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在全市“大思政课”座谈会上发言【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贯彻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高校要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要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大思政课”有机融合、一体建设,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全育人”工作。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良性互动中精心设计内容,体现教育成效。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一系列问题。如在历史学等专业课程中,注重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视角着重讲清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从自立到自信、从自为到自强的发展历程;
在文化类专业课程中,着重讲清楚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讲清楚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在公共课教学中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特别要注重讲深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设计“四个共同”有关内容,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让“四个共同”理念深深扎根各民族学生心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有关课程中,着重讲清楚《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和我国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依法促进民族团结等内容,引导大学生尊法学法懂法用法。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育人全过程,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首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把各民族历史上的思想先贤、先进典型、历史人物等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将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有益做法与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呈现少数民族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全面创造各民族大学生共学、共居、共乐的育人环境,创造推动各民族大学生语言交流、情感交融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各民族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熏陶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再次,将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党建育人、社会志愿服务育人等全面融入大学生入学教育、理论淬炼、专业训练、实习实训、职业生涯规划、考研深造全过程、全周期,让各民族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伟大精神力量的牵引。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要注重发挥参与主体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和社会氛围,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首先从参与主体上看,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实习见习指导老师等各自的优势,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大思政”格局。每一名高校教师都要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有关知识,以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专”与“通”的平衡兼顾。其次从育人环境上看,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学生公寓、学生课堂、实习车间等空间,让自然环境与育人环境有效融通,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要注重运用各民族文化和元素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让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成为大学生共学、共居、共乐的重要场景和载体,推动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再次从空间衔接上看,要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的整体教育功能,推动思政教育效果全方位呈现。注重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社会氛围,配合和衔接学校教育,引导家庭开展推广通用语言文字行动,以良好的家庭教育衔接和融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4年在全市“大思政课”座谈会上发言【完整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