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5年,写材料会被替代,供大家参考。
2025年,写材料会被替代?
夜来无事刷微博,读到这篇文章:21日,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到2025年,“机器人革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创造约9700万个工作岗位,但与此同时,这也将替代8500万个人工工作岗位。报告称,首当其冲是管理和数据处理领域中的一些常规工作和体力工作……读完过后,在办公室从事十多年文字材料的我“喜”“忧”参半:
写材料是在练就一门“绝顶”神功。经历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洗礼,岁月这把“剃头刀”,让头发不知掉了多少。写材料是在为身体储存“能量”。一坐下就是“5+2”“白加黑”,提拔没有多块,“将军肚”却骄人挺拔。写材料让我有了“职业病”。看见几百字的短文,总觉得这不叫写文章。写文章怎么也得来个三段,加个头尾,起底也得“2000+”吧。看到不工整的标题,感觉异常的难受,在职业习惯的强迫下,非得改成“结构一致”“字数一致”“逻辑严密”的阵列式标题。如果机器可以自动写作,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比如,明天要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部署会,“讲话稿”“创建文明城市”“动员部署”……几个关键词一输入,出稿(排版+校对+打印),成了。关门,回家。从此,陪伴父母的时间有了,与孩子们玩耍的时间有了,与朋友们“不醉不归”“出去浪”的时间有了……生活将会丰富多彩。从此,写材料和端茶倒水、到扫卫生一样是很普通的工作,再也不是“流汗水、费脑水、尿黄水”的苦差事,再也没有“一稿二稿,搞了白搞;
三稿四稿,刚刚起跑;
五稿六稿,还要再搞;
七稿八稿,搞了再搞;
九稿十稿,回到一稿”的传奇故事。美哉!乐哉!快哉!
“忧”从何来?如上所云,“笔杆子”下岗了,材料工作者退隐江湖。然而,喜后有忧,乐极而生悲!在单位,入职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一个久经杀场、有着多次写作大型材料实战经验的我,能够被打磨成为一个“笔杆子”,也是经历选苗、育苗、成长,一步步走过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脱去了稚嫩,撇开了浮华,沉淀了金质。然而,写了这么多年,今天“不需要写了”,我突然想问一下自己“除了写材料,我还会什么?”
每次参加大项活动,我都会被安排到秘书组。每次办公室来了写材料的活,领导都是对我“青睐有加”,我也是“当仁不让”。时至今日,我才发现,虽已工作多年,却因写材料导致“偏科”,加上大家先入为主地认为我只会写材料,导致对于有些工作确实“很外行”。同样,如果到了这一天,我一定会感慨:在办公室工作,综合型人才才是职场上的“常青树”,专业型人才很有可能会面临“失业”的境地。作为一个写出了名堂,笔力在机关“家喻户晓”的“笔杆子”,能写的“招牌”竖了起来。如果写材料工作一旦被机器替代,自己的招牌可得收起来了。想平时,一旦工作来了,写材料的任务随之而来,领导总是投来信任的眼神,同事们总是投来羡慕的目光,心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当自己的思想,通过撰写的讲话稿,透过声麦,附着在领导的声音中,在会场产生阵阵回响,引起热烈掌声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很骄傲的。虽然当不成领导,但是也是体验了一把领导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写材料是为领导服务。自己也是想凭着这异于常人的“好本领”,通过“一招鲜”“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说,现如今,横观全国党政机关各系统,能写的人还是不多,能写的还是有前途的。有人说,写作是学当领导的过程。写一篇材料,领导给你提思路,给你把关,思路不对的时候,再帮你更改。慢慢地,你就有了领导的思想,就知道怎么当领导,那么离领导岗位就近了。本想借着写材料这个平台,能够提拔快点,被机器替代了,就不在有优势了,多年苦练写作神技的我也就泯然众人矣。
然而,机器真的可以代替人写作吗?人工智能真的可以代替笔杆子创作吗?我看未必!换句话说,如果说机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拥有写作能力并独立地完成写作,但仍旧无法替代人类的写作,也无法在写作上拥有比人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形成垄断地位。
写作需要思想统领。写材料,就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理论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文以载道,突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给人以启示和共鸣。文章依赖“思想”而永生,因无“灵魂”而猝死。写材料最重要的工作是提炼“思想”,善于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着眼全局看局部,不就事论事,把具体的东西理论化;
善于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既不违背上级精神,又能突出单位特色,把上面的精神具体化;
善于运用新语言、新事例,不简单“重复过去的故事”,而是把传统的东西现代化。机器却做不到!
写作需要视野格局。站位决定格局,高度决定视野,写好材料要在更高站位上识大势、看长远、谋全局。在材料起草中,需要把工作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格局中审视和定位,还得把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贯穿始终。通过对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上级精神、第一时间领会掌握,准确把握大方向、大原则、大目标,才能吃透市情、政情、民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谋篇布局,才能把好材料的政治关、政策关、法规关。机器却做不到!
写作需要感情支撑。写通泻,实为感情发泄的一种方式。我们常常说一篇材料写的好、写的有气势,大多是因为材料中涌现出浓厚的感情,或爱、或憎,或严肃、或活泼,或气宇轩昂、或委婉内敛。这些感情来自哪里?自然是材料的执笔人。所以说,一篇材料如果没有感情寄托其中,那么只能是字词的排列组合,是生冷的、是没有活力。众所周知,机器是没有感情,想写出好的材料,还得靠人!
写作需要文化底蕴。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三点,那么写出来的材料能够过关,至少能成为“精品”。然而,要想达到“绝品”甚至是“孤品”,还得需要用文化来浸润。要想把材料写得有文化底蕴,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审视外物,要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而不是纯客观纯理性地对待所见之物。我们要习惯在构思上把写的材料放到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视域、文化积淀和文化精神。机器是没有文化的!
想到这些,认为“机器会会替代人类写作”的我简直是杞人忧天!靠着这“一招鲜”,我也一定能有所成就。所以说,时代在变,材料人永远屹立不倒的常青树!奔跑吧,材料工作者!用笔杆子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2025年,写材料会被替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