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2023年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成长》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11 20:55:05 来源:文池范文网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1  须培育“妙花的种子”  我们绝大部分教师追求“花”,而对花的“种”却视而不见,明明只有通过长期的研修培育“种子”才能得到的花,却被“花”迷失了双眼,失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成长》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成长》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1

  须培育“妙花的种子”

  我们绝大部分教师追求“花”,而对花的“种”却视而不见,明明只有通过长期的研修培育“种子”才能得到的花,却被“花”迷失了双眼,失去了培育“花”令其绽放的“意识”。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成就“妙花”的事业,须要培育“妙花”的种子。而教学的妙花是教师长期的修养与钻研的结晶。

  “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成为“教的专家”,更要成为“学的专家”。“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的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使自身的.日常实践更加知性、更具创造性,从而达成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并最终实现成为“学的专家”的自我成长的目标。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2

  《教师花传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每一段都会让人沉思好久。由始至终,有一个问题始终让人纠结。“教学中,究竟什么是花?”是一堂完美的课,还是一次完美融合。是学生积极向上,还是每一个人都有所成长。是教师的奇思妙想,还是对内容的完美熔炼。是讲授时结合个性的不可复制,还是创造如诗歌般的经典案例。读到深处却很难找到答案。直到发现一个有趣的人物才渐渐有所领悟。这个人叫石井。

  石井是一位看似普通却拥有极强记忆能力的老师,甚至可以记起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能够说出每一次过度时学生的表现。掩卷自问,即便我在听课时全力背记也很难达到。石井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石井在一次又一次的串联反刍中,修炼而来。不放过课堂上任意一个细节,倾听每位同学每一次发言,努力将学生学习联系起来。正是靠着这种执着的精神,石井在课堂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

  趁着闲暇时光,仔细将佐藤学先生的《教师花传书》研读了一遍,书中反复强*师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教师的成长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反省达成的。对于教师来说,倾听是最重要的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

  我从不奢望自己哪天能成为“专家”、“名家”,甚至“大家”,但我始终希望能做好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并贯彻在我的教学实践之中,将经验与理论结合生成教育智慧,学会倾听、学做匠人,享受“技”与“心”结合而绽放的教育“繁花”!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1)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5篇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1

  六月,和叙事者一起遇见《教师花传书》,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教师花传书》这本书主要阐释了教师的教学技法及其学习方法。对教师的转型有莫大的帮助。它提到: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专家。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又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索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专家则是通过反思和研究来学习的。这也是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之一:技术性的熟练者向反思性的实践者转变。反思对于一位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成长的关键要素。因为反思,可以使教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并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这样,成长的前提就具备了。因为教师自己很清楚自己缺少什么,要往什么方向努力。再加上专业领域书籍等的帮助,专家型教师指日可待。

  这本书还提到: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仅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莫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这也是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之二空洞的理论家向理论的实践家转变。优秀的教师一定是自下而上、基于草根改革而成长的。只有当教师学会将理论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学实践有所创新,教师与学科教学领域才能达到双赢。这里特地指出了敢于挑战,就是因为创新的路上困难重重,大多时候困难会多于成就,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保有一颗年轻的敢于不断尝试的心。要知道越努力,越幸运。成功从来都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努力就是在积累幸运。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在未来的教学日子里,尊重每一位我所教的`孩子,对我所任教的教材多一分关注,多思考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多涉猎一些书籍,让自己的教育理念更丰富,可以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提供支持。我想,只要能坚持,何愁不能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2

  薄薄的一本书,一个美好的名字,立刻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变得优美灵动起来。据作者说,这本书的名字来源于《风姿花传书》——一本美学经典,风的姿态要让风中的花去传达——那么这本《教师花传书》就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教育理念这朵曼妙花,从作者之心,传到所有的教师心中。

  虽已从教二十余年,但惭愧的很,一直也没有把教师这个职业进行深度系统的研究,只是机械的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教给学生,虽然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是始终不明白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到底专业在何处。

  听过很多精彩的公开课、优质课,一提起这些课,很多老师却是嗤之以鼻,认为大多都是在作秀,甚至还有说这些示范课是“众人扶他在舞台上做了个侧手翻”。原因不外乎这些课是团队一遍遍精心打磨出来的,课前对学生熟悉渗透好,甚至师生课堂上每句话都要背熟。这的确更像是演员的表演,应该不能算作专业化吧。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节课,是浙江的一位老师讲的水墨画课,我们山东的一年级小学生怯生生到了舞台上,老师问,“用过毛笔吗?”大家纷纷摇头。我暗自想:这可坏了,从没用过毛笔,水份和墨都不会掌握,这课怎么上啊!这位老师也是有些惊讶,略略沉思片刻,继续问,“你见过谁用毛笔写过字或画过画吗?”有几个小朋友举起了手,“见爷爷写过毛笔字。”“那爷爷是怎么用毛笔的呢?”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我目瞪口呆的看着一群从没有用过毛笔的一年级小朋友,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一幅幅精彩美妙的水墨画,不仅如此,老师还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了德育:“你看这一棵棵树,高矮姿态各不相同,但每棵树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像我们同学一样……”这节课,我心中对这位老师充满了景仰。

  现在看来,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哲学都了如指掌,又有启发、促进儿童学习的技法,这妙花一般的课堂,就是老师的专业化的体现吧。

  没有谁是天生的专家,所有的人都是在实践中反思、感悟、学习,然后才能成长,我们这些肩负着“教的专家”责任的教师们,要向“学的专家”转型,不但从书本上学,更要从现实中学,知行合一;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发展教育学更要涉猎。和周围的老师们一起结成成长共同体,成长的将会更迅速!

  这本书很薄,可是分享给我们的理念很多,需要慢慢读,细细品,在工作中去实践。相信作者心中的妙花,会随着分享,越传越多;随着感悟,越传越美!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3

  看到封面上“花传书”三个字时,还是觉得挺新奇的。佐藤学先生《教师花传书》,感觉似乎就如一朵“妙花”一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佐藤学借由世阿弥《风姿花传》一书,将我们引入了教师成长的“正途”,“‘花是心’,而‘种是技’”,“‘花’是美的表现,其‘心’是摒弃私心杂念,日复一日练功修养所形成的‘技’所成就的。”“教育改革一片喧嚣,学校愈发混淆迷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越不能被喧嚣所扰,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回到教师(学)的正途。”

  这本书分了三个部分进行描述。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佐藤学每年参与观摩研讨500多节课,在他看来,像吴丼弘美老师的“猫子的纺车”这样的课,堪称“妙花”,几乎完美。对于一个优秀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像一朵花一样绽放,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最高真理,只能是完美。”还记得书中写到:“课堂中,教师不是要努力地寻找进入学生的世界的教态,而应该让学生能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象中。”我想,作为老师,要打开自己的世界,实现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只有教师能够敞开自己去教学,以欣赏的眼光理解学生,学生也自然会努力的把握好该做的事情。而对于“专家型教师”,要具备的能力有许多,比如倾听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

  我所遇到的教师们。“教学的‘妙花’是教师长期的修养与钻研的结晶。”教师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很多问题还是应从课堂入手,再深入研究。在教学的顿悟一文中写到:“向教师深入学习;支持教师的研究,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去指导教师;坚持从外围观察教学与从内部观察教学相结合,成为我之后进行教学研究的根本原理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看到“深入学习”和研究时,不禁让我想到最近又很火的关于衡水中学的一篇文章。里面便说到了关于教师研究的深入,因为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要教学研究与探索中,所以才有了衡水中学的奇迹。

  教师生涯。教师的实践包含“匠人”与“专家”的双重属性。“匠人”的性质再遇具有相应的关注点、技能和结构,这种学习基本上是通过模仿来进行的。而作为“专家”的性质则是洞察、思考与判断,这种学习基本上需要实践经验与科学知识的结合、理论与世纪的统整。教师的教育与研修,必须将教学实践的案例研究作为核心。看了文章中写的句句文字,深切感受到,作为教师而言,要不断使自身的日常实践更加知性、更具创造性,从而达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4

  读完佐藤学教授的《教师花传书》,觉得字字珠玑,饱含着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佐藤学教授从《风姿花传》中得到启发,指出了教师在教学的洗练中形成 “妙花”的 “心” 和 “技”的方法。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从进校执教伊始,就经历了如何写好教案、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说好一节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大大小小的培训。期间也参加了学校的说课比赛,也曾精心备课,开过公开课,也观摩了很多同行教师的课堂。然而,内心却总是处于迷茫的状态,认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妙花”绽放的课堂,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开出“妙花”。这本《教师花传》介绍了许多堪称“妙花”的课堂片段。如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若林老师的文学课,田中老师课堂上“自始自终的稳定而纤细的知性氛围”,吴井老师课堂上“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的欢笑、思考的交流如同美好的交响和织物那样精致地展开”。细读这些课堂片段,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妙花”的课堂具有如此和谐融洽的气息;教学结构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语言,主要工作在于“倾听”、“串联”、“反刍”;而学生自然地沉静于学习中,完成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和与自己的对话。

  一、“妙花”绽放的课堂

  (1)细致入微的开端

  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还未正式开始,学生们就自觉投入到上课状态了。“交流如同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教学还没有开始,学生们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每个人都自自然然的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的开端。在佐藤学看来,“细致入微的开端是创造性活动的共通特征;创造性的教师会聚焦于教学的开端”。读到这里我特别想知道古屋老师到底是如何让学生们在教学开端就如此沉醉于学习的。

  细读书本发现,古屋老师这门课跨越了一整年,其年度学习目标有三点:一是让学生养蚕、采蚕茧、抽丝;二是让学生了解与养蚕相关的民俗;三是邀请家长作为学习者共同参与。养蚕是当地人古代生活中的一种劳动,虽然现在已不普及,但是蚕宝宝的成长变化这个主题本身就十分有趣,能够激起儿童的兴趣。课上所用的教材《养蚕的一年》和《成功养蚕法》都是古屋老师自己编写,属于“民间故事教材”。古屋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限于养蚕的方法,更要在学会养蚕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民俗,增加了该课程的文化内涵。故事、民间传说等会天然地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教学环境方面,“走廊里饲养着100多条蚕,各种养蚕的工具一应俱全”。可以看出古屋老师将“生活融入课堂”和 “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环境的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另外,邀请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学习,将几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孩子的学习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课堂的学习充满动力。

  (2) 融洽和谐的气息

  佐藤学教授认为课堂要有一定的“气息”。在上课开始和上课过程中,有些课堂感受不到“气息”,有些课堂的“气息”很乱,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整齐,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浅淡,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深沉。古屋老师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气息彼此融合,每个人的呼吸都深沉而起伏。

  我理解的气息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上的。气息的好坏与师生的情感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息是舒服的,保证学习的质量。作为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自己上课经历告诉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之时,最重要的不是推进其学习,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这将极大地促进后面的学习。如果忽视关系的建设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纵使教学设计得再精妙,学生可能也不会真正投入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借班上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位学生,做到不偏不倚,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2)看清并理解学生的现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3)真诚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4)对他们充满希望,给予鼓励,相信他们的发展潜力;(5)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并倾听他们的声音,顾及学生的感受;(6)建立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这种关系的建设要一直持续进行下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之中。

  (3)“倾听”,“串联”,“反刍”

  不管是古屋老师,若林老师还是田中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构造都极为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话语或动作,所要做的只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佐藤学教授认为“一旦教学分成四个以上的阶段,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及其修正过程中倾注过多的精力,就难以对学生的发言或言语进行纤细而柔和的回应。为了能够纤细而柔和地回应每位学生的发言或言语,就要简化教学的"流程。在教学实践中,倾听大有深意”,“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

  倾听的时候,古屋老师“轻轻地坐在学生座椅上,视线与学生视线水*交流,语言柔和且灵活”。若林老师“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靠黑板的一隅,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言语”。田中老师“在学生集中的地方摆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上面,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与自言自语”。这些老师虚怀若谷地倾听儿童的声音,促进了孩子们的协同学习。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串联: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不仅做到理解发言的意义,也要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本身。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挚地参与到协同学习中来。反刍也是这些优秀教师常用的一个教学技法。让学生不断地回归教科书,与教材反复对话,从而深化理解。

  读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教师还能坐着上课?这也太幸福了吧。因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老师坐着上课的。佐藤学教授描述的老师们以坐着上课的姿态创设了一种*等对话的环境。老师们在坐着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持续地关注着学生,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引导学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是在践行一种看不见的智慧,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师的这种教态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于他们的深度学习。

  二、我的教学实践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刚入职第一年的时候,似乎很少倾听学生们的观点。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很费劲地讲解,生怕学生不懂。但其实往往我讲得多的时候,学生还真的是不懂,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老师讲得多了,学生会自然地进入疲惫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我自己也搞得及其疲惫,还会埋怨学生太笨或者不遵守纪律。师生间的距离大,关系一般,我上完课后不会觉得满足或欣喜。时间一久,上课就成了煎熬。回想自己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坐在座位上拼命听老师讲,试图在短短的一节课上独自理解那抽象的教师语言。当时就碰到很多难题,渴望与同学交流。可是,那时的我们是不被允许和同学“闲聊”的,只允许“独立解决问题”。造成了我对许多概念似懂非懂的局面。而且,我们同学关系很冷淡,现在基本也不联系。对于以前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怀念,脑子里留下的画面可能就定格在他是怎么“折磨”我们的。每每回想起这些,我就会提醒自己,我一定不能重蹈覆辙。现在的教育必须跟以前不一样。

  在这两三年里,我在教书的同时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提高课堂的质量。我从关注自己如何教开始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了解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学习兴趣;(2)基础水*低;(3)学生间差异大;(4)学习死板,不会思考;(5)消极的心理状态;(6)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我也尝试一些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学内容不满足于教材,利用网络去搜寻更好的资源,如歌曲,绘本,故事,小说等。教学组织活动灵活一些,除了增加同伴和小组对话外,加入游戏、戏剧等元素。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进了他们的情谊。对于学生差异大的问题,我觉得异质分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将不同水*的学生分到一组,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我发现当学生们凑到一起学习的时候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让*时闭口不言,面无表情的同学也产生激情,让*时偷懒的同学也积极加入学习。同学间的交流和鼓励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这是长期以来顺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的。针对这些同学,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他们相互倾听、交流自己的观点显得十分必要。

  虽然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我十分赞同,但是如何将它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来对我来说还是很模糊的。我想我们要像佐藤学教授指出的那样构建同僚专家共同体,共同研究我们的学生和教学。我很欣赏石井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实践研究并不是要加入“新的东西(知识技术)”,而是要“不断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下决心剔除不必要的东西”。要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就要求我们对教育本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反思经验,守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5

  《教师花传书》一本名字很奇怪的书,是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的著作。初听名字以为很有艺术韵味。继续翻看才知道本书名字来自15世纪日本的艺术理论著作《风姿花传》(通称《花传书》)。书只有一百多页,不算厚,分为三大部分: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我所遇到的教师们、教师生涯。

  读书的时候最初的章节感觉有些拗口,其实慢慢读下去。我更愿意将书本的中的教育理念归纳为“转变'二字。书中提到了许许多多教师的例子、名校的例子都是由信任“协同学习'理念开始。

  我也收获了以下两大方面的转变启示:第一个方面是关于“课堂教学',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教师研训'。

  一、课堂: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

  在佐藤学教授所提及“

  妙花'也就是我们*常所理解的一节“好课'的亮点,从最初关注教师的个人水*、课堂的设计等等到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是否成功。

  ①教态的转变

  课堂上教师的教态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传统意义上精彩的课我们从来都是关注文本解读技术、导入技术、理答技术等等。但是在“协同学习'的课堂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看着孩子,而是坐着上课,与学生保持同一水*线,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②语言的转变

  书本中所强调的协同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说话非常少,而是由学生发言。教师最多的是点名,只在学生讨论遇到梗阻时进行提示,引导他们回到文本之中反刍。说的最多的话语也许就是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③聆听的转变

  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发言,更要读懂学生的心。从学生发言的状态声音判断学生的性格、状态,从而鼓励她更好地发言。

  ④站位的转变

  协同学习中教师的站位不是固定于讲台上的,而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所变化。对于经常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拉开一定的距离。而对于羞于表达的孩子老师要通过缩短距离、肢体动作增强孩子的安全感,鼓励其大胆发言。

  二、教研从“专家至上'到“人人为师'

  在《教师花传书》中,佐藤学教授提出构建教师“同僚性'的理念,即向每一位老师学习,在听课的时候要关注这堂课中我所能学习到的东西。

  ①听课的转变

  听课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家的姿态而是以学习者姿态,观察课堂中学习真正在哪一处发生。仔细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能爱上学习,畅所欲言。

  ②评课的转变

  之前经历过很多评课,有被别人评也有自己评别人,受到过表扬也得到过批评。从自己的成长来说,对于青年老师的课堂其实更渴望得到的是大家的肯定。后续在听课的时候,我也不再纠结细小之处,而是要发现每一节课的优秀之处。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2)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3篇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1

  读完佐藤学教授的《教师花传书》,觉得字字珠玑,饱含着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佐藤学教授从《风姿花传》中得到启发,指出了教师在教学的洗练中形成 “妙花”的 “心” 和 “技”的方法。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从进校执教伊始,就经历了如何写好教案、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说好一节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大大小小的培训。期间也参加了学校的说课比赛,也曾精心备课,开过公开课,也观摩了很多同行教师的课堂。然而,内心却总是处于迷茫的状态,认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妙花”绽放的课堂,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开出“妙花”。这本《教师花传》介绍了许多堪称“妙花”的课堂片段。如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若林老师的文学课,田中老师课堂上“自始自终的稳定而纤细的知性氛围”,吴井老师课堂上“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的欢笑、思考的交流如同美好的交响和织物那样精致地展开”。细读这些课堂片段,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妙花”的课堂具有如此和谐融洽的气息;教学结构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语言,主要工作在于“倾听”、“串联”、“反刍”;而学生自然地沉静于学习中,完成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和与自己的对话。

  一、“妙花”绽放的课堂

  (1)细致入微的开端

  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还未正式开始,学生们就自觉投入到上课状态了。“交流如同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教学还没有开始,学生们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每个人都自自然然的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的开端。在佐藤学看来,“细致入微的开端是创造性活动的共通特征;创造性的教师会聚焦于教学的开端”。读到这里我特别想知道古屋老师到底是如何让学生们在教学开端就如此沉醉于学习的。

  细读书本发现,古屋老师这门课跨越了一整年,其年度学习目标有三点:一是让学生养蚕、采蚕茧、抽丝;二是让学生了解与养蚕相关的民俗;三是邀请家长作为学习者共同参与。养蚕是当地人古代生活中的一种劳动,虽然现在已不普及,但是蚕宝宝的成长变化这个主题本身就十分有趣,能够激起儿童的兴趣。课上所用的教材《养蚕的一年》和《成功养蚕法》都是古屋老师自己编写,属于“民间故事教材”。古屋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限于养蚕的方法,更要在学会养蚕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民俗,增加了该课程的文化内涵。故事、民间传说等会天然地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教学环境方面,“走廊里饲养着100多条蚕,各种养蚕的工具一应俱全”。可以看出古屋老师将“生活融入课堂”和 “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环境的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另外,邀请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学习,将几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孩子的学习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课堂的学习充满动力。

  (2) 融洽和谐的气息

  佐藤学教授认为课堂要有一定的“气息”。在上课开始和上课过程中,有些课堂感受不到“气息”,有些课堂的“气息”很乱,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整齐,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浅淡,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深沉。古屋老师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气息彼此融合,每个人的呼吸都深沉而起伏。

  我理解的气息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上的。气息的好坏与师生的情感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息是舒服的,保证学习的质量。作为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自己上课经历告诉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之时,最重要的不是推进其学习,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这将极大地促进后面的学习。如果忽视关系的建设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纵使教学设计得再精妙,学生可能也不会真正投入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借班上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位学生,做到不偏不倚,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2)看清并理解学生的现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3)真诚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4)对他们充满希望,给予鼓励,相信他们的发展潜力;(5)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并倾听他们的声音,顾及学生的感受;(6)建立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这种关系的建设要一直持续进行下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之中。

  (3)“倾听”,“串联”,“反刍”

  不管是古屋老师,若林老师还是田中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构造都极为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话语或动作,所要做的只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佐藤学教授认为“一旦教学分成四个以上的阶段,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及其修正过程中倾注过多的精力,就难以对学生的发言或言语进行纤细而柔和的回应。为了能够纤细而柔和地回应每位学生的发言或言语,就要简化教学的流程。在教学实践中,倾听大有深意”,“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

  倾听的时候,古屋老师“轻轻地坐在学生座椅上,视线与学生视线水*交流,语言柔和且灵活”。若林老师“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靠黑板的一隅,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言语”。田中老师“在学生集中的地方摆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上面,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与自言自语”。这些老师虚怀若谷地倾听儿童的声音,促进了孩子们的协同学习。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串联: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不仅做到理解发言的意义,也要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本身。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挚地参与到协同学习中来。反刍也是这些优秀教师常用的一个教学技法。让学生不断地回归教科书,与教材反复对话,从而深化理解。

  读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教师还能坐着上课?这也太幸福了吧。因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老师坐着上课的。佐藤学教授描述的老师们以坐着上课的姿态创设了一种*等对话的环境。老师们在坐着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持续地关注着学生,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引导学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是在践行一种看不见的智慧,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师的这种教态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于他们的深度学习。

  二、我的教学实践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刚入职第一年的时候,似乎很少倾听学生们的观点。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很费劲地讲解,生怕学生不懂。但其实往往我讲得多的时候,学生还真的是不懂,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老师讲得多了,学生会自然地进入疲惫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我自己也搞得及其疲惫,还会埋怨学生太笨或者不遵守纪律。师生间的距离大,关系一般,我上完课后不会觉得满足或欣喜。时间一久,上课就成了煎熬。回想自己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坐在座位上拼命听老师讲,试图在短短的一节课上独自理解那抽象的教师语言。当时就碰到很多难题,渴望与同学交流。可是,那时的我们是不被允许和同学“闲聊”的,只允许“独立解决问题”。造成了我对许多概念似懂非懂的局面。而且,我们同学关系很冷淡,现在基本也不联系。对于以前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怀念,脑子里留下的画面可能就定格在他是怎么“折磨”我们的。每每回想起这些,我就会提醒自己,我一定不能重蹈覆辙。现在的教育必须跟以前不一样。

  在这两三年里,我在教书的同时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提高课堂的质量。我从关注自己如何教开始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了解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学习兴趣;(2)基础水*低;(3)学生间差异大;(4)学习死板,不会思考;(5)消极的心理状态;(6)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我也尝试一些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学内容不满足于教材,利用网络去搜寻更好的资源,如歌曲,绘本,故事,小说等。教学组织活动灵活一些,除了增加同伴和小组对话外,加入游戏、戏剧等元素。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进了他们的情谊。对于学生差异大的问题,我觉得异质分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将不同水*的学生分到一组,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我发现当学生们凑到一起学习的时候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让*时闭口不言,面无表情的同学也产生激情,让*时偷懒的同学也积极加入学习。同学间的交流和鼓励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这是长期以来顺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的。针对这些同学,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他们相互倾听、交流自己的观点显得十分必要。

  虽然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我十分赞同,但是如何将它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来对我来说还是很模糊的。我想我们要像佐藤学教授指出的那样构建同僚专家共同体,共同研究我们的学生和教学。我很欣赏石井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实践研究并不是要加入“新的东西(知识技术)”,而是要“不断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下决心剔除不必要的东西”。要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就要求我们对教育本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反思经验,守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2

  阅读了《教师花传书》一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句“‘花是心’,而‘种是技’”,“‘花’是美的表现,其‘心’是摒弃私心杂念,日复一日练功修养所形成的‘技’所成就的。”

  思绪拉回很久之前,听黄厚江老师上了一堂《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似乎触动了心灵深处的弦,到现在还有阵阵余音缭绕。

  这个岁月已在脸上刻下很深的痕迹的老人,孩子们亲切地唤他黄爷爷,在课堂上他却怀着一腔激情,语言幽默风趣,吸引了所有人的心。他会用十足地演技模仿蜂蝶鸟雀对百合花的嘲笑:“不就是开一朵花吗?谁还不能开一朵花啊?”然后转身用慈爱的眼神望着孩子们,问道:“如果你是盛开了的百合花,你会怎么回答这嘲笑你的蜂蝶鸟雀?”

  孩子们对于这位和蔼可亲的黄爷爷是十分喜欢的,在课上也非常活跃,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黄爷爷呢,看着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自然也是喜欢和满意。他先是叫了前排的几位同学,有的说自己已经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对别人的嘲笑根本不在乎;也有的认为只需要完成自己要做的事,言语上沉默,用行动说话。回答得都有些道理,但似乎这些个答案还没能到心里。后来,他又叫了最后排的一位高个儿男生来回答这个问题,男孩带着百合花成功盛开的满足,回答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开花,蜂蝶鸟雀,你们能开一朵花给我看看吗?”听到这个答案,无论是孩子们还是听课的老师们,都笑了。可是黄爷爷却没有笑,双眸中凝着一丝严肃,语重心长地对那位男孩子说:“孩子,你可以换一种说法:‘蜂蝶鸟雀,我终于开出了一朵花,实现了生命的意义,我们一起来开花吧!’”他将目光望向孩子们,继续说道:“看,这么回答是不是棒多了!胸怀要宽广,胸襟要博大一些。”这句话似乎是说给所有的孩子听的,这是一位教师对孩子们价值观的一种正确引导,他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做人的学问。

  又是思维开放性强的一个问题问下去,黄爷爷叫了一位孩子起来回答,孩子答得相当精巧。他又叫了另一位意见不同的孩子起来答,却转身问起了前一位孩子同不同意这一位的看法,前一位孩子带着孩童特有的天真回答:“同意啊,因为每个人对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他说的很有道理,我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听到这儿,黄爷爷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道:“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胸怀,长大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啊!”黄爷爷还真是时时刻刻不忘教育人啊,就如他自己说的“学语文到底是学什么?我想不光是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会做人的道理”。这也让我内心的感触颇深,什么时候也能如此在语文课堂上让孩子们对如何做人有深刻的领悟呢?这大概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吧。

  一堂《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结束了,黄爷爷也将这一株百合种进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孩子的心间。终有一天,在我们的心田上也会盛开出一片一片的百合花。

  绽放便是向教学世界敞开自己,使内在生命得以敞亮。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3

  读完佐藤学教授的《教师花传书》,觉得字字珠玑,饱含着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佐藤学教授从《风姿花传》中得到启发,指出了教师在教学的洗练中形成“妙花”的“心”和“技”的方法。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从进校执教伊始,就经历了如何写好教案、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说好一节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大大小小的培训。期间也参加了学校的说课比赛,也曾精心备课,开过公开课,也观摩了很多同行教师的课堂。然而,内心却总是处于迷茫的状态,认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妙花”绽放的课堂,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开出“妙花”。这本《教师花传》介绍了许多堪称“妙花”的课堂片段。如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若林老师的"文学课,田中老师课堂上“自始自终的稳定而纤细的知性氛围”,吴井老师课堂上“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的欢笑、思考的交流如同美好的交响和织物那样精致地展开”。细读这些课堂片段,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妙花”的课堂具有如此和谐融洽的气息;教学结构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语言,主要工作在于“倾听”、“串联”、“反刍”;而学生自然地沉静于学习中,完成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和与自己的对话。

  一、“妙花”绽放的课堂

  (1)细致入微的开端

  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还未正式开始,学生们就自觉投入到上课状态了。“交流如同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教学还没有开始,学生们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每个人都自自然然的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的开端。在佐藤学看来,“细致入微的开端是创造性活动的共通特征;创造性的教师会聚焦于教学的开端”。读到这里我特别想知道古屋老师到底是如何让学生们在教学开端就如此沉醉于学习的。

  细读书本发现,古屋老师这门课跨越了一整年,其年度学习目标有三点:一是让学生养蚕、采蚕茧、抽丝;二是让学生了解与养蚕相关的民俗;三是邀请家长作为学习者共同参与。养蚕是当地人古代生活中的一种劳动,虽然现在已不普及,但是蚕宝宝的成长变化这个主题本身就十分有趣,能够激起儿童的兴趣。课上所用的教材《养蚕的一年》和《成功养蚕法》都是古屋老师自己编写,属于“民间故事教材”。古屋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限于养蚕的方法,更要在学会养蚕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民俗,增加了该课程的文化内涵。故事、民间传说等会天然地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教学环境方面,“走廊里饲养着100多条蚕,各种养蚕的工具一应俱全”。可以看出古屋老师将“生活融入课堂”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环境的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另外,邀请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学习,将几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孩子的学习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课堂的学习充满动力。

  (2)融洽和谐的气息

  佐藤学教授认为课堂要有一定的“气息”。在上课开始和上课过程中,有些课堂感受不到“气息”,有些课堂的“气息”很乱,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整齐,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浅淡,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深沉。古屋老师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气息彼此融合,每个人的呼吸都深沉而起伏。

  我理解的气息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上的。气息的好坏与师生的情感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息是舒服的,保证学习的质量。作为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自己上课经历告诉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之时,最重要的不是推进其学习,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这将极大地促进后面的学习。如果忽视关系的建设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纵使教学设计得再精妙,学生可能也不会真正投入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借班上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位学生,做到不偏不倚,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看清并理解学生的现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真诚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对他们充满希望,给予鼓励,相信他们的发展潜力;

  (5)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并倾听他们的声音,顾及学生的感受;

  (6)建立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这种关系的建设要一直持续进行下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之中。

  (3)“倾听”,“串联”,“反刍”

  不管是古屋老师,若林老师还是田中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构造都极为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话语或动作,所要做的只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佐藤学教授认为“一旦教学分成四个以上的阶段,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及其修正过程中倾注过多的精力,就难以对学生的发言或言语进行纤细而柔和的回应。为了能够纤细而柔和地回应每位学生的发言或言语,就要简化教学的流程。在教学实践中,倾听大有深意”,“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

  倾听的时候,古屋老师“轻轻地坐在学生座椅上,视线与学生视线水*交流,语言柔和且灵活”。若林老师“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靠黑板的一隅,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言语”。田中老师“在学生集中的地方摆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上面,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与自言自语”。这些老师虚怀若谷地倾听儿童的声音,促进了孩子们的协同学习。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串联: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不仅做到理解发言的意义,也要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本身。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挚地参与到协同学习中来。反刍也是这些优秀教师常用的一个教学技法。让学生不断地回归教科书,与教材反复对话,从而深化理解。

  读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教师还能坐着上课?这也太幸福了吧。因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老师坐着上课的。佐藤学教授描述的老师们以坐着上课的姿态创设了一种*等对话的环境。老师们在坐着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持续地关注着学生,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引导学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是在践行一种看不见的智慧,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师的这种教态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于他们的深度学习。

  二、我的教学实践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刚入职第一年的时候,似乎很少倾听学生们的观点。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很费劲地讲解,生怕学生不懂。但其实往往我讲得多的时候,学生还真的是不懂,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老师讲得多了,学生会自然地进入疲惫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我自己也搞得及其疲惫,还会埋怨学生太笨或者不遵守纪律。师生间的距离大,关系一般,我上完课后不会觉得满足或欣喜。时间一久,上课就成了煎熬。回想自己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坐在座位上拼命听老师讲,试图在短短的一节课上独自理解那抽象的教师语言。当时就碰到很多难题,渴望与同学交流。可是,那时的我们是不被允许和同学“闲聊”的,只允许“独立解决问题”。造成了我对许多概念似懂非懂的局面。而且,我们同学关系很冷淡,现在基本也不联系。对于以前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怀念,脑子里留下的画面可能就定格在他是怎么“折磨”我们的。每每回想起这些,我就会提醒自己,我一定不能重蹈覆辙。现在的教育必须跟以前不一样。

  在这两三年里,我在教书的同时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提高课堂的质量。我从关注自己如何教开始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了解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缺乏学习兴趣;

  (2)基础水*低;

  (3)学生间差异大;

  (4)学习死板,不会思考;

  (5)消极的心理状态;

  (6)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我也尝试一些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学内容不满足于教材,利用网络去搜寻更好的资源,如歌曲,绘本,故事,小说等。教学组织活动灵活一些,除了增加同伴和小组对话外,加入游戏、戏剧等元素。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进了他们的情谊。对于学生差异大的问题,我觉得异质分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将不同水*的学生分到一组,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我发现当学生们凑到一起学习的时候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让*时闭口不言,面无表情的同学也产生激情,让*时偷懒的同学也积极加入学习。同学间的交流和鼓励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这是长期以来顺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的。针对这些同学,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他们相互倾听、交流自己的观点显得十分必要。

  虽然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我十分赞同,但是如何将它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来对我来说还是很模糊的。我想我们要像佐藤学教授指出的那样构建同僚专家共同体,共同研究我们的学生和教学。我很欣赏石井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实践研究并不是要加入“新的东西(知识技术)”,而是要“不断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下决心剔除不必要的东西”。要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就要求我们对教育本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反思经验,守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3)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3篇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1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教师花传书》。一本由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著,记录了他多年来的教育见闻与感悟的精致细腻的好书。

  初读此书,确实难懂,它似乎有着很深的意义,让我琢磨不透。于是乎,近来我再次细细品读,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收获颇丰。

  这是一本极富诗意和思想的书,反复地阐述了作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教师既要带有艺术家的性质,也带有匠人的性质,科学家的性质乃至技术人员的性质,但更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而这就是教师作为专家的一面。所谓的“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乐于“练功”——即学习的教师,慎重严谨、反复练习,“诚之花”所达成的艺术成就将受用终身。“慎重深入地学习”,因为“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在我看来,这与我们国家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共通之处,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工作中学习中,我们不是单打独斗的教育实践家,我们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探究创新,共同进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书籍是教师的第一呼吸,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在教学中首先要读好的"是课标、教材、教参。仔细地研读教材,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其次,我们更应该去阅读更多更丰富的书籍。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当一位老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所教授的知识,也将会带有这种文化气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内容。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我认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间断地“输入”和“输出”,让学生体会更加丰富的课堂。

  教师该有怎样的生活呢?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向孩子们学习,向同僚们学习,向教材学习,向社区学习,甚至向自己学习!

  教师们同时要做好称职的“匠人”,努力提升自我,更加认真精细地完成工作。“匠人气质”养成三规范:①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②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③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关键的一点,就是佐藤学教授反复强调的:教师要能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学习的尊严,尊重学习内容的发展性,也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可这三者总是在不断矛盾和冲突着。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修炼中诚实地“倾听”。教师应当不断磨练自己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当然包括发言或言语,也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听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声音,听自身内在的声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用心去交流,学会真正地理解他们,看到每一个同学的潜在可能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材施教的去培养。倾听儿童的语言,接受他们的方式,学习他们认知的规律,结合教学目标,让他们以自己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像佐藤学教授阐述的那样,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是因为教师工作是在复杂的场景中进行高度知性的活动,具有不可复制、粘贴的特点。在以后教学中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去创造佐藤学教授口中的课堂:沉积而沉着,充满了宁静的气息。教师和儿童们言语自然得体,柔和声音形成交响。

  在以后的生活中,教师们持续学习,与学习结为终身的朋友……追求“向上,再向上”的教学成长,怀揣着初心和梦想,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不断的探究和反思……这就是有如“妙花”一般绽放的教师的生活!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4)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读后感3篇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读后感1

  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的、真实的、由衷的。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读《与幼儿教师对话》之感想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是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下,为此静下心来读了这本书。丽莲.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一打开书,发现这书由上篇和下篇二部分组成: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节,一个个的章节,来自凯兹博士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教育会议上所做的演讲,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源自于幼儿教师、父母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提问或讨论中涉及到的特别体验的问题,这些特别的问题和体验均是他们在如何更好地解决与孩子相处时的共性问题中所遇到的,虽然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但是他们遇到的问题竟然如此的相似,有着非常多的共通之处。

  通读此书我收获颇多,全书大体从三个方面介绍阐释幼儿教师的教育过程。

  一、从研究孩子的需求着手

  作为研究的客体——幼儿,我们只有在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才能使教育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本书概括出幼儿“六要素”即(安全感也给我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从而使我对幼儿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适度的自我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理解生活经验;与有“权威”的*一起成长学习;树立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知道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

  二、在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此书在介绍一些教学的方式、方法时,充分地体现出丽莲.凯兹博士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教育涵养,在给我们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在教育幼儿时:一是充实自己知识的贫瘠和对教育的严谨态度。二是增强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对是非标准的衡量。三是引导幼儿教育方向上,不能一味盲目地教育幼儿教师的价值取向决定幼儿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

  三、系统地对幼儿教师队伍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时,丽莲.凯兹博士教育反应强*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来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竭,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的教育与发展机会。凯兹博士提醒人们,尽管儿童自尊和发展是教师与家长共同关心的一件事情,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儿童适宜、积极的自尊。

  作为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时刻感受到丽莲.凯兹博士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从这一刻起我会细细品味、感知丽莲.凯兹博士学术的气质和精神!并不断地运用于我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5)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后感3篇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后感1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教师专业;敬业是一种规定,而乐业是一种修养;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后来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是引领我们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灵魂,是教师职业人生幸福的心灵根基。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儿童,我们是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所直接接触的最主要的对象,是他们最亲近和尊敬的人,他们的可塑性强,行为模仿性强,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都需要我们去培养,所以我们的道德人格面貌是学生学习的最直观的榜样。

  敬业是一种规定,而乐业是一种修养。真正乐业的教师,就是心中装着自我,自觉享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不成熟的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动态的发展中,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予扶危定倾。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那如何提高个人的师德呢?我认为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其次,多阅读一些教育前辈们的心得体会,从中提炼教育精神和教育实践;再者,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根本,坚持从学生利益出发,把提高师德师能作为教师职业和事业的追求。然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认为应以“爱”为主线,首先,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书上还说“一个好作风,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的督促应当是经常的”。我认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在*时的工作中,在发现孩子出现不好行为习惯时,往往采取的方式就是直接告诉他做错了,应该怎样做,再继续发现时,还会问他是否忘了老师说的话了,怎么就改不掉呢之类的话,但现在想一想,觉得是自己的观念不正确,总是习惯性的强迫孩子改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耐心的帮助他懂得并改掉。原来督促非常重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如果这样做,孩子一定会易于接受并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的。

  教师对学生产生“爱”,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得到教师的爱,同时也会激发出学生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在教育教学中能产生良好的氛围。然而要做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爱,并且让爱在师生之间不断涌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应做到:

  1.树立师生*等的观念,让自己成为能与学生谈心的好朋友。放下教师的威严,俯身与孩子们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原来老师也可以和我那么亲近。

  2.尊重、接纳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出身背景、知识水*、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教师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每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优化与学生的沟通策略。教师要打开的门不是普通的门,而是学生心灵的大门,要借助有效的策略让孩子敞开心扉。

  教师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存在价值,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这一神圣的职责。

  总之,我们每位教师在每天所做的极其*凡的工作之中,要始终牢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当你每天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神圣职责的时候,也就是在为自己负责,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有责任的人民教师。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6)

——《教师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读后感3篇

《教师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读后感1

  最近,我拜读了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感悟颇深。本书分绪论和七个章节,介绍了教师的幸福人生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的幸福人生。这本书里有许多意蕴深长的人生哲理。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在我刚踏入工作的一年中,慢慢懂的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学生都吸引着我,我对自己工作有一份责任,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的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才能真切地把快乐带给学生,把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才能有效地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近几年来,教师的幸福指数是比较低的。这就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因为我们很多人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背负着各种负担与压力,从而身心疲惫。的确,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背负了太多的数字。然而,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是能用数字来体现的。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延续教育的活力,我们需要找到工作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在很多时候,凭我们的力量要改变环境是很难的,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进而超越现实、改造现实。在办公室内,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大家相互帮助,互相关心,*等相处,就会忘却烦恼,摆脱疲劳,心情舒畅地工作。用*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幸福。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同事,你就会觉得天是蓝的,生活是快乐的。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7)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3篇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1

  早就读过陶公的专著《洒落教苑的思索》,从中启发很大。今天又有幸聆听了陶公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启迪。

  陶老师说:“唯有读书才能促成教师生命的成长”“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尤其是对于发展教师层次的思考,豁然开朗。

  要做读书型教师。教育呼唤读书型教师,教师要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用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一直以为在多浏览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杂志方面做的不错,原来始终没有领会读书要“取法乎上”的真谛!陶公说过:“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还为了终生的幸福。如果不读书,就没有精神寄托,就不能给自己精神定位,不能给自己的灵魂定位。”我很欣赏这句话,做到也很不容易呀!

  要做反思型教师。超越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成功之彩,反思课堂教学失败之痛,反思课堂教学机智之笔,反思与学生相处之乐,反思教育生活之美,反思差生闪光之点等。哎,反思常有,能够如此精细、超越却相差甚远。

  要做作家型教师。作为教师都应该坚持写作,把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思考的智慧火花进行归纳总结,撰写成文,从中受益,水到渠成。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读后感2

  说起读书,自己也很惭愧,因为读的书不多。对于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自己也多半是为了完成最后的读书笔记,所以才不得不读书的,虽然自己也知道读书的好处,而且也知道自己也确实需要读点书,但总是静不下心来读一本书。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淘继新写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感触颇深。陶继新,是《*教育报》资深记者,近几年来陶继新先生总在大声疾呼 “走进经典,与大师同行”,《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就是他在全国很多城市作的关于读书的报告,前一段时间也就是暑假里,曾在利津讲过,没能参加实为遗憾。没成想在网上搜到了,我如获至宝。报告中,他从《论语》中内含的教育原理开始,分十个专题论述了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报告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论述了读书是我们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是授业、解惑的基石,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也是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具体表现。“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通过读书,可以拉长生命,学会取舍有道,学会在这充满憧憬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个读书者的故事引人入胜: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游刃有余的刘振东,养学深厚的于漪……他人高尚的操守与道德修养,近乎完美的人格,以及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而形成的渊博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忧国忧民的大家风范,让人折服,令人崇敬,成为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以前,我曾经认为,凭自己掌握的这点知识,教个小学应该没问题,可是现在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人物远虑,必有近忧。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不断进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经师向人师转变”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加强学习是做科研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以前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得备一桶水,现在的教师应该具备源头活水,作为当今教师,还应掌握教育规律,熟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这都需要加强学习。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积累经验的习惯。尤其现在,教师必须读书,这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必须读书,读书就存在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我们*时读书盲目性太强,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另外读书的面太窄,认为只有与我们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的书才对我们有用,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做到有选择的去读,选择那些能唤起我们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能够让我们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有价值的书去读,而且读的视野要宽一点,专业书籍要读,*古典名著、世界名著、一些好的诗歌散文也要读。陆游说得好:“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智慧的表达。有些真正有价值的书我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精心研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一样。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读书,让我们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读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读书,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读书,让我们扩大智慧和见识;在读书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全面提升教师品味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知识面在不断拓宽,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句话叫“因睿智而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或常识,不是聪明或经验,智慧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般普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交谈的智慧来自长期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体验与感悟,并善于积累而成。当我们教育无力时,不要更多地抱怨学生不开窍,而是因为我们用“旧钥匙”开“新锁”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一生的幸福。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8)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 (菁选5篇)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1

  《教师花传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所著,该书以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为研究脉络,结合教师成长的具体案例,讲述了专家型教师应有的形象和成长的具体路径。那么何谓专家型教师呢?这是我在读该书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接下来,我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专家型教师应是工匠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体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了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要“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确实,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要完成课堂教学,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熟练的教学技能,深厚的教学知识等等,这都可以看出教师工作中的匠性;但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的,教师的世界是有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而构成的,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完成的,这体现出教师的工作又有专业性的一面。因此,专家型教师应是匠人与专家的综合体。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匠性而忽略专业性,看到优秀的教师,就会一味地去吹捧,盲目的模仿其教材、技术和技能,对相关学科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哲学完全不予理会,所以,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些教师听过很多公开课,但依然上不好一节课,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反思,很多老师听课时只顾欣赏对方的美好,却没有习惯的反思,当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跃跃试试,却发现上着上着就上不下去了。也有些教师只注重专业性而忽视匠性,热心研究和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哲学以及学习理论,但其课堂却依然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完成不受理论的指导,不讲究启发、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技法,把理论摆的高高在上,现实却南辕北辙。因此,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靠自下而上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是工匠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体。

  二、专家型教师既是“教”的专家也是“学”的专家

  贯穿全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千万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叫今天的学生,去面对明天的社会,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专家型教师更是无从谈起,教师要想接受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师的人生必须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稳健学习的步伐,才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结合目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当前基础教育提出了“为核心素养而教”的口号,逐步由“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每位教师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并自觉践行。其次,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考制度改革,由之前的3+X模式转变为3+3模式,这种高考制度的改革值得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学科来思考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所以,作为当今时代的教师,没有比现在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言说“自己”,言说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佐藤学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教师工作的本质不只是在教学,更是学习。”所以,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应不仅要是教的专家,还要是学的专家;不仅在于将书教好,更在于活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教书。因此,专家型教师既是“教”的专家,更是“学”的专家。

  三、专家型教师应是课堂的倾听者

  如今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做课堂的倾听者,要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的确,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学习是与物的对话(创造世界)、与他者的对话(结交伙伴)、与自己的对话(重塑自我),要实现三种对话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声音(不只是发言或言语,还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读出未表之意);倾听自身内在的声音。只有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学生的声音,课堂中师生对话式的交流才会形成,才能打造灵动的课堂。因此,学会倾听这不仅是专家型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并不鲜见,45分钟一讲到底的课堂也比比皆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存在严重的缺失,不少教师拒绝倾听或者听而不闻,原本可以成为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而杜绝倾听却扼杀了这一切的可能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无情的伤害,对教师而言更无优秀可言。

  因此,佐藤学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我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是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是关注教材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其三是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在这三条规范中,关注其中的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那些无视学生只关注教材的教师,或者无视教材只关注学生的教师,再或者无视学生和教材一味的关注自我的教师,这些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作为“专家”都是不够格的。因此,专家型教师应是课堂的倾听者。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2

  六月,和叙事者一起遇见《教师花传书》,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教师花传书》这本书主要阐释了教师的教学技法及其学习方法。对教师的转型有莫大的帮助。它提到: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专家。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又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索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专家则是通过反思和研究来学习的。这也是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之一:技术性的熟练者向反思性的实践者转变。反思对于一位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成长的关键要素。因为反思,可以使教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并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这样,成长的前提就具备了。因为教师自己很清楚自己缺少什么,要往什么方向努力。再加上专业领域书籍等的帮助,专家型教师指日可待。

  这本书还提到: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仅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莫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这也是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之二空洞的理论家向理论的实践家转变。优秀的教师一定是自下而上、基于草根改革而成长的。只有当教师学会将理论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学实践有所创新,教师与学科教学领域才能达到双赢。这里特地指出了敢于挑战,就是因为创新的路上困难重重,大多时候困难会多于成就,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保有一颗年轻的敢于不断尝试的心。要知道越努力,越幸运。成功从来都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努力就是在积累幸运。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在未来的教学日子里,尊重每一位我所教的孩子,对我所任教的教材多一分关注,多思考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多涉猎一些书籍,让自己的教育理念更丰富,可以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提供支持。我想,只要能坚持,何愁不能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3

  读完佐藤学教授的《教师花传书》,觉得字字珠玑,饱含着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佐藤学教授从《风姿花传》中得到启发,指出了教师在教学的洗练中形成“妙花”的“心”和“技”的方法。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从进校执教伊始,就经历了如何写好教案、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说好一节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大大小小的培训。期间也参加了学校的说课比赛,也曾精心备课,开过公开课,也观摩了很多同行教师的课堂。然而,内心却总是处于迷茫的状态,认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妙花”绽放的课堂,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开出“妙花”。这本《教师花传》介绍了许多堪称“妙花”的课堂片段。如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若林老师的文学课,田中老师课堂上“自始自终的稳定而纤细的知性氛围”,吴井老师课堂上“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的欢笑、思考的交流如同美好的交响和织物那样精致地展开”。细读这些课堂片段,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妙花”的课堂具有如此和谐融洽的气息;教学结构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语言,主要工作在于“倾听”、“串联”、“反刍”;而学生自然地沉静于学习中,完成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和与自己的对话。

  一、“妙花”绽放的课堂

  (1)细致入微的开端

  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还未正式开始,学生们就自觉投入到上课状态了。“交流如同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教学还没有开始,学生们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每个人都自自然然的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的开端。在佐藤学看来,“细致入微的开端是创造性活动的共通特征;创造性的教师会聚焦于教学的开端”。读到这里我特别想知道古屋老师到底是如何让学生们在教学开端就如此沉醉于学习的。

  细读书本发现,古屋老师这门课跨越了一整年,其年度学习目标有三点:一是让学生养蚕、采蚕茧、抽丝;二是让学生了解与养蚕相关的民俗;三是邀请家长作为学习者共同参与。养蚕是当地人古代生活中的一种劳动,虽然现在已不普及,但是蚕宝宝的成长变化这个主题本身就十分有趣,能够激起儿童的兴趣。课上所用的教材《养蚕的一年》和《成功养蚕法》都是古屋老师自己编写,属于“民间故事教材”。古屋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限于养蚕的方法,更要在学会养蚕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民俗,增加了该课程的文化内涵。故事、民间传说等会天然地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教学环境方面,“走廊里饲养着100多条蚕,各种养蚕的工具一应俱全”。可以看出古屋老师将“生活融入课堂”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环境的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另外,邀请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学习,将几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孩子的学习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课堂的学习充满动力。

  (2)融洽和谐的气息

  佐藤学教授认为课堂要有一定的“气息”。在上课开始和上课过程中,有些课堂感受不到“气息”,有些课堂的“气息”很乱,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整齐,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浅淡,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深沉。古屋老师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气息彼此融合,每个人的呼吸都深沉而起伏。

  我理解的气息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上的。气息的好坏与师生的情感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息是舒服的,保证学习的质量。作为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自己上课经历告诉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之时,最重要的不是推进其学习,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这将极大地促进后面的学习。如果忽视关系的建设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纵使教学设计得再精妙,学生可能也不会真正投入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借班上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位学生,做到不偏不倚,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2)看清并理解学生的现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3)真诚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4)对他们充满希望,给予鼓励,相信他们的发展潜力;(5)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并倾听他们的声音,顾及学生的感受;(6)建立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这种关系的建设要一直持续进行下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之中。

  (3)“倾听”,“串联”,“反刍”

  不管是古屋老师,若林老师还是田中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构造都极为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话语或动作,所要做的只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佐藤学教授认为“一旦教学分成四个以上的阶段,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及其修正过程中倾注过多的精力,就难以对学生的发言或言语进行纤细而柔和的回应。为了能够纤细而柔和地回应每位学生的发言或言语,就要简化教学的流程。在教学实践中,倾听大有深意”,“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

  倾听的时候,古屋老师“轻轻地坐在学生座椅上,视线与学生视线水*交流,语言柔和且灵活”。若林老师“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靠黑板的一隅,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言语”。田中老师“在学生集中的地方摆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上面,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与自言自语”。这些老师虚怀若谷地倾听儿童的声音,促进了孩子们的协同学习。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串联: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不仅做到理解发言的意义,也要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本身。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挚地参与到协同学习中来。反刍也是这些优秀教师常用的一个教学技法。让学生不断地回归教科书,与教材反复对话,从而深化理解。

  读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教师还能坐着上课?这也太幸福了吧。因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老师坐着上课的。佐藤学教授描述的老师们以坐着上课的姿态创设了一种*等对话的环境。老师们在坐着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持续地关注着学生,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引导学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是在践行一种看不见的智慧,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师的这种教态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于他们的深度学习。

  二、我的教学实践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刚入职第一年的时候,似乎很少倾听学生们的观点。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很费劲地讲解,生怕学生不懂。但其实往往我讲得多的时候,学生还真的是不懂,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老师讲得多了,学生会自然地进入疲惫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我自己也搞得及其疲惫,还会埋怨学生太笨或者不遵守纪律。师生间的距离大,关系一般,我上完课后不会觉得满足或欣喜。时间一久,上课就成了煎熬。回想自己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坐在座位上拼命听老师讲,试图在短短的一节课上独自理解那抽象的教师语言。当时就碰到很多难题,渴望与同学交流。可是,那时的我们是不被允许和同学“闲聊”的,只允许“独立解决问题”。造成了我对许多概念似懂非懂的局面。而且,我们同学关系很冷淡,现在基本也不联系。对于以前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怀念,脑子里留下的画面可能就定格在他是怎么“折磨”我们的。每每回想起这些,我就会提醒自己,我一定不能重蹈覆辙。现在的教育必须跟以前不一样。

  在这两三年里,我在教书的同时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提高课堂的质量。我从关注自己如何教开始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了解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学习兴趣;(2)基础水*低;(3)学生间差异大;(4)学习死板,不会思考;(5)消极的心理状态;(6)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我也尝试一些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学内容不满足于教材,利用网络去搜寻更好的资源,如歌曲,绘本,故事,小说等。教学组织活动灵活一些,除了增加同伴和小组对话外,加入游戏、戏剧等元素。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进了他们的情谊。对于学生差异大的问题,我觉得异质分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将不同水*的学生分到一组,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我发现当学生们凑到一起学习的时候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让*时闭口不言,面无表情的同学也产生激情,让*时偷懒的同学也积极加入学习。同学间的交流和鼓励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这是长期以来顺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的。针对这些同学,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他们相互倾听、交流自己的观点显得十分必要。

  虽然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我十分赞同,但是如何将它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来对我来说还是很模糊的。我想我们要像佐藤学教授指出的那样构建同僚专家共同体,共同研究我们的学生和教学。我很欣赏石井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实践研究并不是要加入“新的东西(知识技术)”,而是要“不断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下决心剔除不必要的`东西”。要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就要求我们对教育本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反思经验,守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4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教师花传书》。一本由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著,记录了他多年来的教育见闻与感悟的精致细腻的好书。

  初读此书,确实难懂,它似乎有着很深的意义,让我琢磨不透。于是乎,近来我再次细细品读,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收获颇丰。

  这是一本极富诗意和思想的书,反复地阐述了作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教师既要带有艺术家的性质,也带有匠人的性质,科学家的性质乃至技术人员的性质,但更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而这就是教师作为专家的一面。所谓的“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乐于“练功”——即学习的教师,慎重严谨、反复练习,“诚之花”所达成的艺术成就将受用终身。“慎重深入地学习”,因为“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在我看来,这与我们国家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共通之处,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工作中学习中,我们不是单打独斗的教育实践家,我们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探究创新,共同进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书籍是教师的第一呼吸,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在教学中首先要读好的是课标、教材、教参。仔细地研读教材,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其次,我们更应该去阅读更多更丰富的书籍。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当一位老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所教授的知识,也将会带有这种文化气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内容。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我认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间断地“输入”和“输出”,让学生体会更加丰富的课堂。

  教师该有怎样的生活呢?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向孩子们学习,向同僚们学习,向教材学习,向社区学习,甚至向自己学习!

  教师们同时要做好称职的“匠人”,努力提升自我,更加认真精细地完成工作。“匠人气质”养成三规范:①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②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③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关键的一点,就是佐藤学教授反复强调的:教师要能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学习的尊严,尊重学习内容的发展性,也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可这三者总是在不断矛盾和冲突着。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修炼中诚实地“倾听”。教师应当不断磨练自己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当然包括发言或言语,也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听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声音,听自身内在的声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用心去交流,学会真正地理解他们,看到每一个同学的潜在可能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材施教的去培养。倾听儿童的语言,接受他们的方式,学习他们认知的规律,结合教学目标,让他们以自己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像佐藤学教授阐述的那样,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是因为教师工作是在复杂的场景中进行高度知性的活动,具有不可复制、粘贴的特点。在以后教学中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去创造佐藤学教授口中的课堂:沉积而沉着,充满了宁静的气息。教师和儿童们言语自然得体,柔和声音形成交响。

  在以后的生活中,教师们持续学习,与学习结为终身的朋友……追求“向上,再向上”的教学成长,怀揣着初心和梦想,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不断的探究和反思……这就是有如“妙花”一般绽放的教师的生活!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5

  现代社会讯息万变,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一直在变,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特点,教师更不能停滞不前,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何不被这个时代淘汰,如何能更了解学生更贴近学生,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向社会学系、从自身的经验中总结学习。正式这样学习的过程和步伐,造就了一位成熟的教师。教师的成熟都是通过自身认真工作,体味工作中积累得来的。

  中考和高考正在不断地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风暴不断向教师袭来。我们每一位教师回到自己的本职岗位,努力养成教师的自我修养,找到一线教师的尊严,获得教师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学习。教师要同时具备匠人和专家的双重属性,尽全力将工作做好,或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工作。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3篇(扩展9)

——教师培训读后感

教师培训读后感1

  手捧着《教师培训读本》,似乎在突然之间,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自己的肤浅,知识的贫乏,让我做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充实懂得很多,什么充电,什么进修应该与我没有任何关系,直至有一天被人问倒。

  曾经的自信,现在已经荡然无存,我想我遭遇到了我人生的挑战。想读的书实在太多了,可是我却没有什么时间,每天上班上得精疲力竭,回到家只想躺下去不再起来。可是当我清醒时,发现自己懂得的东西实在太少,少的可怜。

  满心的遗憾让我对书的渴望欲发强烈,也更让我体会到:书是灯,读书照亮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作为一名教师,更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当好一名老师,当好学生欢迎的老师,还需要继续读书,不停地读书。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这一桶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要有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活水河流。

  感悟读书,感悟青春血液的涌动;感悟读书,享受人间的处处春风;感悟读书,读出灿烂明天,读出辉煌未来!

  教师培训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获取教育科研的丰硕成果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校圆满地完成了对胡思准、宫超、潘秀翠三位新教师的2010-2010年度校本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机制

  为了加快新教师成长,我校建立以下四个方面培养机制:

  (1)科学培养机制-一构建符合新教师成长规律的培养机制。

  (2)正确的导向机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了的集体舆-论,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创设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制定学校新教师培训规划和培训制度等,为新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新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开发新教师的潜力,增强新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4)合理的保障机制,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信息、时间和物质条件,帮助新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校本培训之中。

  二、组建校本培训资源

  首先充分发挥了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本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指导新教师成长。其次借用了校外培训资源,让新教师走出校门,充分参加区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提高。

  三、加强了对校本培训效果的评价

  我校教导处对新教师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评价和针对新教师发展阶段进行了全程评价。

  首先是加强了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模范遵守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定期组织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思想端正。第二,查了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学校领导定期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并及时总结,为他们打下了成长的基础,使新教师在学习老教师的同时充分发展自我能力,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四、加强了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1.为加强新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

【2023年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成长》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相关文章:

1.总体国家安全观读后感(4篇)

2.2023年挑山工读后感(优质8篇)【完整版】

3.2023年最新我们仨读后感(8篇)【通用文档】

4.2023年度朝花夕拾读后心得,朝花夕拾每章读后心得体会(大全13篇)

5.桃花心木读后感悟,桃花心木读后感(优秀12篇)(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