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读后感5篇
百年党史读后感篇1
经过参加这一期的业余党史百年天天读的学习,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不同板块的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同时也清晰的意识到,要想向我党靠拢,还需要从多角度提升自己,加强自己的党性意识。
一、加强自我认识,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而党员是这个先锋队中的一员,党员这个身份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一份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利益和好处。在向党组织靠拢时,要先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不要带着任何的功利性目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多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争取利益,而不是从人民那里获得利益。
二、增加责任意识,肩负起新时代青年责任。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己,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要调节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学习不能落下,工作也必须完成。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不给自己找借口,不能以工作和学习为由,落下另一件事。作为学生干部,要有责任意识,既然选择了担任这个责任,就要做好。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做到这样,才有资格向我党靠拢,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三、加强党性修养,让自己从思想上自我锤炼。在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一次党史百年天天读上,我校党委书记刘向兵就如何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一题,给我们上了一堂意义重大的党史百年天天读。刘书记指出,作为一名党员或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坚持学习党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不断的提升自己,在思想上不断自我锤炼,在磨练中提升自己,做一名更合格的党员,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自己党性修养不断提升。
四、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认真做事。“成功无捷径,唯有下苦功。”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认真做事,并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一位共产党员应有的标准。
通过一系列的党史百年天天读,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让自己能更合格的成为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组织的一员。
百年党史读后感篇2
如果说把党课比喻成是一个“人”,那么情感就是党课的灵魂,内容是党课的躯体,语言是党课的动作,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机的融合起来,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才算是一堂精彩的党课。
《朱明王朝》与大多历史文献书籍相悖,现行的历史文献书籍多为对一个朝代整个兴衰荣辱及一些重大事件、内幕事件进行阐述和揭露,而《朱明王朝》则在明朝的行政体制、监督体制、社会风气及文化风气上进行介绍。因此,在阅读后,记忆更多的并非是皇权如何交替,而是对明朝的一个整体框架的理解,主要是针对皇权与相权斗争、权力监督体制、以及忧患意识重要性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看法。
一、权力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事业坍塌。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有一个奇怪现象:皇帝崇尚君权天定,自封为天子,代天行事,自身权力希望毫无节制,要求一人集权;而往往皇朝的强大,除了皇帝需要开明以外,一个敢于抗衡皇权制定合理政策的行政机制也必不可少。朱元璋作为我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位从南到北实现统一的开国皇帝,其本人具有历代以来开国皇帝的优点,同时也兼有对集权的欲望。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在于“主荒臣专”,也就是相权压制了君权,于是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宰相(丞相)制度在其手上夭折,而其本人的亲力亲为和集权欲望导致最高行政机构成为了国家领导人的秘书处,历任内阁首辅也仅仅是其以及其子孙后人的意识执行者。
这种体制的建立其实仅仅是让皇权得到了极端升华,但是对事业却并无好处,行政人员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人员,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一味地崇上,缺乏对政策的理解和因地制宜的实施能力,导致整个行政机构失去了应有的执行能力,最终导致整个机构的坍塌。
二、权力的监督失衡容易导致事业下滑。监督就是把权力的欲望关进枷锁中,监督失衡就会导致权力失衡、欲望失衡。作为朱明王朝最为著名的两个皇帝——朱元璋、朱棣两父子都有通病,都对他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和防范心,因此在这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多数官员均是战战兢兢去早朝,生怕“回不了家”,而为了更好的巩固自身统治和防范风险,于是朱元璋父子创立了明朝所特有的“厂卫”。锦衣卫是皇帝对百官、百姓进行监督的机构,而东西厂则是对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的机构,自明朝中叶开始,“厂卫”监督失衡,监督者与权力执行者身份重合,“厂卫”可以不经任何程序和批准对官员、百姓进行处置,严重导致监督缺位,因此从明中叶开始,政治生态顺流直下,一去不复返。
权力的监督失衡,让整个行政机构处于一种失管状态,行政人员开展工作更多的不是担心工作能否出现成效,而是担心自身是否会不明不白的被“处理”,干事者无心干事、不敢干事,当权者不给予支持而是更多的进行压责惩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干事者不敢干、担当者不敢担、民众幸福感完全缺失,腐败堕落成为常态,最终造反成了唯一出路。
三、忧患意识缺失容易导致事业失败。纵观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都逃不了一个逻辑——前期强盛、中叶守成、后期堕落。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本人认为更多在于忧患意识的不断减弱甚至消失。封建王朝,前期总是外敌环视,虽已安定,但居安思危的心态鼎盛;经过前期发展,国家不断强盛,外敌退却,玩乐思想开始盛行,到了后期,在外敌人强盛,在内奢靡之风盛行,王朝衰败气运日渐凸显。在明朝,朱明家族大力修建了万里长城以防外敌,于是外敌进不来,大家只顾着在家里享乐,最终玩物丧志。例如明武宗朱厚照只顾玩乐,不理政事,成为“头号玩家”,太监刘瑾成为了实质决策人;万历皇帝更是可以足不出户,多年不早朝,太监魏忠贤则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九千岁”。
曾经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在山上养一群羊,把狼全部杀掉,结果养羊不成,而留下了一只狼,结果羊变得健康。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居安思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危险的存在更多的是提醒人们要往前走,只有后面有人追,前面的才会往前跑。保持忧患意识,认清当前存在的危险,事业才能够更加稳步向前发展。
百年党史读后感篇3
参加工作已近8年时间,写不出好材料也足足困扰了我近8年时间,“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在一段时间成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我接收到的最多的批评意见。多少次选择了放弃,多少次又心有不甘重新“举旗”。有的同事说“人各有长,各司其职,你我天生就不是写材料的料,不要因为这个事情烦恼啦”,有的同事说“你都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写”。不管是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还是真的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我想,补齐这块短板一定没有错,尽管可能补不到很“长”,于是买了谢亦森同志的《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书籍,看完其中的“理论篇”之后,对于写好材料有了一定感悟。
一是树信心。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提到,写材料要做到“三不”,其中一不就是“不怕失败”,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臭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不是写材料,我都能自信的去做,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还算可以,但每每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总感觉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不自信,害怕自己写的不好,所以经常是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树立信心是写好材料的第一步,且不说要有多自信,因为自信也要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要去害怕。
二是多积累。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时常遇到文思枯竭,难以下笔的问题,有时接到一个写材料任务,脑子里面汹涌澎湃,感觉有源源不断的话想说,可提笔一写,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平时读书少,积累少导致的。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多读书,既要多读“课内”书籍,也要多读“课外”书籍。“课内”书包括中组信息、省组信息、市组信息等组工刊物,阅读“课内”书可提供一定的经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点。“课外”书包括法律、经济、历史、科技等书籍,课外书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要多记,好的文章,好的词句更容易获得大家认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好的句子、好的观念记下来,记的越多越好,不仅要用笔记,更要用心记、用脑记。
三是勤练笔。正所谓孰能生巧,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做多了自然就更熟练,一件擅长的事情,长时间不做也会觉得生疏,写材料也是如此。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要做到“三勤”,其中就包括“勤练笔”,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在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时,不要推脱,大胆去写,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锻炼的多了自然而然会有进步。
虽然知道此次重新“起航”依然不一定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终点,但我想努力去做,让遗憾少一点。
百年党史读后感篇4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在小的时候接受爱国启蒙教育的时候,都有学习过这么一首歌,歌是这样唱的:“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这首歌的全名是《我们都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歌曲创作于1962年,这是一首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歌,相信我们大家也都会唱,但我们大多数对这首歌也仅仅是停留在会唱这个层次。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更是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一年。中国和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也都改变了,而国外那些自称“言论自由”的媒体们的脸也被无情撕碎。在事实面前,一切谎言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我们中国再一次用实际的行动回击,告诉世界我们中华儿女是是不会轻易向困难屈服,每一个人都不放弃,每一个人的生命就是最大的人权!
我们政党的优越性更加的突出,其强大的执行力令全世界动容,这也更加表现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初创内时,其优越性和纯洁性就已定下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以国内有这样的先进政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刚入校园时的迷茫再到写入党申请书时的坚定,其中仅仅相隔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在本次的业余党校的学习中,我不仅见到了优秀的学姐和老师们,更见识到了劳模的风采,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且是没有捷径的,唯有下苦工甚至是下狠功,才有可能成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通过种种考验后才能成就新的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为祖国和人民发光发热。
在此次党史百年天天读的学习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的不足。虽然平时也有多在了解时事了解党史,但由于高一时早早地就选择了学习理科,导致个人在政治和历史的了解有明显的漏洞,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中国共产党党史时有较大的困难,但这些都没有让我气馁,甚至让我对学习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有了更大动力。在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后,这也让我有了努力学习的方向,而接下来我也需要更多的学习,才能经受得住党和国家对我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是令人向往的,在结束的第一次的业余党史百年天天读后,我也更加坚定了我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愿望,希望在若干年后,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百年党史读后感篇5
参加工作已近8年时间,写不出好材料也足足困扰了我近8年时间,“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在一段时间成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我接收到的最多的批评意见。多少次选择了放弃,多少次又心有不甘重新“举旗”。有的同事说“人各有长,各司其职,你我天生就不是写材料的料,不要因为这个事情烦恼啦”,有的同事说“你都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写”。不管是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还是真的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我想,补齐这块短板一定没有错,尽管可能补不到很“长”,于是买了谢亦森同志的《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书籍,看完其中的“理论篇”之后,对于写好材料有了一定感悟。
一是树信心。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提到,写材料要做到“三不”,其中一不就是“不怕失败”,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臭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不是写材料,我都能自信的去做,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还算可以,但每每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总感觉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不自信,害怕自己写的不好,所以经常是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树立信心是写好材料的第一步,且不说要有多自信,因为自信也要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要去害怕。
二是多积累。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时常遇到文思枯竭,难以下笔的问题,有时接到一个写材料任务,脑子里面汹涌澎湃,感觉有源源不断的话想说,可提笔一写,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平时读书少,积累少导致的。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多读书,既要多读“课内”书籍,也要多读“课外”书籍。“课内”书包括中组信息、省组信息、市组信息等组工刊物,阅读“课内”书可提供一定的经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点。“课外”书包括法律、经济、历史、科技等书籍,课外书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要多记,好的文章,好的词句更容易获得大家认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好的句子、好的观念记下来,记的越多越好,不仅要用笔记,更要用心记、用脑记。
三是勤练笔。正所谓孰能生巧,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做多了自然就更熟练,一件擅长的事情,长时间不做也会觉得生疏,写材料也是如此。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要做到“三勤”,其中就包括“勤练笔”,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在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时,不要推脱,大胆去写,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锻炼的多了自然而然会有进步。
虽然知道此次重新“起航”依然不一定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终点,但我想努力去做,让遗憾少一点。
【百年党史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