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教师在思政课座谈会上发言,供大家参考。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同志们: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载着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必须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而要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就要转变思政课“打开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亲和力、吸引力,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奋斗目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增强思想性,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提升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讲的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结论,而是要理解思想背后的逻辑。作为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门课程,思政课不仅要讲清楚“是什么”,还要讲明白“为什么”“怎么办”。思政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理揭示出来,让学生知之深切、行之自觉。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讲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同时,思政课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直面学生提出的尖锐敏感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中揭示问题的本质,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从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良好效果。
增强针对性,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提升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教学要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必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思维方式与认知需求,用更贴近学生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让思政课温暖鲜活、可亲可信。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话语方式。教学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适度合理使用青年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精深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综合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形式,努力拓展学习时空、延伸学习链条、增强学习实效,让青年学生听之解渴、学有所得。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推进全媒体育人,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整合各种媒介和手段,给原本枯燥的文字配上形象的动画、多彩的图像,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魅力,主动地接受理论学习,从而真正入脑入心。
增强主体性,将“小独奏”变成“大合奏”,提升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踊跃参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寻答案、提升获得感。一是构建新型的伙伴式共同学习关系。从成长阶段来看,大学生属于“发展中个体”,而教师则是“发展完成个体”。思政课教师应避免以“发展完成个体”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而应站在“同行者”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给出初步建议。面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推动“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向双向互动、交流研讨的模式转变,更多地把研究讨论问题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思政课的魅力与活力。二是广泛关注学生困惑,找准学生需求。青年学生时常会有一些疑问和困惑,但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网络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思政课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囿于理论、不接地气、高高在上,自然无法释疑解惑和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查、网上互动、集体备课等方式,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化解各种思想困惑。三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课,既要站在全体学生的角度,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才艺强,授课中可以用音乐剧、微电影或是绘画创作的形式切入,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启发创作灵感,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潮”起来。
【2024年度教师在思政课座谈会上发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