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机关干部如何写好材料,供大家参考。
机关干部如何写好材料
亲爱的朋友们:
我们常说,机关干部要会干好三件事:出主意,写材料,办事情。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有不少同志对“写材料”这件事都颇有牢骚怨言,认为现在大会小会要写材料、各种活动要写材料、总结汇报要写材料,但凡要做些什么事就要有相关配套的材料。一些同志觉得工作思路、计划都已经在脑子里,心中有数了,只要去办、去落实就行了,花时间咬文嚼字、费尽心思去推敲各种材料,完全是一种负担,根本没有必要,存在着“不愿写、不想写”的心态。还有一些同志认为,写材料是一种“高大上”的工作,我们既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也不是专业的作家编辑,写材料这样的工作从来就不是自己的强项,应该交给那些有文化、有基础、有耐心的同志去做。让我跑跑颠颠干具体的事务不厌其烦,但只要一提到写材料就心里发憷,首先想到的就是拼拼凑凑、粘贴复制、应付了事,存在着“不会写、害怕写”的心态。对此,我分析了一下,这当中既有畏难心理的因素,虽然干着这项工作,但始终不自信,觉得干不好,没有真正沉下心来琢磨和研究,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浮气躁,导致在业务上难有持续提高;
也有眼界限制的因素,虽然想把工作干好,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指点,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下了很大力气,但始终在原地踏步;
还有基础不牢的因素,一开始就基础不牢、马步不稳,又缺乏足够的训练,用心不专,刚开始还能勉强应付,越往后就越感觉江郎才尽、才思枯竭。
作为一名在机关工作了多年的“老同志”,一个“过来人”,类似大家的这些心态和想法,我也曾经有过,也经历过。可以说,我也是从当初不会到慢慢学会,从刚开始写不好、不想写到现在逐渐摸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我认为写材料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相反它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据,能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遵循和指导。尤其是在当前的党政军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文材料依然是传达贯彻上级方针政策、发布规章制度、部署工作措施、报告交流情况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规范行为、落实政策、部署工作、宣传教育、上传下达、联系互通的重要作用。
就以刚才我们所列举的机关干部要会干好的三件事“出主意、写材料、办事情”来说。这其中,“出主意”就是拿出开展工作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方案计划,这就需要将它们以规范严谨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材料”,而“办事情”就是把研究确定下来的工作指示、意见和方案计划落实下去,这就需要把工作指示、意见和方案计划形成文字材料的形式,作为指导和开展工作的依据。所以说,“写材料”是“出主意”和“办事情”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衔接环节,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务虚”的,而是在具体实践中“务实”的。无论你办事能力再强、办会水平再高、办文文速度再快,但如果笔头不行,写不好材料,就无法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能使个人的智慧变成集体的智慧。所以说,写好材料是机关干部的一项必备基本功,它既是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机关工作的需要,也是机关干部的“立足之本”“履职之基”“成长之要”。
关于如何写好材料,其实很难讲,因为文无定规,难于总结。鲁迅曾经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可见写材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还是靠多学多看多练多研究。在这里,我主要是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谈一谈自己对如何写好材料的看法和认识。
第一、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要乐于写作
写材料的意义何在,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有学写材料的自觉性和动力。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若兴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大家都知道,要干好一件事,首要的前提就是热爱它。文字写作同样如此,唯有热爱它,才会舍得投入、永葆激情。
首先,它是履职尽责的基本功。毛主席有一句精辟的论断:“干革命不仅靠枪杆子,还要靠笔杆子”。小平同志也曾说:“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不会用笔杆子这个领导就是很有缺陷的。”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我们都是是党委首长决策的参谋、助手,是基层单位各项业务对口指导的“专家”,对上要能参善谋,对下要善于指导,但这些绝不是随随便便的用口头表达出来,而是要用手中的笔杆将自己出的“谋”、划的“策”、工作上的指导意见实实在在、准确无误的写出来,成为具有规范效应的字材料。
其次,它是提高能力的好方法。写材料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更不是所谓的“假大空”,而是包含思维、认知、表达、组织、实践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对机关干部而言,写材料的过程更是了解上情、熟悉下情,抓好结合融合的过程,是站在全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写材料即使思维学科,通过谋篇部局的思考,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也是实践学科,通过工作调研、资料收集、形成文字,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
再者,它是成长进步的敲门砖。写作能力是机关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综合素质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作用的工具和桥梁。现在能写材料的属于稀缺人才,上下缺、军地缺。不少单位和部门都有一个现象,只要大项工作交织在一起,最犯愁的就是能写材料的人不好找。分析一些机关干部的成长历程,那些既精通业务、又有较强文字能力的同志,往往潜力更大、机会更多,发展的路子更宽一些,走的会更远一些。因为,一个人工作积累的厚度决定了其成长进步的高度。只有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不断增强能力素质,才会抓住机遇、更好成长。
第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甘于吃苦
曾经有一位老领导这样说,优秀的机关干部都是“吃苦吃亏‘吃’出来的,加班加点‘加’出来的,挑重担子‘压’出来的,急难任务‘逼’出来的”。写文章、写材料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肯定是干不好的,必须要有吃大苦、耐大劳、“十年寒窗”的精神。
一要不怕难,迎难而上。写材料虽不像搞专业技术那样高深,但想成为高手,做到得心应手,无论知识积累还是实践经验,都要有较高的水准。许多写作高手,开始写时也没有丰富的经验,先是写些“豆腐块”,逐步接触大材料,渐渐在写作中挑大梁、成主力,甚至走上领导岗位。可见,世上无难事,有志事竟成。
二要不怕苦,以苦为乐。写材料确实是与艰苦相随、与寂寞相伴的,任何耐不住寂寞、吃不下大苦的人,在写作上很难有大的作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治学经验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3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历艰苦的磨练,写材料也不例外。因此,机关干部要用努力的汗水去浇灌成功的花朵。
三要不怕亏,以亏为荣。机关干部平常写材料,较多的是内部材料,这不同于新闻稿件、文字作品,可以署名发表、可以“名利双收”,内部材料基本上是“为他人做嫁衣”,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时间,有时既无名又没利甚至还要受委屈、挨批评。面对这些情况,要想做到不为吃亏而苦恼、不被诱惑二干扰,就必须摆正得与失、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做到“板凳甘做十年冷”,始终以默默无闻的心态去当无名英雄,在吃亏受累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获得收获、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试听内容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觉得课程挺好的,可以开通笔杆子家园会员,到“名家讲堂”栏目收听完整课程。)
三、真金唯有火中炼,实践方能出真知,要勤于练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写作能力非一日之功,没有捷径可走,必然有一个艰苦积累过程,只有多动笔、勤练手,下功夫勤学苦练,才能写出好材料、多出精品。特别是对刚刚介入文字写作的机关干部来说,更应该端正写作态度,时时注意多学多练,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一要自我加压。有句话说得好,正是孤灯青案前撰材料的压力,造就了人人钦佩的“笔杆子”。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水平是逼出来、压出来的,只有在足够的压力下,人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机关干部写材料,是任务也是职责,有严格的质量和时限要求,在不少情况下其他人爱莫能助,需要逼着自己静下心、拿起笔,在不断加压中完成。
二要从小写起。古今中外,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篇幅都不长。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高品位的“豆腐块”,往往是数千言甚至上万言的凝练,它是作者理论功底和严谨学风的体现。因此,文字写作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规律,这是每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要勤写多练。写作写作,重在多写、贵在多练。常动笔、多动笔,无疑是提高写作能力不可替代的基本途径。动笔的本质作用是固化学习成果,动笔最重要的是多承担写作任务,真正做到份内的认真写、临时指派的积极写、别人求援的见缝插针写。实践证明,爱动笔的人善于在动笔中摸规律、找诀窍,每写一次进一步、多练一次上一层,写多了就熟能生巧,逐步成为写作强手。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借鉴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必然联系和规律性,任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作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写材料当然也不例外。提高写作能力一个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善于借鉴。
一是对照范文模仿。常言道:“照猫方能画虎”。人的很多知识和本领是靠模仿获得的,比如说话、走路、书法、绘画等等,写材料也是如此。机关干部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种,但实践证明勤于和善于学习范文、模仿范文是一条捷径,这也是想成为写作高手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材料内容不同,单位情况有异,但材料的框架、结构、层次、语言等,大致有一种固定模式。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制临摹。要注意平常收集范文,尤其是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好文章、好材料,如需用时结合实际、改头换面、加以创新,就是一篇佳作。在学习范文时,也可将自己融进去,首先想一想如果自己起草这份材料应该怎样写,分几个部分、提什么观点,然后再看看人家是怎样把握的,比着葫芦画瓢,时间长了,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渐入佳境、升华超越,写出一手漂亮的文字材料来。
二是多向能者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有相对来说的文字高手,要多向他们请教,多学习参考他们写的材料,把跟着他们一起写材料作为实习课。遇有撰写材料任务时,要大胆主动请缨,积极参与那些能者、高手牵头的材料组,抢着拉初稿,争着当主力,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既要学习具体的方法技巧,又要学习深层次的精髓思路。比如,怎样确定主题、怎样提炼观点、怎样把握语言风格、怎样运用资料等等。具体来说,就是勤奋再勤奋,不耻下问,虚心当好学生,做到五个“到”:一是眼到,对好的材料多读、多看、多品味;
二是耳到,对比自己有水平的人多听意见、多听指导;
三是嘴到,对不懂不会的问题多问、多请教、多征求建议、多参加讨论、多交流想法;
四是心到,对自己写出的材料多思、多想、多悟,和能人、高手写的反复进行对比,琢磨思考长短;
最后就是要是“学”到,要特别重视研究领导的改定稿,从中学习提高。领导审稿时所作的改动,不仅仅是修改文字,更是对起草者思维方式和撰写角度的校正。认真学习领会,才能更好地把握上级意图,提高写作水平。
三是注重资料积累。有位历史学教授对学生说,如果你们能收集两万张卡片,你就可在历史学界成为权威。《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积累好比储存在头脑里的火石,现实生活一接触它,就会发出耀眼的火花。如果没有积累,就引不起任何反应”。好的材料不光是写出来的,而是对己有资料经过梳理、组合加工出来的,是丰厚素材积累的结晶。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要想把文字材料写好,就一定要学会“借梯上楼”,正所谓“厚积而薄发”、“积多则神”,善于收集整理各种材料,用心学习运用他人经验,做到少走或不走弯路。积累的重中之重是储备观点,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就实现它的价值了。除了积累,关键还是要用活用好相关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寻求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源于资料又超越资料的高质量材料,产生比原材料更新的思想飞越,从而达到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五、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夯实基础
北宋文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水塘为何总是清澈如许,那是因为有这活水源头不断补充进来。同样,对于写材料这项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基础越扎实,经验越丰富,提高写作能力的动力和源泉也就多。
一要提高理论素养。这是基础,是根本。没有理论功底,就无法进行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对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实现工作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同志认为理论是虚的,实际上,理论是我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指南,“务虚”是为了更好的务实。没有理论,知识是死的,有了理论,知识才能活起来。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是对机关干部的共同要求。无论是做业务工作,还是搞了理论研究,都要加强理论学习,因为我们的工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机关干部的理论素养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机关工作的质量。理论素养是机关干部必备的素养。理论素养高了,才能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眼光更长远,写出来的材料才能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大的说服力。具体来讲,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知识;
一是政治理论知识。我们经常讲写材料要有高度,没有政治就没有高度,这对于机关干部来说非常重要。要注重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当前,就是要认真学习和理解好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二是哲学知识。要懂辩证法,有辩证思维,这不仅仅是写材料的需要。陈云讲过;
学好哲学,终身受用。李瑞环有一本书《学哲学,用哲学》,他说,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
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写材料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学好哲学,掌握了一般规律,有助于认识特殊规律。写材料本身就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在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学好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是写好材料的基本功。三是语言文学认识。要懂语法、修辞、逻辑、组词造句的规则。学习语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认识语言的结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消灭病句,把文章写通顺。修辞研究的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写文章不仅要注意遣词造句,还要讲究表达方法。学修辞的目的就是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把文章写得准确,鲜明,生动,优美,文通意顺,富有文采。
二要学会领悟思考。人们常讲,登高才能望远。机关干部起草材料,也应该做到一点,这是写好材料的关键环节。为什么说高一级机关站位就高,职务越高看的越远。这是因为上一级机关接收的信息多,收到的信息早,领会的要更深。也就是处在不同的层次、环境,每一个人的思维也就在不同的层次上浮动。井底之蛙,我们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它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反映了这么一个客观实在。上级精神是科学理论,是党委的决策意图在实际工作的具体表现。领会理解上级精神,写出来的东西就符合上级要求,就会得到认可。机关干部写材料不是用来记录个人见闻的,也不是阐发个人见解的而是秉承领导意图、根据工作需要写的。这就要求起草材料,一定要用心揣摩上级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等,想方设法把上级的思想和意图理解准、领会透,而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炉灶”。处处留心皆学问。要通过细心观察、悉心揣摩、科学分析,努力去挖掘、扩展、完善、深化和延伸上级意图,力争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不完整的东西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正确把握上级意图,确保材料质量。
三要紧密联系实际。文以载道,文章依赖“思想”而永生,因无“灵魂”而猝死。写材料首先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既不违背上级精神,又能突出单位特色,把上面的精神具体化;
善于运用新语言、新示例,不简单“重复过去的故事”,而是把传统的东西现代化。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实践中来的。写材料其实就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一个过程。为什么领导有时会说你写的材料空,就是与实践脱节。就是理论文章也需要用实践的经验来印证。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说是正确的,归根到底要靠实践证明,要用事实说话。总结经验,也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总结。注重调查研究,这是作为一个机关干部必备的一个基本功。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四要注重实践锻炼。站在岸上,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因为游泳是一种技能。写作也是一种技能。由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经过实践这个中间环节。用筷子吃饭是一种很简单的技能,只听人家讲,看人家做,自己不拿一双筷子在手里练一练,也是掌握不了的,何况是写作这样复杂的技能!因此,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大胆实践,多写多练。一是既不要把写作看得轻而易举,又不要看得高不可攀。提高写作能力是个很长的过程,不能企求一步登天。一开始写不好不要紧,只要坚持写,认真写,时间长了必然有提高。二是既要勤于练习,又要善于总结。毛手毛脚地写,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即使有提高,也比较慢。每写一篇材料,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特别要把初稿和后来的修改稿,审定稿认真对照,从对比中体会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做到打一仗、进一步。三是提高质量标准,不要勉强凑合。常言道:“文章不妨千遍磨”,好的文字材料是磨出来的。写每一篇材料,都要不留余力,把自己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这样,才能每写一篇材料都有新的提高。因此,从起草以前到写完以后,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坚持不厌其烦,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始终注重反复推敲、修改。
六、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要掌握方法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要领,自然容易事半功倍。写材料也一样,也有一定的方法、路数。写材料通常是按照“拟写提纲—梳理内容—修改完善”的方法进行,也可以比作三个过程,即:“搭架子”、“剥笋子”、“搓绳子”。
一是“搭架子”,就是谋篇布局、把握结构。写任何材料,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搭架子,框架打好了,基本上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革命导师列宁就十分重视拟定提纲,他指出,提纲确实很重要,应该把提纲写得详细些,思考得周密些。提纲是文章的骨架,决定文章观点是否新颖,逻辑是否严密,说理是否透彻。因此,一定要把提纲研究透研究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不仅要研究一级标题,还要研究到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甚至每个标题下面写哪几层意思,举什么例子,都要研究定下来。特别是几个人参与的材料,更是如此。主要是做到“四要”:一要大处明晰。整个材料要讲哪几点,回答和解决哪几个问题,这些要十分明确。公文一般是三段式:认识、任务和保障。写材料特别是写讲话稿也离不开这几个大层次。总的要求是,层次要分明,逻辑要严密。二要重点突出。除了少数综合性材料需要面面俱到外,更多的材料要重点突出,即使是年度工作总结也需要突出重点、有详有略。三要观点鲜明。讲话是观点的集合,观点是思想的结晶。一篇材料,主题是最大的观点,还需要有众多的分观点、小观点来支撑主题。四要体例统一。结构基本匀称,重点内容重点讲、详细讲,该长的长,该短的短。
二是“剥笋子”,就是阐明观点、理清脉络。我们在起草材料时,如果盲目下笔,相信是很难写下去的,更难以写出高水准。撰写材料,首先就要理解“研究”二字。我理解,研究就是着眼解决问题而研究,要把准主题不偏向,行文必有主旨,用意必须明确。我们有的同志,在草拟材料初期,很容易出现行文扣题不紧、标题与内容不搭,甚至内容跑偏、文不对题的问题。因此,应尽量把握四点:首先,指向要明。撰写材料最忌讳的是目的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的,很难有清晰的思路,这就要求在下笔之初,就要明确材料主题、怎么去理解、要阐述什么。其次,开口要小。写材料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涉及、什么都想解决,那样只会是什么问题都研究不透。因此,在确定方向后,就应找准某个点精准破题。比如,要研究作战值班政治工作问题,不要想着在一个研究报告中把政治工作都研究透,而是最好划分成思想引导、干部考察、组织生活制度落实、阵地文化等若干个小课题分头研究,效果也许要好一些。再次,逻辑要紧。材料严谨与否,主要体现为逻辑架构和语言措辞是否经得起推敲,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前后矛盾、措辞失当、文不对题,等等。最后,观点要新。现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各类材料在网上基本都能找到,但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照抄照搬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起草材料时务必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写自己的东西。
三是“搓绳子”,就是精心修改、反复打磨。我们常说好材料都是改出来的、不改三遍休脱手。毛泽东同志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自古以来,即使是“大手笔”“大文豪”,也都有一个习惯----改文章,字斟句酌,精雕细磨,一遍一遍地改。在材料完成以后,还要下大力做好修改打磨这个“下篇文章”。有的同志写材料不舍得下功夫,写出来以后又不愿意反复修改,寄希望于领导高抬贵手,降低标准,顺利过关。持这种态度,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是很不利的。另外,平常我们说的修改是在材料写成之后,其实在写作之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改,需要“冷”,静下心,主要是进一步“磨观点”、“调结构”、“补事例”、“润语言”。一是从标题上认真审视。主要看主题思想上有没有问题,标题是否鲜明,观点是否清楚等等因为这些都是材料的灵魂和精髓所在,“上错一点、下错一片,上错一尺、下错百里。”二是从素材上精心甄选。主要看选用的事例素材是否具有代表性,与主题、观点之间关系是否恰当贴切,是否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在修改时,对那些不够“劲道”、不够典型的素材,大胆进行修改和替换,力求更加准确、贴切。三是从语言上反复锤炼。要功夫做好文字润色工作,使行文更精炼、更顺畅、更生动。要认真看,看语言语言生动与否、句子通顺与否、用词准确与否、标点符号正确与否。要念出来,看有无词语搭配不当、错句病句,是否流畅顺口。
七、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要勇于坚持
以前,我看到过一篇文章,把写材料的人叫“写匠”,这个词概括得好、入木三分。“写匠”不同于作家。作家有了生活积累,有了写作冲动,发表一篇文章、一部小说,知识产权是属于自己的,受版权法的保护。可是“写匠”不一样,是为他人而作、为公而写,有的同志可能写了大量的材料,但很少有自己的“名”。当“写匠”就是这样,不能图名利,寂寞并快乐着。每当看到自己的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比什么都高兴,特别是写出一个好材料,几天甚至几十天心情都很愉悦。写材料的人就是要有这样一种胸怀,学会静静地享受那份沉甸甸果实带来的满足和喜悦。
一要稳得住心神。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勇于坚持,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
顽铁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勇于坚持,终于炼就成锋利的宝剑。无数事实表明,自古凡成大事者,无不是神安气定之士。写材料更是如此,它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静心凝气、聚精会神、专注专一。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2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0年。这些数字就告诉我们,写好材料必须静下心去思考,甚至达到一种痴迷的状态,在安心、静心中方能出精品、成大作。
二要经得起否定。哲学上有个“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写作实际上也蕴含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好材料一般都要经过初稿-否定-修改-在否定-再修改的过程,反复几次,最终成稿。所以有人说,材料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就要求写材料的同志必须用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心思。下更苦的功夫,在不断否定、反复修改中写出好文章、成就好作品。
三要习惯于总结。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句话道破了他一生的成功秘诀。实际上,人的能力差别就在于是否善于总结。经验因总结而升华,能力因总结而提高。对写作而言,不断总结反思,是材料写作中更高层次的实践。作为机关干部,应通过这样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提高,为自己坚持写作、写好材料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篇材料一斤汗,一个思想一片天。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既然少不了要操“笔杆子”,就要相信,写材料千难万难,迎难而上就不难;写材料枯燥乏味,自娱自乐就有味;写材料劳神伤体,劳逸结合就无碍。要牢记,只有吃得大苦、耐得大劳,才能干得大事、成得大业。要明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必定能成为材料行家、出色写匠。
【2022年度机关干部如何写好材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