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6篇

时间:2022-12-02 08:3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6篇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实现共同富裕心得体会三篇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6篇

篇一: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实现共同富裕心得体会三篇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____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____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__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

  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

  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

  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党的_大以来,____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_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__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____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____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

  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篇二: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600字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600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沧海桑田,世代变迁,共同富裕顺着时间的脉络,依然勾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21年5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让浙江扛起了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的政治责任,成为了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探路者。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如何在奋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把蛋糕做大分好”的理念,是三农人生生不息的初心和孜孜不倦的追求。镇海区农业体量小,耕地面积约为5。6万亩,仅占宁波市的3%,适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美”的独特样本。多年以来,镇海区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特色优质农产品,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形成区域化规模发展,以水果番茄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也成为镇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无形中已成为打造镇海区特色农业响应共同富裕中不可或缺的一角。科学引领打牢产业基础。深挖农科教合作潜力,内引外联搭建平台,与省农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专业种植户

  基地建立水果番茄中试基地,形成“1+1+X”(1个专家团队+1个农技服务小组+若干个生产基地)的农技创新和推广模式。一是积极引进优质番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宜品种在全区进行推广种植。目前已引进并推广“桃星”、“碧珠”、“红蜜珠”、“凤珠”等番茄品种60余个,累计种植面积近3500余亩,亩产商品果6000余斤。二是推进番茄科学种植体系。通过连栋大棚建设、精准施肥施药、控制调节光温、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种植措施,增强水果番茄抗逆能力,切实提高水果番茄亩产和风味。试验表明,通过精准的科学管理,水果番茄的产量可以提高近40%,每亩收益至少2万元。

  区域品牌化促进产业振兴。镇海区立足水果番茄这一特色产业,不断优化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整合约900亩水果番茄种植基地,形成了水果番茄的规模区域化发展,同时滋生了水果番茄的品牌农业观光旅游。一是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集中力量打造“镇蜜”牌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在近几年的全市精品番茄评选活动中,“镇蜜”系列水果番茄连续斩获近半数的金奖和优秀奖,已然成为镇海优质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二是加强宣传引领。以巩固宁波市场和拓展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市场为主要目标,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参与现场会展销、举办水果番茄节等线上线下多元化推介模式,切实做好水果番茄市场宣传,使水果番茄一跃成为“网红产品”。三是开发农旅融合产业。通过打造南

  岚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番茄采摘乐园、创设“数字菜园微耕农场”市民全程农业体验基地等项目,进一步整合周边资源,打造更为完善的品牌农业观光旅游区块。

  数字化改革助力产业再升级。如今,数字农业正成为镇海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棚膜、遮阳棚、风机、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综合传感器、摄像头等46个数字化设备,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可视化和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一键启动或关停。不仅有效降低了用人、用水、用药成本,使亩收益达到1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而且为今后的种植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目前,镇海区共有6家数字化农场,极大促进了我区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渗透嫁接,提高了农业增加值,推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接下来,将搭建“大户带小富”数字应用场景平台,加快“三农”数据资源的归集、管理、融合和共享。依托数字农业,通过技术带富、质量带富、销售带富,打通生产决策、田间管理、加工分选、精准营销等全产业链条,帮助小农户走向大市场。抓住数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的契机,打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壁垒和藩篱,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

  十余年来,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农业模式的发展使镇海区水果番茄成为了区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同时也让镇海的农户收获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征途漫漫,久久为功。在全新的征程上,应以更高标准的生产模式和农产品,带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产

  业发展全新的生态体系和数字体系,进一步推进镇海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共同富裕。

  我心中的共同富裕600字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发展最大化集聚效应、产业效益、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医疗救助、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各领域的有益探索,推动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稳步前行。走实现全面小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准“融点”、链接“断点”、引爆“燃点”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精准“融点”,社会服务最大化集聚“效应”。疫情防控期间,各领域、各行业、各要素探索落实、匹配衔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实际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准之策、民心之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决胜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识、集聚合力,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因户因人施策、因时因势调整,保证整体前进趋势,践行“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追寻全面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我们党在近5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找准找实社会服务与民生工程“结合点”,实现将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教育就业等和全面脱贫目标任务融合发展,想办法、出实招将巩固脱贫成果和靶向治疗融会贯通。要统筹构建“多矩阵、新方位、全景式”社

  会服务体系,与基层党建、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基础等深度融合扶贫开发一体化推进,扩大辐射带动“聚焦点”攻坚动力,让群众参与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转化中去,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实实在在体会到实惠便利。

  链接“断点”,空间平台最大化产业“效益”。各级政府为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恢复社会生活秩序,落实落细减免商铺租金、提供税收优惠等,致力于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找差距、补短板,实现长期短期效益“双突破”。正如火爆的电商直播“带货”、为鄂“下单”有力激活了产业活力,同时有序有力“带活”了市场经济,多渠道、强链接,最大化产业效益,解决了产销不对路、内需不循环等难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多方面、多领域搭建共享适用于产业链、“云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全面畅通内需动态循环,实时“捆绑”空间要素和各项指标,有效链接供与需、产与销、长与短、危与机等之间“断点”。要致力于“六稳”“六保”,落实实业、产业、就业发展“风口”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的互补动能与综合效益,在更广前景、更宽领域延伸产业链优势,让脱贫成果转化效益始终占领改造升级、平稳转型的“新高地”。

篇三: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论文新农村篇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论文—新农村篇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30年建设调查研究报告一、调查数据概况:在农村经济工作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全乡农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4.2万亩小麦喜获丰收,新扩种水稻3000亩,秧苗长势良好,以高庄村为中心,开发绿色稻米1.5万亩。植树4.5万株,完善农田林网1.5万亩。切实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止目前,已输出劳动力1.2万人次,主要从事选铁、劈铁行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一)、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二)、农民的生活状况68%的农民年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种植。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少量的油盐、肉制品,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大部分农民用水是靠井水和挑水。57%的农民是用柴草做饭。58%以上的农民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三)、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状况82%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仅是小学,为数不少的农民甚至不识字。40%的家庭有两个孩子在上学。70%的农民子女在初中结束后辍学,上大学的比例不足2%。(四)、农民最关心的问题45%以上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的教育,其中教育费用是最主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农民希望政府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便宜的医疗服务,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以及对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学费减免。并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五)、龙王庄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新家村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止目前为止,发展早春优质枇杷5000余亩,去年产值达120余万元。新家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大事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枇杷。为了保证枇杷栽种质量,做好销售服务,村上做到肥料、农药、销售、技术四统一。规定只能用农家肥和有机复合肥;不用高效农药和国家禁止农药,只能用无公害农药;村上建立了枇杷公司,由全村480户种植户组成,产品一出来就由公司统一组织收购;该村与四川省立体农业研究所长期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并聘请了该所7名专家和技术员,长住村上,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到目前为止,新家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枇杷,全村共发展优质枇杷5000余亩。今年已有80%左右开始挂果。预计产值可达300至800万元。曹楼村在村党委书记村长的带领下发展生姜基地,现已初具规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及建设意义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及建设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国家财政要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2、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3、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国家今后应该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5、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6、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8、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八、综合分析总结经过7天的实地调查,我们深入农村最偏远贫困的地区,为边远的农民带去了相关的农业技术资料,带去了不少他们还不了解的国家政策以及其他乡村的致富经验,也为那些地方的孩子带去了文具衣物以及文化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对新农村在边远山区的建设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在领队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走村蹿户,与乡亲们亲切的攀谈,做问卷调查,认真的听取乡亲们的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及意见。随后,我们认真的整理收集的资料,分析调查的成果,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资金和人才。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资金,农村的经济要发展,缺少了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保障是不行的。人才,任何项目的建设离不开的便是人才。新农村的建设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缺乏人才,缺乏优秀高素质的劳动力。2、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大多数的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这种愿望比之于城市市民更加的强烈。但是大多数的家庭甚至无法承受高中教育的负担更无从说起大学高额的学费。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只有搞好了教育,打好了基础,经济才能发展。

  3、农村教育滞后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稀缺。有的乡村小学,任课老师只有四五个,其中还有的是带课老师,受教育水平相当低。在教育设施方面,无从谈起什么高技术的教育手段,就是连最基本的粉笔都不能保障。这样的教育条件,严重的制约了乡村的教育发展。4、农民对致富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农民都渴望生活富裕,但是地处偏僻的山村的农民有着太多的阻碍他们致富的因素。(1)交通闭塞。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村里建设起来的基地产品无法外运。(2)信息阻塞。没有良好的的信息来源,导致农产品的滞销,无法实现利润。(3)人才缺乏。没有人才和技术,作物得不到良好的的管理,导致作物的不良生长,果实不够优良。5、信息的落后。大多数的乡村信息是相当落后的,有的农民甚至不知道有“建设新农村”这回事。没有即时良好的信息来源,导致农民农产品的滞销。另外,其他地区的致富经验信息农民也无法得知。以上结论仅是个人分析,并不完全完整,也有可能存在不少的疏漏和错误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之一。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与公正,而共同富裕是公平与公正的最核心内容。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多少年多少代的梦想,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的最终目标,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又赋予共同富裕更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邓小平不止一次地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表明,他所倡导的共同富裕,其领域既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涵盖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性。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邓小平讲,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这段经典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篇四: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广大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而主要是对通过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违劣等违法乱纪行为获得巨额财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强烈不满对这些非法收入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先富与共富研究论文

  [摘要]“先富”与“共富”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这两个范畴同效率与公平存在相互交叉的多维的复杂关系;在这种复杂关系中,收入差距必须相对合理是焦点和统一点;统一是相对的,不统一是绝对的,共同富裕就是在这种统一与不统一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实现合理的措施主要有“提低、调高、保困”以及“打非”和完善体制机制等。

  [关键词]“先富”;“共富”;效率;公平;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Abstract:“Beingrichfirst”and“commonprosperity”aretwodifferentcategoriesbuthavemutualconnectionandrestriction.Inthiscomplicatedrelation,relativerationalityofincomegapisthefocusinwhichunityisrelativeanddisunityisabsolute.Inthiscase,commonprosperitycanberealizedgraduallyinthemovementofcontradictory.Nowadays,anobviousirrationalityofincomegapisexistedinChina.Inthissituation,itisnecessarytoformulatesomemeasuressuchas“raisingthelow,adjustingthehigh,guaranteeingthepoor”,“hittingtheillegal”andperfectingsystematicalmechanismandsoon.

  Keywords:“beingrichfirst”;“commonprosperity”;efficiency;fair;relativerationalityofincomegap

  社会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调动绝大多数人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1];1992年邓小平又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2]。如何认识和处理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在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由于这一难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问题,所以任何成果都只是相对的。在综合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先富”与“共富”是对立的统一;“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实质上

  1

  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收入差距必须相对合理;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一、“先富”与“共富”是对立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

  不断地进行探索。邓小平认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实践证明邓小平的这一认识是正确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有其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按劳分配形成的差别。按劳分配原则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由于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赡养的家庭人口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在以劳动作为唯一分配个人消费品尺度时,不同劳动能力的人获得的报酬不同,不同家庭负担的劳动者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不同。第二,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不同形成的差别。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还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必然带来个人收入差距。第三,市场经济产生的差别。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竞争和优胜劣汰是必然的。优胜劣汰所引起的个人收入差距是巨大的。第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是长期的历史现象。它是由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原因形成的。以上这些差别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只有承认这些差别,照顾这些差别,才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先富”和“共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先富”是途径、是示范、是动力;“共富”是目标、是过程、是指导,这是二者的区别或对立。二者的统一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先富”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为指导;要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先富起来的人还要帮助和带动落后的人们实现共同富裕。“共富”需要“先富”提供示范和动力;

  2

  落后者要奋发图强,要向“先富”的人们学习致富经验,努力赶上。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把邓小平提出的“先富”与“共富”这两大政策有机统一起来,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重点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前重点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结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或社会公平。

  二、“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实质上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先富”不等于“效率”,但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实质是为了提高效率。不提高劳动效率,就不可能实现“先富”,要想“先富”就必须提高效率。“共富”也不等于“公平”,但它体现公平。没有共同富裕,也就没有公平。为了弄清这一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对这一难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答。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谓多维就是指多个角度。也就是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察,包括微观角度、宏观角度以及历史发展的角度等。从微观角度看,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内在的。所谓内在的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具体说就是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在一个单位内部,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也就没有公平。所谓效率主要是指劳动效率,具体地说,效率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提高效率就是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即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坚持公平。公平可分为微观公平和宏观公平两种。微观公平就是指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的公平,即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公平就是规则公平”。[3]机会公平所奉行的是激励原则,它充分尊重主体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活力。有活力才有效率。由此可见,效率与公平是两个内含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它们在微观领域是一种具有内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3

  从宏观角度看,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外在的。所谓外在的对立统一是指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效率虽然也可分为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但宏观效率的基础和关键在微观效率,所以,一般而言,效率是指微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相统一的不仅有微观公平,还有宏观公平。宏观公平是指结果公平。“与机会公平不同,结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异性的公平,即充分考虑人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人的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规则。”[3]对于由于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不同所导致的弱者,社会应通过再分配方式给予补偿,实现结果公平。当然,结果公平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确保弱者的基本权利。结果公平是由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决定的。无论强者还是弱者,每个人都应享有基本的权利,即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可否认,强者获得更多的财富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努力相关,但财富的获得离不开社会,即使强者的先天禀赋也与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对富人征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果公平,使更多的人提高主体选择能力,甚至提升人的先天禀赋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提高微观效率,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宏观公平与微观效率也是对立的统一。此外,没有宏观公平,就不能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也就不可能有微观效率。所以,宏观公平与微观效率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动态的。效率与公平的对立或区别与差异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则是相对的、历史的。公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方式整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从经济角度说,公平就是收入差距相对合理;从政治角度说,公平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但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很可能是不公平的。因此,公平总是与特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必须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

  三、收入差距必须相对合理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先富与共富是对立的统一;先富的实质是为了提高效率,共富的实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共富和公平是目的,先

  4

  富和效率是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受目的制约。目的是相对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衡量指标。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还认识到,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社会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因此,“共富”与公平本身就包含收入差距在内。人们的收入差距只要相对合理,就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那么,人们收入差距相对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呢?从理论上看,在国际上人们是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的。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处于0.4-0.5时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5]116。人们研究认为,20%的富裕阶层其收入不能超过20%的贫困阶层的十倍,如果超过了就是两极分化。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国家都是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城乡差距大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套用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差距。从实践上看,评价人们收入差距是否相对合理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收入差距相对合理,就能调动绝大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JP2]对照以上标准,当前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否相对合理呢?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中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5]114,人们收入差距不合理的状况十分明显。“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6,不仅高于福利国家(挪威、瑞典为0.2-0.3),而且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法国为0.3-0.4),超出通常所说的安全警戒线。”[3]人们收入差距不合理,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方面,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由于高收入者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实际消费支出。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有钱”的局面,严重制约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使经济的激励机制失效。收入差距长期持续扩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

  5

  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与进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使部分经济困

  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等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收入差距不合理,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公平,既不利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切实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共同富裕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内涵。在我国,20世纪末,共同富裕就是人均一千美元,就是总体小康;21世纪头20年,共同富裕就是人均三千美元,就是全面小康;本世纪中叶,共同富裕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后还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以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最终是实现共产主义。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它是在“先富”与“共富”的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的。“先富”要以“共富”为目标,“共富”要以“先富”为途径。“先富”不等于两极分化,“共富”不等于平均主义。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都不利于提高效率,也都不利于实现公平。在“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这两对矛盾运动中,共同富裕是核心,是目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要讲究效率,就要维护社会公平。讲究效率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可能导致收入差距不合理,违背社会公平;而不合理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反过来又影响效率的提高和共同富裕的实现。由此可见,两对矛盾运动的焦汇点或统一点是“收入差距是否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有利于维护公平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当然,“相对合理的收入差距”本身也是相对的。上文所讲的基尼系数的基础数据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

  6

  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收入差距相对合理”的基础数据也会相应提高,这种提高会使社会的发展显示阶段性特征,如前面所讲的人均一千美元和人均三千美元等。

  既然“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是两对矛盾运动的焦点,或者说是提高效率、维护公平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那么我们必须重点关注,重点解决。怎样才能做到社会的“收入差距相对合理”呢?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状况。当社会收入差距相对平均时,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效率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上;当社会收入差距过大时,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护公平和共同富裕上。上文已指出,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明显过大,处在不合理状态。

  造成我国当前收入差距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合理的,如本文第一部分分析的形成收入差距的四个原因;有不合理的,如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还没有完全消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部门、行业垄断以及个体私营经济投机经营所形成的收入差距;还有违法的,如权利寻租、偷税漏税、走私贩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经营所形成的收入差距等。

  针对以上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6]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缓解收入差距扩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对因合理的原因所形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应采取“提低”、“调高”、“保困”的政策和机制。“提低”,就是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基础性工作。提低的重点是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其次是要健全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再次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在这方面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有人建议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在现阶段,我认为这一标准是合理的。“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也不是“杀富济贫”,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使一部分财富通过税收等形式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这从整体上有利于社会和谐,从长远看对高收入者也是有利的。“保困”,就是要保障困难

  7

  群体的基本生活。我国目前农村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000多万人,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3000多万人;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还有2000多万人[5]122。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保障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

  第二,对因非法原因所形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应采取坚决打击和取缔的政策和办法。广大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而主要是对通过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违劣等违法乱纪行为获得巨额财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强烈不满,对这些非法收入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对因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应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体制和完善机制来解决。这方面的重点是,深化电信、电力、石油、民航、金融、铁路等行业改革,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城乡体制、区域体制、外贸体制等。只有解决体制公平的问题,才能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边立新.论效率与公平[N].光明日报,2007-06-26(1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1).

  8

篇五: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为帮助大家撰写相关论文,查字典论文网为大家带来了邓小平思想研究论文,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包含着共同富裕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等诸多理论的系统,但是共同富裕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占据核心地位的理论内容,也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条红线,渗透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深入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现实意义对于科学把握邓小平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理论的形成逻辑和理论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也有其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尤其前提性条件、理论性基础和现实性条件。深入分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共同富裕想的形成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性条件。中国自古有着浓厚的平等均富的思想,孔子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也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包括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也将平等作为重要的思想主张,这些传统文化为中国现成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文化基础。但是,中国古代的平等思想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根源于封建社会的平等思想无法实现根本的平等,它始终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无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所有老百姓的共同心愿。尽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平等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邓小平理

  论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壤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平等、均富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渊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其思想主张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中就包含着公有制的深刻内涵,以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旗帜鲜明地指出,未来社会的公有制实现及共同富裕的实现都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基础的,这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为未来社会描绘了大概的轮廓,共同富裕是其中的美丽风景之一。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理论任务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不能也没有必要对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做出具体的规划和描述,包括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等。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有制思想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提供理论渊源的还有毛泽东,毛泽东是最早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人,他在1955年《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并把为人民谋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但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但一定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伟大的目标来加以坚持和追求。

  在提出“共同富裕”思想之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这一思想。一方

  面,提出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只能导致共同贫困,只有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从先富到共富,先进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先富裕起来的人帮助还未富裕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要有“两个大局”战略,即沿海地区加快改革开放以尽早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沿海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反过来帮助内地尽快地富裕起来,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至此,共同富裕思想就更加低具体化、详细化和可操作化了。1990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这一论断不仅发展的共同富裕思想,也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最终确立和完善的重要标志。

篇六: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论共同富裕

  摘要:共同富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艰辛路上由理想转化为现实。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进行了扬弃。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为现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共同富裕邓小平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人们孜孜求索,并为之奋斗。但在社会主义之前的人类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过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艰辛路上由理想转化为现实。

  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对前人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之后,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新一步探索。毛泽东指出,要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看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把大力发展生产力看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把均中求富、同步发展看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中国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思想具有很大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进行了扬弃。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关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其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思想,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加以概括。邓小平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②他认为,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把共同富裕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重视改革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为现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反观今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不是真正的走在正途上呢?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在我国国内生产总之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综合国立大幅度跃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出现了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象。

  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没过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走的都是这条路,在政府的改革计划中,政策向一部分人倾斜,让他们的钱包先鼓起来。改革开放之初,即使有些偷税漏税就当政府让利了;假情假意假货充斥市场人做新创意;资产重组中有权势者捷足先登;少部分人享受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快餐;土地交易中,官商有了快速增富的机遇等等,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定。应该看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国策,不完全是市场导向。问题是,没有清晰的设计:该让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人该富裕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来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等等。这样,原本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没有先富起来,急切需要富起来的农民没有先富,而那些有了钱的先富者,富了以后还想富,富了以后并没有想到带动的责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体现了社会效益,却失去了社会公平。先富者不仅没有有效带动期待共同富裕者,还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共同富裕的阻碍者。不断推高的放假,让正努力期待过上小康生活的人望尘莫及;物价不断上涨,收入就变相减低了,先富者决不愿意拿出更多的红利给员工发工资;公共品越来越缺乏的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共同富裕遭遇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没有预料到的阻力。

  我们需要明白,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

  我国的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人们在致富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先与后、快与慢的差别。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有所不同。基于此,我们不可能做到同步富裕,且也是因为此,各自的富裕程度差别更加明显。总之,贯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当然,贯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处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其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先富”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部分先富”要受“共同富裕”的制约和指导,而“共同富裕”又以“部分先富”为基础、途径和前提。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追赶先富,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任何把“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割裂、孤立、对立起来的看法,都将在社会实践中走向反面,带来危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以及企业经济效益、个人天赋的差异,必然形成地区、企业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发展生产、提高效率有激动作用。但差距过大,高低悬殊,就会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产生两极分化。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先富与后富之间关系的反映,而非主要由社会制度性障碍造成。它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而且也不是两极分化。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我们既要承认贫富差距,又要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全局的高度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是在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并展开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

  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奔向小康。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由科学变成了现实。在我国现阶段,应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今后,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共同富裕的方针,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注: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论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6篇】相关文章:

1.2024年度县推动共同富裕典型经验材料

2.2024年党课: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

3.县推动共同富裕典型经验材料(精选文档)

4.党课: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全文)

5.党课: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