝》赏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的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在暴风骤雨之后,描绘的是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图景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 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忧愁和痛苦。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像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像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板。

  在艺术上,这首也很有特色:首先,境界开阔。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诗歌中,诗人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其次,借景抒情。在诗歌中,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白帝》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当时西川军阀混战,烽烟不断,吐蕃也不断入侵蜀地。诗人亲眼目睹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极端痛苦,内心充满了忧愁。于是,站在白帝城上,望着到处流浪的百姓,诗人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白帝》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白帝》译文及赏析2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译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峡江急流的吼声象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罢,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赏析: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调或民歌风格掺入律诗,形成奇崛奥峭的风格。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 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多少忧愁和痛苦啊!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像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像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板。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的“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或“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就是这个道理。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早发白帝城说课稿 (菁选2篇)

早发白帝城说课稿1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为“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竭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本课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材在单元主题中的拐杖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二年级儿童在学前班就已接触古诗和儿歌,加上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情,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朝、辞、彩……”等7个生字,渗透性识字9个,掌握多音字“还”,辨认多音字“朝、重”,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在过程与方法上,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义,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注重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延伸,整合学习《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诗。在情感价值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根据儿童认知水*来理解诗意;难点是通过诗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一是情境再现策略。主要通过CAI课件,图文对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二是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轻舟疾飞”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图视,从而体会作者欢快愉悦的情感。

  三是激励评价策略。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能是肤浅的、幼稚的、困难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努力探究,力争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体验。

  四是尝试成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半扶半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学相关诗歌,这样把教与学,学与行紧密联系,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分二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是学习、理解欣赏本诗。第二课时是运用学习经验,自学《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四、多向互动说流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解诗题知诗人;2、自主合作读诗句明诗意;3、品读揣摩入诗境悟诗情;4、实践拓展促内化求迁移。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知诗人

  课始,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唐诗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唐诗?(让学生试着背一背)这些诗你们是从哪学的呢?[意在了解学生课内外古诗学习情况],是啊,咱们*是诗的国度,唐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异的光芒。今天老师和你们去采摘一颗古诗明珠,就是大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大家愿意吗?接着出示课件:朝霞、薄雾、江水、青山、白帝城,最后定格“白帝城”。老师相机板书课题——早发白帝城。板书时让学生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帝”字。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白帝城在哪儿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介绍白帝城的传说及地理位置:白帝城——在现在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山上,东汉时公孙述隐居在此。相传他曾见过家门前的那口井内有白龙跃出,因此把自己称为白帝,把山称为白帝山,把城称为白帝城。你们知道李白为什么到白帝城去吗?[让学生谈一谈,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相机点拨。]唐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被发配流放,去贵州夜郎县。那儿可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李白去了,说不定会客死他乡,再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所以,这一路上李白都沮丧苦闷,茶饭不思。走着走着,来到白帝城,一骑飞马来报,皇上赦免李白无罪释放。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李白就像出笼的小鸟,无比喜悦,早晨乘着船从白帝城出发,一天就回到了我们湖北的江陵。这首诗就是他在返回的途中写的。(老师介绍完后,和学生一起读诗题)。读准“帝”、“城”的读音。

  这一环节的设计,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解诗题、知诗人,同时教师依学定教,以讲故事的形式相机交代背景,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全诗作了铺垫。

  (二)、自主合作读诗句,明诗意

  当学生对诗题,诗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读诗,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一步 教方法,出示自学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

  3、想想诗人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4、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

  这里,学生既可按纲自学,也可用自己的方法自学。

  第二步 检查识字情况(通过摘星星、开火车等活动)检查识字情况,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指导识字中,重点强调“还、朝、重”这几个多音字及“彩”的读法,并让学生记住“啼、猿、辞”的结构。

早发白帝城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为“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竭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本课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二年级儿童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堂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识字,注重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学中以学生积累的知识入手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同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的方法,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词,理解字义,根据儿童认知水*来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同时边读边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情况,围绕《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精神,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认识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发”“朝”“重”“还”的读音;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其中,教学重点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教学难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说教法: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说课稿早发白帝城: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课标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网上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

  五、说课前准备:

  1、收集李白资料、诗歌。

  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社会等资源查找有关李白生*简介、诗歌等资料,以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情感的投入;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便引导孩子直奔主题: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就是李白,随即出示CAI课件——李白的画像。(意在让孩子知诗人。)紧接着让孩子汇报通过课外收集的资料,说说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交流之后课件出示李白简介,学生阅读整体感知。顺势我又说: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的背给大家听一听?于是利用CAI课件配上优美的古筝曲,学生自由背诵李白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孩子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内外联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不是有一句话“读生活的书也叫学习”。

  随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李白写这诗的背景故事,一边讲一边出示CAI课件,展示江陵和白帝城地理位置的地图、山峡风光。最后齐读课题,初步解读课题。

  这个环节主要利用CAI课件创设情景,点燃学生的情感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解读文本,了解诗人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突破难点。

  (二):出示课文,读准字音。

  在学生有一个情感储备后,我带领学生走进课文静静的欣赏这首诗(CAI课件播放带着配乐的朗诵)听清字音,自由读认清字形,而后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抢读、开火车等活动)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指导识字中,重点强调“还、朝、重”这几个多音字,并让学生记住“啼、猿、辞”的结构。

  这样,在反复阅读中学生了解了生字的字音、字形,并在其后的随文教学中反复巩固,达到掌握的程度。注重了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为课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读课文,感悟意境。

  这一流程分为五步完成:

  1、在学生已经克服了生字难关,也能流利地诵读古诗以后,我这样说:同学们,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应该走进诗句,了解诗意,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让我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边读边想,把不能理解的字词标示出来,尝试自己解决。于是引导学生边读边议,同时运用字典查找字义,同桌互助。(师巡视,随机点拨)

  在课堂上,当学生对一些字词不理解时,老师的引导解决办法是很多的,这个环节,我结合农村状况,结合我班学生情况,让学生和附近几个同学讨论,通过查字典解决。因为,字典是学生的终生伴侣,二年级学生刚学完查字典,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应该重视,我们的课堂在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最为淳朴的东西,特别是农村学生。

  2、师生释疑,扫除字词障碍:

  江陵,是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在白帝城的下游,距离白帝城有上千里路。边介绍边点击地图课件,让学生体会路途的遥远。

  这个环节是我没有事先预设的,因为在巡视中我发现虽然在导入时我提过,但仍然还有几个学生不知道这是地名,于是我结合课件再次点击地图,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路途的遥远,在解决这一没有预设的生成问题时,也奠定了情感基础。

  3、学生汇报,引导图文结合自主说诗意,顺序由学生汇报顺序变动。

  (1)“朝辞白帝彩云间”:了解 “朝”是“早上”的意思,早上李白告别了高耸入云的白帝城。CAI课件出示白帝城图,感悟诗人心情。

  感情读。

  (2)“*猿声啼不住”是李白在回江陵城时,听见*的猿猴在不停的叫,船行的特别快。CAI课件出示山峡风景,猿猴图,听猿猴凄惨的叫声,感悟诗人高兴,欣喜、愉悦的心情,无暇欣赏美景,耳边只听到猿猴叫声,连听到猿猴凄惨的叫声也没能受影响他的心情。

  (3)紧接上句出示 “轻舟已过万重山”:

  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②感悟夸张的手法。学生列举诗例,知道这里的“万重山”“千里”都不是实指。了解李白诗歌特色。

  ③谈体会。感悟诗人高兴、急切的心情。

  ④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抽读、赛读这两句诗,师生互动评价。

  (4)“千里江陵一日还”:CAI 课件出示白帝城到江陵的地势图。引导学生比较“千里江陵”和“一日还”的意思,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但用的时间却很短,让学生体会小船顺流直下,速度飞快,作者遇赦返乡的高兴心情,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抽生读、小组读)

  (5)你们已经走进课文,和诗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这也是学习古诗,读好古诗的好方法。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含义。

  (生自由说,抽生说)

  对于古诗的感悟,我没有按照传统串讲串问教法,而是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哪怕只是选择一句。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互动评价。同时,在感悟中有效利用CAI课件,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发挥想象,感知诗人。

  (6)读背古诗。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步。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而后在学生自由诵读,个别读,小组赛读过程中达到能背下来的程度。其实,反复朗诵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巩固,也是学生感悟的再创造。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生:,背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到此,学生已掌握诗歌,也了解了意境。但语文学习不仅要走进文本去感悟、体会,还应该走出文本去审视,运用。这才是有效学语文。因此,课毕,我还让学生课内外联系课后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或者唐诗,准备开个“唐诗交流会”。让他们带着要求走出课堂,扩大阅读视野,培养学习古诗兴趣,感悟我国唐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李白诗词《早发白帝城》的诗意赏析 (菁选2篇)

李白诗词《早发白帝城》的诗意赏析1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李白诗词《早发白帝城》的诗意赏析2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因为永王李磷的案子被流放到夜郎一带,当时李白正走到白帝城,传来了皇帝大赦的消息,李白被免罪释放,李白非常开心,立刻乘船从白帝城回到江陵。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时听到赦免的消息后,返回江陵的路途中所写。第一句,用彩云间的白帝城形象的写出了白帝城地势之高,好像耸入云端,暗示后文水流之快的原因。第二句用“千”和“一”这两个数字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后两句写长江*的景色,猿声不断,小船也越过一座又一座山。最后一句也用对比写行船之快,也突出诗人轻快兴奋的心情。

【2023《早发白帝城》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