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理解本文题材的特点,侧重议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理解本文题材的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运用,尤其是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和巧妙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层层推进论述观点和语言理解。
2、难点:
本文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是怎样演变的?人类之前的生物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地球上的另一个生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人类的飞船又如何能飞上蓝天、登上月球?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受到深刻的震撼吗?
二、新课
1、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观点:
敬畏自然中的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应该以什么样的关系相处?请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⑴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出现在文中的哪一部分?
⑵标上段号,概括段意(或找出每段中能概括段意的关键性语句)。
⑶根据段意划分出段落层次。
2、讨论明确:
⑴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性散文,文中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观点。
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观点。
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其中2至4段讲人类的智慧。5段讲大自然的智慧(比较),第6段讲人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第三部分:宇宙有生命,人与其它事物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3、研读课文:
本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因此,文章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引论部分,引出观点,并加以否定。第二、三部分可以看作本论部分,第四部分则可以看作结论部分。全文通过层层推进,得出论点。
⑴人们常常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否定?
明确:
普遍宣称征服自然,从历史长远、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智慧三个方面加以否定。
⑵细读文章第二部分,比较人与自然的智慧:
①人类的智慧有哪些?是否值得骄傲?大自然的智慧是否远胜于人?为什么?
②明确: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
原因在:
第一、高科技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还很狭小;
第二、人类认识是一断纠错的历史;
第三,矿坑可能是人类自掘坟墓;
第四、在太空中也许有比人类智慧高得多的生物,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而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4、细读第三部分,理解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⑴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是什么?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事物有什么样的关系?
⑵明确:
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其它生物是兄弟关系,所以人类理应爱护自然。
5、小结:
文章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关,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从人类与大自然的智慧比较,到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层层推进论述,最后引出结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6、理解难点句子:
句子由学生讨论提出,并协同解决,老师给予点拨。
7、写作特色,写作技巧:
讨论归纳:
⑴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⑵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拓展
敬畏自然是否意味着对自然俯首称臣呢?(让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板书设计】
引论
征服自然,不自量力
比喻
拟人
本论
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智慧
反问
解释宇宙是有生命的,善待每一样生命
对比
结论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
阅读,朗读,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三、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并从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
2、明确论述思路: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进而述宇宙生命,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同时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两大方面构成对比,两个方面又有对比。
四、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字是那些?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员自然才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五、研读欣赏。
1、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以议论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2、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
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3、文章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拟人,反问
4、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
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六、体验反思。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了文章后你有那些想法,试举例说明。
2、你对于”敬畏自然”持赞同还是反对态度,还是有其他观点?
七、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人类生命与大自然对比
人类智慧,自然智慧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度拟人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反问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3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1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三)提问: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1.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 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10)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四) 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三、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 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
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呢?
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
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
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三、学习举例说明
师:一篇好的说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
生:还有作比较。
师:《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就以4、5两个自然段为例,学习这种说明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段课文。
师:这两段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师:举了什么例子?谁来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种的时间没有根据物候现象反映的情况而改变,结果遭受了损失。
师:由于没有重视物候观测,给农业带来了损失,一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下面请大家有刚才的分析方法,与周围的同学合作,研读6-9段,画出运用举例说明的语句,讨论举例说明的作用。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这几段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师:分别举了那些例子?
生:说明纬度的影响时,列举了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说明经度的影响时,列举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要迟一星期开花;又列举了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而烟台要到立夏。
生:说明高下的影响时,列举了华南丘陵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生:说明古今的影响时,列举了英国1741~1750年10年*均同1921~1930年10年*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师: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师: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比较抽象的,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品味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大家看黑板,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这样改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师:科学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
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
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
与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一个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分析分析,一会儿与同学们交流。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写得生动,“孕育”运用拟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认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写得生动,“销声匿迹”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很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让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又最快的速度读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说明文的朗读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就给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师配乐背诵)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总结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呢?请总结总结。
生: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说明文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如何阅读科学小品呢?
生:要品味语言。
生:先要了解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师:请大家看屏幕: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说明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研究说明方法;品味生动语言;总结阅读所得。
六、结语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师:最后,让我们在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敬畏自然》语文教学反思3篇
《敬畏自然》语文教学反思1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但我认为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但是议论性的文章如何层层展开,确是非要得到老师的讲解不可,因此教学中要突出文体学习,要遵循文体特点设计教学过程。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备课时就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层层推进的结构上。本文是一篇较严谨的议论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个观点的,观点是什么,结论如何得出来,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推论性的文章*时学的比较少,议论性的文章的严密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如同数学中的论证,一步步的推导出最后的结果,严密而无懈可击,文字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让学生通过本课《敬畏自然》的学习,体会议论性文字如何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的。
文章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谈起,首先作者明确他的态度,在课文用“殊不知”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以下课文从四个方面逐层推进的,首先指出人类智慧在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这个方面的议论是通过以下内容来完成的: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空间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但是对于后人来说,依然是幼稚得不很;人类对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为人类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说来,人类面对自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说到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谈到了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其次文章接下来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最后谈到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着生命,只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四个方面步步推进,课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非常严密。
在课文的学习中,就是将层层推进的议论过程作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明白议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非常投入。
议论性文章的学习一般说来比较枯燥,但是这节课的学习确是让学生尽心投入到学习中,原因我以为是导入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时学习数学,熟悉数学的论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出最后的结论,如果用文字证明一个观点,到底该如何进行呢?再有,在本文学习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学习,第一段作者没有开门见山或者用直接点题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认识摆了出来:人类要征服自然;把要证明的观点放在了最后:人类要敬畏自然,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且板书了以上的主要内容,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的思考。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文,多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读中,学生感悟到文字的严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对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学习的不足就在于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朗读时间,以至于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太令人满意,看来多读是学习语文的一大法宝。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课文《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课文《敬畏自然》教学反思1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文,多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读中,学生感悟到文字的严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对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学习之初,就有预习,更是齐读了两遍,还有在自读中思考问题。多读仍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文体的学习,我以为还是非常必要的,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但是议论性的文章如何层层展开,确是非要得到老师的讲解不可,要突出文体学习,要遵循文体特点设计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重点是赏析语言和达标测试。本文的语言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并且非常优美。我让同学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并用批注的方式加以赏析。并提示同学可以用标、圈、画,写的方式做批注。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做的较好,只有个别同学没有完成。同学在展示时,都是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这一节课,我能够紧扣目标,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勾画圈点法、问答法等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本届课教学任务。这里面虽然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在一些问题的问法上,使学生感到迷惑。语言表达不精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克服这些缺点,上好每一次课。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有趣的成语》课文教学设计3篇
《有趣的成语》课文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本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把“创设情境—自主识字—自主写字—熟读成诵—拓展积累”这几个教学环节融于闯关活动中,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抓住“趣”字,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通过朗读,记住12条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3、感受自主识字的乐趣,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积累成语。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以数字开头的成语及相关的成语故事。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一组,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蓝猫]配音:嗨!小朋友们好!我是蓝猫!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有趣的成语》。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中的瑰宝,大家想和成语交上好朋友吗.只要你们在学习中能顺利闯过三关,你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2.闯关行动现在开始,首先进入第一关:我会认。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想不想去读一读这些成语.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生字,你打算怎么办呢.
2.现在请你们用这些方法自己试着读一读成语,遇到红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合作读一读这些成语。
4.看着大家这么团结友爱,成语里的生字娃娃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部都跑出来了。现在请大家自由拼读这些音节,检查是不是叫准了每个字娃娃的名字。
5.现在字娃娃摘掉了拼音小帽,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请抢读生字。
6.老师交给小组长一个任务,想办法利用生字卡片让每个组员都认识这些生字。
7.游戏:蓝猫钓鱼(将每个生字写在鱼身上,学生每读对一个字,那条小鱼就被钓起来,甩进桶里,同时发出“咚”的声音)。
8.现在我郑重宣布:你们已经顺利闯过第一关了,爱学习的孩子们,让我们向第二关“我会写”前进吧!
三、指导写字
1.请认真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出示“神”字,“礻”红色)这个部首叫什么名字.你能再说出几个带“礻”的字吗.
3.要写好“神”字,你还想给大家提个什么醒.
4.咱们来比比看,谁能把这个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5.同桌都写完的孩子交换书,互相欣赏一下对方的字。如果你觉得他哪个字写得好,就在这个字的头上画一朵小红花,并告诉他好在哪里。
四、精读成语,领会感悟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成语,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2.请把你读懂的成语的意思说给小组内的伙伴听一听。
3.谁来说给大伙听听.你是怎么知道的.
4.老师也想帮助大家来认识一个成语朋友,请看大屏幕。
5.还有几个成语大家不了解,就请你们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去了解一下它们的意思吧。
6.知道了成语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遍成语,你肯定会发现自己比刚才有进步!
7.出示蓝猫:祝贺你们顺利闯过三关!请接受我送给大家的礼物吧!
五、拓展积累
孩子们,除了今天我们认识的以数字开头的成语外,成语王国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成语,你们想去认识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几本课外阅读资料,并提供有关成语的网址,希望你们能和成语交上好朋友,学好成语,用好成语!
《有趣的成语》课文教学设计2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词语。比如说同学们熟悉的“助人为乐”、“五颜六色”、“拾金不昧”、“守株待兔”、“一望无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词语,它们大都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而且形式固定不变,人们把这样一些词语叫做成语。(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有趣的成语》。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成语有趣在哪儿。
二、学习课文
1. 学生活动。
⑴ 读书观察,这些成语有趣在哪儿?说一说。
⑵ 对照生字表,勾出本课的生字并自学。
⑶ 自由朗读课文。
2.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生字、生词。
⑴ 师生齐读课文。
⑵ 检查自学情况: 读词语卡片,读生字卡片。
可抽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建议各学习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比一比,哪组小朋友读得整齐,读得准确。获胜的小组奖励一朵小红花。
⑶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生词。
方法: 可请小老师教。
老师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把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 教学“一望无际”的“际”,老师可提问:
⑴ 谁能读准这个汉字的读音?教同学们读三遍。(启发积极性,读准字音。)
⑵ 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字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⑶ 同学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加深印象。)
老师对难点、重点加以强调。
3.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课文。
⑴ 朗读课文。齐读,抽读,开火车读。
⑵ 简单理解一些常用成语的意思,并练习说话。
成语意思的理解方法: 用图示或讲故事(有典故的成语)的形式。
如: 教学“一望无际”,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首先展示图画: 看不到边际的一片田野
老师指图讲解:
⑴ 这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它一直向远处延伸,没有尽头。一望无际就是一眼看不到边,非常辽阔。
⑵ 除了田野一眼望不到边之外,还有什么也是一望无际的?
建议:
“两全其美”、“五彩缤纷”、“六神无主”、“八面玲珑”、“九霄云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几个成语可简单讲解。
“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可用配图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成语的意思。
关于成语意思的理解不求深刻,学生只要大致了解即可,不能理解也不强求,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词条。
4. 课堂游戏。
比一比,看谁说得快。
方法: 老师手持数字卡片(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学生看到一就说一字开头的成语。以小组为单位,一个接一个进行。哪一组接得最快,所用时间最短,哪一组就取胜。
5.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第三题。
三、自主实践,知识迁移。
收集数字开头的成语,告诉小伙伴。
阅读有趣的成语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穷人》课文教学设计3篇
《穷人》课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展开想象,合理续编。
3、结合上一节已了解的托尔斯泰写作风格来体会该文写作中的精妙。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课文,并了解到了托尔斯泰的写作品格(指名结合板书说)。
2、回顾《穷人》一文如何通过桑娜的一系列活动展开情节(随生回答板书)。
3、结合板书初步点明文章结构安排上的精巧之处及手法的多样。
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借助课文学习来具体感受穷人的高贵品质及托尔斯泰的小说魅力。
二、教学新课。
桑娜第一次心理活动在什么情况下展开的?
(点明作者由环境描写转入心理活动的作用),透过桑娜的沉思,你看到了什么?点明表达上的含蓄)
桑娜由担心丈夫到牵挂邻居,体现了桑娜的善良,谁来读读西蒙家的故事,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视觉效果,表达上的细腻)
桑娜做了什么?这个举动对于整篇小说有何意义?作者如何处理这句话的,有何表达效果?(点出对人物刻画的含蓄、深刻及结构上的精巧,不留痕迹)
体会桑娜心理变化及原因,指导读。
孩子真的会得救吗?在桑娜的沉思中,门突然开了。看渔夫如何出场的?理解“清新的海风”
渔夫的归来让桑娜不再担心他的安危,但此时的桑娜却满怀心事,而今天让渔夫是“一条渔也没打到”,谁来读出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伴随渔夫的催促,你想到了什么?(孩子得救了)
对渔夫性格的刻画是通过什么完成的?(语言、神态、动作)
对比桑娜和渔夫性格的不同及刻画手法的不同,点明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多样手法及含蓄性。
师:也只有这样一个柔美与强健结合,又充满勤劳、善良、关爱的家庭才会使孩子的身心同时得救,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会在风暴来临时依然——温暖而舒适。(点明背景,交待另一重要作用,及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
女生齐读最后一段,逐句解读“拉开帘子”的双重作用,故事落下了帷幕,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师:小说结束了是因为完成了对人物品格的塑造,但生活却远未结束,托尔斯泰的小说突破了小说的封闭方式。像生活一样无始无终。
三、课外拓展
善良的渔夫和桑娜决心用勤劳的双手及他们的爱心来抚养孩子们长大,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大胆猜测(讲评)
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文学大师,帮助渔夫一家抚养大这七个孩子。
《穷人》课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⑵理解重点句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③“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能力训练点:
⑴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学。
4、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⑵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2、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3、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活动设计:
⑴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⑵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⑶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⑷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感受:贫穷、勤劳、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6)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3篇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文章在结构思路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是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这位为*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课前抽测(9分钟)
1、介绍邓稼先,朗读生字词。
2、进行抽测。抽测生字词。
3、学生交换批改。
三、朗读课文(10分钟)
○小组接力朗读,其他组纠正读音。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
问题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问题二:从这六部分内容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问题三: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的理解。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地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
2、教师进行抽测。
⑴作者杨振宁是诺贝尔奖哪一个奖项获得者?⑵3个生字词。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3、学生交换批改。
二、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一: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
问题二: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问题三:第四部分为什么要写“我”?
问题四:第五部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男儿歌”有什么作用?
问题五:“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问题六: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不同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答案。
3、教师归纳总结
三、当堂检测(9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仿照第二段的形式,用300字左右,介绍你心目中的偶像人物。
2、不同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答案。
3、教师归纳总结。
四、课堂小结(1分钟)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敬畏自然语文教案 (菁选3篇)
敬畏自然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敬畏自然》是一篇科学文艺作品。用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教学时。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理清论述的思路,品味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语言特点,探究难点,感受并理解“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
2、感受课文内容,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
3、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4、品味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
5、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2、体会语言特点,品味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生词。
2、熟读课文。
3、查阅有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资料。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述思路。
一、导入
人类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讲,就是同大自然的斗争史。人们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那么,人和自然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呢?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检查预习
1、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解释: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2、用“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等词语造句。
3、检查课文的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朗读顺畅、有感情)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两遍,自提问题,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和评价。
2、课堂交流:学生谈谈自渎课文之后的理解和感受。
3、根据下列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整体阅读。
⑴ 本文谈论什么内容?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⑵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⑶ 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⑷ 文章怎样提出议论的中心?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主旨的深入理解。
4、课堂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四、探究难点
深刻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五、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出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揣摩其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语言特点;
品味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研读赏析】
一、通读全文
学生通读全文,体会文章运用哪些写法,有何表达效果:
1、自主探究:找出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段落、句子,读一读,讨论分析。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归纳:以第1、4自然段为例简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妙处,以第五自然段为例简析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学生找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然后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品味下列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学生读一读以上三个句子,仔细研读揣摩其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教师适当的指导、评价。
三、小结
明确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
四、体验反思
1、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普通一部分一样”。其他生物也是人类*等的生命。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想法?能不能举例说明?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讲述。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摘抄富有哲理性、讲究形象的语言。
2、写一下学习本文的感受。
3、办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手抄报。
敬畏自然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敬畏自然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⑵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⑶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三、拓展提升
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四、我的收获与疑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一、自主学习
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
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
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8)
——草原课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原课文教学设计及反思1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敬畏自然》课文教学设计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