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5篇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 艺术大观2019.04107航拍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及美学探索——以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宋都笃摘要:在现代科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
大观 2019.04 107航拍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及美学探索——以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宋都笃摘要: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认知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航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革新技术手段,在纪录片中逐渐运用起来。随着人们对纪录片以及航拍技术理解的不断加强,拍摄手法越来越多,影视艺术的美感认知也不断提升。高空高速摄影是从不一样的视角去感受世界,纪录片的拍摄质量已经达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本文以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对航拍在纪录片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将特点与优势解读出来,同时对航拍在纪录片视觉美学中的艺术效果进行剖析与探索。关键词:航拍 纪录片 视觉 美学一、航拍与纪录片航拍又称航空摄影,是一种俯瞰视角的奇妙拍摄技术,它使用先进设备从高空对地面进行拍摄,获得相应的俯视图。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航拍技术的创新与改进,为更好地表现纪录片,航拍技术广泛运用到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当中。纪录片是真实地展现生活形态、客观反映物质现实全貌的影片。纪录片《航拍中国》镜头全部通过航拍获得,以搭载高清陀螺仪的载人直升机以及装有长焦和变焦镜头的无人机为主,拍摄出了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地貌风情的纪录片,共 34 集,分 5 季推出。动用 16 架载人直升机,57 架无人机,总行程约 1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 4 圈,是目前中国航拍规模最大、单集投资金额最高的大型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不管从拍摄技巧还是人文叙事表现,都区别于以往检阅风景的风光片。整个纪录片因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表达,增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它真实地反映了自然景观、精致的人文建筑,还有人与自然共同演绎的时代篇章。《航拍中国》就好像一双眼睛,在云端以全新视角感受中国大地的大、美、奇、变。航拍在纪录片中的代入感,会让人隔着屏幕感知微风河流,花开雨落,它对画面美学有了新的定义,标志着纪录片影视艺术航拍时代的到来。二、航拍与美学美学实质上是一种“艺术哲学”,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形势与内容的统一。它强调艺术在感觉经验上的体验,是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更是一种视觉改变带来的美感认知革命。就像音乐中的某个旋律,你不知道它的魅力在哪,但是却因为一些契合的因素唤起了人们灵魂中引起共鸣的情感。美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无人机空前普遍的时代,无人机航拍视角带来了人们对拍摄角度全新的美感认知和体会。在常规视角中,平视、仰视、俯视都能通过登高或者其他方式达到,但是像《航拍中国》中常用到的正俯视却只有用航拍技术才能达到。正俯视也称鸟瞰,鸟瞰视角在纪录片拍摄,体现的是一个客观的全知视角,这种表现,正是航拍与传统拍摄的不同之处。无人机航拍可以多角度连贯拍摄,不受其他因素制约。为了能让人们感受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视觉冲击力,拍摄场景的宏大多元,空间灵性与变化,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无人机镜头的运动。航拍摄影的美感优势在于,它非常适合拍摄抽象的画面,只要人的视角离开地面就能清晰地看到宏观或微观的不同几何图形,配合着高空镜头的移动,动静变幻的移动美感与立体感为画面增色不少。航拍有意识地通过光影、色彩、明暗把平面构成立体,将画面形式美感与自然美、意境美和人文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航拍纪录片的审美功能具有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三、航拍纪录片的价值纪录片《航拍中国》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大地的绝美景观,每个镜头的筛选、斟酌、拼接、组合,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最真实、最自然的景象,无添加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它从不同的航拍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千奇百变。精准的画面选择与突破艰险,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从春天的万物复苏、夏天的鸟语花香、秋天的遍地金黄,到冬天的白雪皑皑,《航拍中国》记录了中华大地的四季流转,完整的奇观景象,还有人文建筑里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画面”,勾起了广大中国游子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电视纪录片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社会观”。《航拍中国》所涉及的一些美丽自然景观背后,也存在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创作者不仅记录了这些生态美景,也提醒着人们要重视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共同打造属于我们的美丽中国。航拍只是一种叙事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起飞是为了给观众寻求一个新的落脚点。对于一部优秀的航拍纪录片而言,不仅有“颜值”,还要有内在的“气质”,航拍中国的旅程不仅是一次翱翔于天空的飞行,更是一场心系大地的探索。参考文献:[1] 胡睿,张小邨,李建 . 小型无人机航拍研究之镜头运用浅析 [J]. 现代电视技术 , 2016(03).[2] 黑格尔 . 美学(第一卷)[M]. 商务印书馆 .1997. [3] 周岚 . 浅论无人机航拍发展及展望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3).(作者简介:宋都笃,女,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广汉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党委宣传部,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责任编辑 徐参文)万方数据篇二: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
dia Practice媒体实战传媒∷MEDIA2021.4(上)
71纪录片《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启示文/曾 光
高 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交流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传递,“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发展任务。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真实故事为创作素材的电影或电视形式,具备原生态、纪实性、非虚构等特点,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天然吻合,已成为体现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产题材的纪录片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在纪录片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它也正在继续以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视角展现发展中大国的崭新面貌。笔者以广受欢迎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阐述其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表达与启示。一、《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叙述性表达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于2017年春节期间播出,节目每期都以中国的一个省份为主线,凭借最新的航拍技术收集大量的空中影像素材,充分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社会风貌,打造了一场集生态和人文为一体的视觉盛宴,在豆瓣上获得9.3的高分。从《航拍中国》的记录形式和内容来看,该片以地理、人物、社会、文化等全方位视角,重新塑造了中国古老东方大国的形象,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又一优秀作品。1.地理视角:地大物博的历史大国形象。《航拍中国》以俯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高空视角,首先呈现出的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抛弃了以往的局限性拍摄视角,该影片以中国的各省、市、自治区为传达主题,呈现出中国独有的“一眼万里”的真实自然景观和地区各异的气候环境,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地理教材。从新疆干旱的雅丹地貌到酷寒雪国的雾凇奇观,从风情海南的休眠火山到现代上海的时尚外滩,在各种山峰、沙漠、森林、海洋的穿行中,影片来到常人无法到达的绝境地区,用镜头高度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造物手法。除了独有的自然景观外,影片还呈现出煤炭、木材、石油、矿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在“新疆篇”中提到,新疆稀有金属库的金属资源成为“神州”系列航天飞船的主要原摘要: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形以何种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递交一张客观、中立的国家名片,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市场上较受欢迎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并结合其他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通过阐述此类作品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有效策略,提取其中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手法,促进纪录片在构建良好国家形象方面的良性运作。关键词:国家形象
纪录片
《航拍中国》
建构与启示。
。. .。
。
Media Practice媒体实战72
传媒∷MEDIA
2021.4(上)
料,在叙述自然景观的真实语境下,侧面衬托了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形象和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大国胸襟。除了对山川河流的叙述,纪录片还沿袭了价值输出的传统手法,以地理视角体现出中国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行姿态。在从南到北的景观叙述中,镜头重点对各地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进行了深度解读,详细解析了中国目前对各种自然区域和稀有野生动物的特殊保护手段,通过对优秀成果的阐释,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2.人物视角:勤劳朴素的人文大国形象。以自然景观拉开大幕的《航拍中国》,将人物形象穿插于景观中,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航拍的视角出发,镜头下或稀疏或密集的人物劳作形象也同时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对人物故事的插叙手法,也加强了故事描述的代入感。如“海南篇”中借助渔民捕鱼、采贝、赶海中劳作的景象,加之海南人民南下冒险的历史故事,赋予人物以多面的立体感;“黑龙江篇”中冰上捕鱼和冰上游戏的情景,显现出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除了传统的农业外,我国的地下水利工程、大庆油田和传统工业基地等也同时被呈现。例如,上海被称为行业标杆的现代化造船厂,因其发展迅速被称为“造梦的地方”。众多劳作和生产的情形不仅体现国家产业的繁荣,也在与他国对比中衬托了中国强大的生产力和生生不息的奋进事实,体现出现代中国人民在劳作中所发扬的团结、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3.文化视角:源远流长的文化大国形象。在以往的文化传播中,对中国的古代文化传播多以一个文化主题为出发点,如中国的京剧、瓷器等,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被广泛熟知,所以这种被长期传播的文化形象不免形成“刻板印象”。《航拍中国》打破已有的形象,以全景式的表现手法和旅行的视角,重新讲述了中国的文化故事。如“江西篇”中影片对庐山赋予了人文色彩,以庐山的景色引出李白、苏东坡等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将中国古代诗词置于真实的山水画中,试图引起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共鸣,解构长期以来中西方语言表达的文化隔阂。同样在“江西篇”中,影片对白鹿洞书院的简述,重温了中国古代教育学堂的讲学场景,呈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事业的兴盛。此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景德镇古窑民宿博览区、明长城遗址、八卦图街道等以航拍的形式面世,这些蕴含中国古代文化的事物成为具备特殊寓意的文化载体,它们再次以平实的手法被展现出来,也消除了跨文化传播中的生硬和自我,让外国人在对“美”的追求中达成共识。另外,在对影片的欣赏和解读中不难发现,很多异国元素也被引用其中。如“黑龙江篇”中,俄罗斯风格的中国建筑和与俄罗斯友人的友谊赛等都体现出影片独特的视角;“上海篇”中,影片也利用摩西会堂和“风雨同舟纪念雕像”回忆了犹太人来华避难的故事。各种异国元素和历史故事都体现出了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兼容并蓄,也再次印证了中国在国际发展中的“敦厚大国”形象。4.社会视角:飞速发展的现代民族形象。在对中国多个不同侧面的描述中,《航拍中国》利用其新颖的拍摄思路和手法,向观众描绘了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依靠各种冗杂的数据和长篇的宣传,而是注重“让景色说话”,依靠视频中每一帧鲜活的画面来体现和表达。在“上海篇”中,高耸的城市建筑和繁华的夜市街景呈现了寸土寸金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对上海东方明珠的描绘中提到:“色彩转换之间,东方明珠呈现一个有态度的上海,这也体现了城市中每一个细节所构成的对国际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与努力。”此外,影片还体现出趋利避害的民族智慧,例如,将黄土高原改造成中国能源走廊的核心地带,通过不断改进收集能源为人类服务,化历史悲剧为发展机遇,构建出了自古以来具备强大生存能力的中国人的形象。除了对城市的描述,上海呼啸而去的中国高铁、黑龙江接天架起的高耸桥梁、江西祥和安宁的现代村镇,每一个细节都构成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形象。在对新丝绸之路等发展构想的描述中,影片也表现出了中国对古今文化延续的发展思路,借助长期积累的发展优势,拟打造一个穿越古今的繁华地域,使人对古老东方民族的飞速发展一览无余。二、中国题材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所呈现出的内容会远远超出其镜头本身所表达的寓意,与纯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以“非虚构”的先行姿态,强化了其在输送价值观过程中的客观性。在积极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中,《航拍中国》等优秀的作品也值得引起行业对纪录片构建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分析。1.多元视角升级传播方式。一个成功的纪录片,离不开对其主题和内容的精雕细琢。“国家形象”是一个受众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具备不同的媒介素养,这就可能形成不同的认知。因此对“国家形象”的传播也需要精准的战略策划意识,从身份构建到形。
。. .。
。
Media Practice媒体实战传媒∷MEDIA
2021.4(上)
73象塑造,再到态度改变,最终实现价值认同,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都需要对影片的题材进行反复斟酌和建构。在传播过程中就不免要扩大题材范围,追求内容题材的丰富性、多元化,为国家形象的“立体化”传播提供可能与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题材,如何深度挖掘并有效加工这些题材是纪录片成功与否的一大因素。无论是《航拍中国》还是《舌尖上的中国》,都不是对单纯的国家形象的描述,都涉及多个侧面的叙述。因此,纪录片要广泛开展对基本国情、价值观念、生活现状、内外政策等的详细叙述,以一个核心主线为出发点,以一种俯瞰的视角平视中国的发展,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多种民族形象,反映当代中国的总体风貌,达到“一部影片,多个反响”的效果。同时还应注意,多元视角的传播不能偏离对影片的完整性追求,要达到好的效果,也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2.微观叙事传递客观事实。纪录片之所以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影像形式,是因为它是具备诸多阅读条件的真实故事。在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中,也不能脱离这个原始的初衷。纪录片是利用艺术创作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但是它的本质作用还是在于其反映的现实事物本身。因此,纪录片要树立“以小见大”的意识,避开宏观的假大空做法,从真实微观的故事出发,利用环环相扣的客观故事情节展现其独特的逻辑魅力,进而完成传递形象的任务。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因为地域、性格、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存在诸多困难,而以一种“中心化”的形式传播形象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困难。微观事实可以改善在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等情况,影片中真实存在的一座山、一抔土和一个人都可以构成微观题材,利用屏幕完成对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延伸。所以,要加强讲故事的技巧与策略研究,以起到加强情感认同的效果。在这方面,西方的影视作品就注重对情节本身的加工,观众体验到故事的精彩后,也顺便接收到了影片所要传递的形象信号。3.国际视域创建对话平台。在索绪尔建立“符号学说”后,引起了对其实践意义的思考。媒体的传播都有其自身的生产符码和产物惯例,而受众在接触媒体时也在做解读媒体影像这件事。因此,纪录片的内容传播也属于符号输出与符号解读的过程。笔者认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理解通常需要对其所表达的符号进行自我消化和加工,国家形象的建构也可被置于这种符号解读的阵营中。因此,在利用纪录片传递国家形象时,不能沉浸在自我陶醉的怪圈中,要为受众提供一个易于理解的消化空间,学会以国际性的语言搭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将镜头定格在内外两个位置上。《航拍中国》所构建出来的国际话语体系就搭建了一个平稳过渡的平台,多面立体地体现出“中国的世界,世界的中国”。在未来纪录片的发展中,大国形象的塑造也要以一种温和、包容的态度展开,针对不同国家的受众,制作适应性的文化产品,从而精准送达,寻求意见和价值的统一,逐步塑造客观形象。4.荧屏美感激发艺术共鸣。从专业人员的创作角度看,纪录片的创作从来都离不开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追求。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是高度仿真的艺术品,如何借助丰富的题材完成精美的调度最终达到美感,是纪录片的使命之一。纪录片中画面和声音的多重结合,可实现其对艺术性的精准把控,同时也体现出纪实影像的美学气质,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出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中,这种艺术的美感和内容的精彩都是不能抛弃的。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不同的受众之间,展现对美的追求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意识到这一点,它抓住了全人类味蕾上的共同点,通过对美食的深度解读吸引观众,在欣赏一汤一饭的故事中,完成了对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的有效解读。三、结语《航拍中国》区别于传统的叙述手法,以其独特的审阅视角解锁了纪录片纪实的新模式。同时,它紧跟历史发展的大潮,以其生动的语言完成了新一轮的国家形象建构。在国际范围内复杂的信息网络中,各国都在借助多种手段建立与世界的“友谊之桥”,中国也要抓住新形势,走在建构国家形象的前列,充分调动纪录片等各种文化作品,使其唤醒国人对自我家园的深刻认知,最终巩固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地位。作者曾光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栩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参考文献[1]姜文娟,张文倩,刘桂芳.浅谈《航拍中国》纪录片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59).[2]武新宏.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多元化”传播[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3]蔡梦佳.《航拍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美学建构[J].视听,2018(02).【编辑:孙航】。
。. .。
。
篇三: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
中小学生《航拍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 5 篇?
关于中小学生《航拍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 5 篇(一) ?
要说中国今年比较火的纪录片,其中一部必然是《航拍中国》。
《航拍中国》的每一帧都能截图做桌面,从文案到配乐到画面都是惊艳到没朋友。除了这几样外,其拍摄思路更是让人折服。
以航拍为主题的纪录片,首先得有颜值,这点《航拍中国》做到了,精致的画面,每一帧都是视觉的极致体验,再加上文案和配乐,看得你内心激昂澎湃。
有种中国的大好河山就是为航拍而生的感觉。
这不是人物纪录片,也不是动物纪录片,“航拍”主题大而难捕捉,第一次看到《航拍中国》这个名字时,我大脑静止了好几秒,如果这个主题扔到我手上,我还真的无从下手。
用航拍的形式,将一个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的国家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只是仅仅将航拍的景物展现出来,那未免显得单调,也枉费了人力物力,也称不上是一部走心的纪录片。
所以《航拍中国》的走心,不仅体现在画面、音乐与文案上,还有贯穿整部纪录片的拍摄思路。
《航拍中国》的拍摄路线囊括 34 个省,4 个直辖市,5 个自治区和 2 个特别行政区。主要以省份展开,再从省份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再从地区继续深入到代表性的江河湖海等自然景观,再从自
然景观顺其自然地过渡到人文历史文化,这便是《航拍中国》整体思路。
关于中小学生《航拍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 5 篇(二) ?
前几日逛豆瓣,看到一部名为《航拍中国(第一季)》的国产纪录片,评分竟高达 9.4 分,让我十分纳闷。要知道,那部被交口称赞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评分也才 9.3 分。细加了解方才知道,这是一部央视新作,新年时刚刚播出。很快,我在央视网上找出了视频,方知刚刚播出了四集。这两日就利用闲暇时间一口气看完。总的感觉,这的确是一部可称“上好佳”的纪录片:质量上乘、非常好看、良心佳作,给我深切的体会有 6 个字:惊艳!震撼!期待! ?
惊 艳 ?
这部纪录片给我最直接的是美的享受。无论是片子本身的制作精致之美,还是片中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历史人文之美,都让人惊艳。
先说制作精致之美,片子采用航拍的方式全景再现了中国各地的山水人文,每集一个省级行政区,拍摄地都经过精心挑选,力图最大限度发现各地独具特色的美。此外,用先进拍摄技术呈现出的超高清晰度,也最大限度保存了镜头中的风景的原貌,这些都使每一帧画面都美得令人窒息。
自然风光之美是片中呈现最多的内容,在讲述海南时,呈现了南海的烟波浩渺、蓝洞的神秘莫测;讲述新疆时,呈现了雪山的雄壮巍峨、沙漠的广袤无垠;讲述黑龙江时,呈现了湿地的丰裕富饶、森
林的郁郁丛丛;讲述陕西时,呈现了秦岭的绵连不断、黄河的气势磅礴......再加上时不时抢镜而出的那些动物:棕色大熊猫、东北虎、蒙古野驴、朱鹮、丹顶鹤等,它们那悠然的身姿,一颦一笑,都能摄人心魄、令人赞叹不已。
之前,央视播出过一部《美丽中国》(又称《野性中国》)的纪录片,片中主要讲了不同地区的珍奇野兽、奇花异草。这部作品在内容上与之有很大不同,不仅包括了上述内容,还呈现了各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活动。比如黑龙江的北大仓、海南的环岛高铁、新疆的坎儿井、陕西的地坑院。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文元素,让我深深感到,祖国的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可亲。
震 撼 ?
惊艳之余,我的心灵还受到深深震撼。一方面震撼于祖国的辽阔、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震撼于编创们的雄心。
提到祖国的辽阔,总能让我想到这样几幅画面:深蓝色的南海、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大兴安岭的森林、壶口的瀑布。其中在讲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为了形容它的大,提到它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面积的总和。这该是多么辽阔的一片沙海!其实,当知道它的面积仅相当于新疆的五分之一时,我就再一次被震撼到了!诸如这样的辽阔,必须从高空俯瞰才能感受的到,这部纪录片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完美地展现了祖国博大的胸襟、辽阔的土地、壮美的山河。
对于人民的智慧,在片中也体现得很充分。新疆的葡萄屋、陕西的地坑院、海南的船屋和渔排无不体现了人民适应自然的智慧。最
让我惊叹的是海南的环岛高铁和黑龙江的冰雕。在形容环岛高铁的速度时,提到三个小时即可完成环岛旅行,速度之快,让我意想不到。黑龙江的冰雕,独具匠心,美轮美奂,这些惟妙惟肖的精致作品可都是脱胎于四四方方巨大的冰块啊!在雕刻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思考、揣摩,经过了多少敲敲打打啊! ?
再有让我震撼的,是编创们的雄心。按照计划,这部完整的纪录片将有 34 集,分五季制作播出,每年一季。要知道,为了拍摄第一季的 6 集,制作者动用了 16 架载人直升机、57 架无人机,总行程近 15 万公里、耗时一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若按照初定计划,整个片子制作完成,将要付出多么巨大的辛勤劳动!也许,观众的点赞和欢呼就是他们重新出发的动力,也是对他们成果的最大犒赏吧! ?
期 待 ?
对于这样的良心之作,我已十分知足。对于以后的作品,我非常期待。包括第一季制作完成尚未播出的上海和江西,希望能看到更多令人惊艳的美景,感受到更多夺人心魄的震撼。
我最为期待的,当属台湾。若按照原定拍摄计划,全部制作完成要到 2020 年前后。之前有专家传言,2020 年前后将收复台湾。作为一个中国人,多么希望到时候我们能够完成夙愿。相信到那时,看着制作完成的航拍中国.台湾篇,我必将热泪盈眶。扯得有点远了,我只想说,这部纪录片之后的内容存在很多值得期待的悬念。
此外,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必将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引来各类媒体的模仿。对此,我倒十分期待。各省级电视台也可以“航拍”
一下本省,制作出航拍河南、航拍山东、航拍北京之类的作品来,最好也分季分集,每集可以播出一个地级市。如果真有这样的作品,我会一一观看的。
关于中小学生《航拍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 5 篇(三) ?
【1】海南篇:
马鞍岭火山;海口跨海轮渡(火车)、骑楼老街、“下海”由来、临高角灯塔(三个灯塔)、文昌东郊椰林、海口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东方市英潮港(跑海鸭 和尚蟹直走)、儋州市光村镇(落潮赶海拾贝)、琼海市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举办地)、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以船为家的疍家人、鱼排木屋)、陵水黎族自治县南湾半岛(猕猴)、东方市大田坡鹿自然保护区、三亚市蜈支洲岛(潜水)、陵水黎族自治县香水湾(玩海)、三亚市南海海上观音 108 米、五指山(尖峰岭原始森林)、东方市白查村(黎族拓荒者船形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采槟郎速度快)、五指山市牙胡梯田(三季水稻)、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最接近赤道)、大洲岛(古代沉船)、琼海市潭门镇(南海诸岛探索超级地图)、三沙市(西南中沙;永兴岛、七连屿、赵述岛、永乐群岛永乐龙洞“蓝洞”、) ?
【2】陕西篇:
南北分界线秦岭(太白山)、汉中市洋县(朱鹮)、汉中市佛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棕色)、安康市皇冠镇(金丝猴)、汉中市药子梁(羚牛)、钟南山、华山青龙脊(长空栈道)、西安市泾河与渭河交汇处(冬季 11 月明显)渭河流入黄河、秦始皇陵兵马俑、榆林市明长城遗
址(建安堡)、咸阳市秦直道文化苑(咸阳至包头、延安市富县秦直道遗址)、咸阳市乾陵(武则天 唐高宗 61 石像)、西安大雁塔、西安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微缩景观)、西安市城墙、西安市钟楼、汉江-安康市旬阳县、汉中市南郑县(3 月油菜花)、汉阴县凤堰古梯田、铜川市哭泉梯田、宝鸡市关山草原、延安市黄帝陵(皇帝种的柏树 5000 年)、合洋洽川黄河湿地、延安宝塔山、黄土高原窑洞、咸阳市地坑院、榆林市苟池盐田(红色盐田)定边盐湖、榆林市统万城遗址(匈奴最后的城)、无定河(农牧分界线)、榆林市风 光伏发电、榆林市红碱淖(遗鸥)、榆林市莲花辿、延安市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壶口瀑布 ?
【3】新疆篇:
天山、天格尔峰(难度小)、博格达峰(难度第二不对外开放)、天池、巴音布鲁克草原(第二大、天鹅湖)、开都河(多弯道,9 个太阳倒影);乌鲁木齐(离海洋最远的大城市、国际大巴扎)、塔城地区(安集海大峡谷);伊犁哈克萨自治州伊犁河谷(4 月杏花沟、6 月薰衣草、八卦城特克斯城、昭苏县冬季金雕捕猎)、果子沟大桥、赛里木湖(春夏之交环湖赛);阿勒泰地区(海上魔鬼城)、克拉玛依市(乌尔禾魔鬼城、克拉玛依石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第二大、俯视金色叶脉)、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普氏野马);阿尔泰山(滑雪起源)、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湖、福海县(乌伦古湖池沼公鱼)、天山雪岭云杉;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大)、塔里木河、轮台县(塔里木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尉犁县(罗布人村寨)、罗布泊(塔里木河下游枯
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楼兰古城遗址)、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阿克苏地区(苏巴什佛寺遗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石头城);吐鲁番市(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天门)、喀什四国交界(牛羊巴扎、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噶尔古城) ?
【4】黑龙江篇:
漠河县(北极村、九曲十八弯)、逊克县(冬季库尔滨雾凇)、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大庆市(奥林匹克公园 牡丹江冬泳)、哈尔滨(松花江采冰、冰雪大世界、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牡丹江市双峰林场(雪乡、狍子、狗拉雪橇、驯鹿、双峰林场宿舍);牡丹江市(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冰瀑、黑龙潭地下温泉)、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五大连池市(老黑山、石海、笔架山、火烧山、药泉山、南格拉球山冬夏两季)、嘉荫县(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大兴安岭、漠河县(松苑公园 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小兴安岭秋天 铁路游览最佳、伊春市(五营国家森林公园 红松 松鼠忘记松子地方、金山鹿苑)、哈尔滨(东北虎林园)、海林市(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三江口(黑龙江、松花江两江交汇、密度不同双色江)、三江平原(北大荒变身北大仓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兴凯湖(大小湖)、大庆市(连环湖捕鱼)、大庆市(铁人纪念馆、龙凤湿地、大沾河湿地保护物)、扎龙湿地公园(丹顶鹤);龙江第一湾、黑河市(中俄冰球友谊赛、中俄双子城)冰上马拉松、威虎山、林海雪原影视城、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横道河子机车库)、哈尔滨(松花江特大桥、旁边的老桥俄国人建造与哈尔滨同
龄、中东铁路、阳明滩大桥、防洪纪念塔、中央大街、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啤酒厂、老道外、哈尔滨大剧院) ?
【5】江西篇:
庐山(诗词众多李白苏东坡、开先瀑布、五老峰)、鄱阳湖、牯岭镇(cooling,100 年前西方人建的别墅区、美庐别墅蒋介石宋美龄居住过)、白鹿洞书院、庐山西海(心形岛屿);上饶市(春天婺源县油菜花、徽派建筑、菊径村年俗正月十五板凳龙、鸳鸯湖、翘起村熊猫鸟白腿小隼、古村落篁岭村 晒秋)、南昌市(安义古村 天井 巨大的樟树)、吉安市(钓源村、渼坡村)女儿出生种樟树 成家做成樟木箱陪嫁、抚州市(南丰县南丰傩舞)傩神庙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清山、上饶市(铅山县竹林)、龙虎山、井冈山;九江市湖口县(孤山石钟山)、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洪水期可以看到落星墩、枯水期就是草原、汛期的永吴公路、大湖池候鸟、江豚、鸬鹚捕鱼)、景德镇市(古窑民俗博览区 小器作、龙窑、清代镇窑);赣州市客家人(崇义县上堡梯田、龙南县围屋燕翼围、乌石围、关西新围、赣州市赣县白鹭村打轿、瓦塔;赣州市(浮桥东津桥 过河拆桥)、南昌市(八一大桥、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滕王阁、秋水广场喷泉、红谷滩新区) ?
【6】上海篇:
吴淞口(灯塔)、黄浦江、外滩(信号塔)、海关大楼、汇丰大楼、南京路;苏州河(外白渡桥、河口水闸)、黄浦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高桥船厂;朱家角古镇(放生桥)、龙华古寺、豫园(九曲桥、元宵节灯会)、上海新天地北里(石库门)、中共一大旧址、摩西会堂遗
址(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风雨同舟纪念雕塑)、上海影视城;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市证券交易所、金茂大厦(特点 8、88 金茂云中步道)、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启瓶器)、上海中心大厦(632 米 清洁能源);人民广场、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相亲角)、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动物联合国)、浦南林地(獐子)、上海奥迪国际赛车场、淀山湖(帆船)、彩色跑、上海体育场;崇明岛(北湖、东滩湿地、东滩鸟类保护区小天鹅)、飞机楼、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大场基地 浦东基地)、佘山(上海天文台)、天马望远镜、东海大桥、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 ?
关于中小学生《航拍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 5 篇(四) ?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 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 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空中旅程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片头一出来,大气磅礴,内心隐隐感动。
看到有人开玩笑地感谢节目组:《航拍中国》让大家看到了陕西不只是有黄土高坡,新疆不只是草原毡房。我是偶然在电视上被新疆篇的美丽街景吸引看的,觉得画面特别精致,每一帧都可以作屏保,仔细看节目名称才知道是全程航拍的。看科普《航拍中国》全部拍摄动用了 16 架载人直升机、5...
篇四: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
艳航拍纪录片的多维度视角创新及思考——以《航拍中国》的四大维度为例2017年3月,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大型高清纪录片《航拍中国》(Aerial China)第一季开播。《航拍中国》是我国首部完全采用直升机、无人机进行航拍,并借助先进的高科技航拍技术完成的大型纪录片。该片通过无人机视角带领观众俯瞰祖国大地,领略自然和建筑奇观。在空间维度上,调控飞行器改变了人们平常的视觉比例尺,通过航拍,大地上山川河流的几何样貌、线条轮廓的延伸全部以动态形式呈现了出来。在时间维度上,四季、昼夜的丰富变化和色彩的冲击在时间轴上跳跃,让观众像是在欣赏一场充满魅力的大自然表演。“特视维度”:鸟瞰江山如此多娇航拍纪录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特别视角”,它给观众赋予了一双鸟儿的眼睛,从而跳出了人类传统的视野,飞上天空。达到了人类难以涉足的地方,看到了无法想象的景象。《航拍中国》是一部纯粹的航拍纪录片,观众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像自己飞在天空中,从天空中不同的角度俯瞰大地,看到了平时根本无法领略到的美景,如在沙漠中层林尽染的大片胡杨林;伊犁的杏花沟里一年只盛开一周的大片杏花;西安壮美的“泾渭分明”广电视听交汇景观;亿万年前诞生的犹如“大海之瞳”的蓝洞等等。从高山大海,到沙漠冰川,从飞禽走兽到四季轮换,从厚重古城到现代都市,从天空到大地每一寸土地上辛勤劳动的人们,这一帧帧“电脑壁纸级”美妙绝伦的锦绣画面,为观众呈现出了祖国大地“大、美、奇、变”的独特美景,让人们深深震撼于祖国大地上无限美好的风光和中华大地的神奇与美丽。“记史维度”:珍贵史料的刻录机纪录片具备着独特的文献功能,即把当下的事通过影像方5.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纪录片本身兼具一定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是传播国家政治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为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向世界解读中国,纪录片就需要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构想,倡导开放区域合作精神,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发开辟了巨大空间,也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推进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真正实现了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的合作双赢、共赢和多赢。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出现了新的热潮。2016年9月,由央视科教频道创作的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的6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该片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诠释了“一带一路”的价值和意义。“一带一路”政策的施行,也为纪录片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创作灵感。五洲传播中心联合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创办了中国题材纪录片专栏《神奇的中国》,2017年5-7月间推出“一带一路”主题播出季,以纪实和真人秀的国际表达形式,向世界展示“一带一路”给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带来的深刻变化。诸如《丝绸崛起》《面面大观——丝绸之路上的面食》等一批中外合拍的精品纪录片借由探索频道电视网向38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亿家庭播出。这些影片以具体可感的个人故事诠释了中国“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又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呈现于世界。截至2017年,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我国先后在12个国家成功开办节目、频道、专区,播出专门译制成当地语言的中国节目。一批优秀的中国纪录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出,收视率屡创新高。纪录片产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结合,促进了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创新与提高,也有效地向世界各国传播了中国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文化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各民族文化的冲突碰撞与多元共生构成了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最大语境。而纪录片以其真实的诉求、文化的内核和国际通行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为此,我国纪录片产业需要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借助孔子学院扩张传播影响力,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途径,助力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参考文献:①高峰赵建国:《纪录片下的中国:文化外交视角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与策略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②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肯乍记者叫}t8;t引j p眄广万方数据广电视听式记录下来,成为将来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航拍中国》是一部标准的具有文献功能的大型纪录片,预计拍摄5年总共拍摄34集,将覆盖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每集选取各省市区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给观众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航拍中国》的镜头捕捉到了很多非常罕见、珍贵的影像画面:全球目前唯一能够看到的棕色大熊猫在秦岭地区的林子里打滚,让我们终于看到了熊猫的“彩色照片”。陕西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鹗,如今已经繁衍到了1700多只,让我们看到了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得到的野生朱鹦飞翔的英姿。还有在陕西拍到的野生羚牛,就连当地的向导都说自己已经有20年没见过了。剧组还在黑龙江的雪地里拍到了令人震惊的画面,一群东北虎面对头上飞行的无人机毫无怯色,其中一只东北虎不但不怕,而且一跃而起扑向无人机,成为第一季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还有被称作“熊猫鸟”的白腿小隼,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也是动物界“一夫一妻制”的恩爱典范⋯⋯《航拍中国》也是会动的人文景观图册。它引领我们飞跃华山之巅,俯瞰武侠圣地。在庐山上,曾经有3500多位文人来到这里留下了超过16000首诗词。秦岭从东到西绵延1600公里,是华夏文明生长的沃土。奔流不息的河流蜿蜒绵长,孕育了我们璀璨的东方文明。徽派建筑散落在风光旖旎的油菜花间,胜过一切美丽的画面。昔日黄土漫天的黄土高原,经过林业人的奉献后,已经由黄变绿,生机盎然。《航拍中国》对于中国国情的展现不仅有自然和人文景观,还从各个领域展现了当下中国的新气象和新时代精神。文昌的火箭发射塔是探索太空的起点,浦东新区高耸的摩天大厦是现代化的标志,海南的环岛高铁是新时代的景观,曾经的古长安即使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也不乏现代新生的活力。《航拍中国》还让我们看到了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生活状态。在江西的小村落里,板凳龙的古老年俗,已经延续了许多年,龙灯越长,就意味着这个村庄越兴旺。金秋时节,家家户户上演“晒秋”景象,用五颜六色装扮了华夏大地。黑龙江雪乡的地面异常热闹,人们在冰河里捕鱼、冰上赛龙舟,用欢声笑语驱逐了凛冬的严寒。从上往下看,新疆特克斯这座富有哲学意味的“八卦城”的轮廓呈放射状,街道布局如迷宫一般神秘相连。这些反映中国当下社会各领域的真实景观、珍贵资料都被(《航拍中国》用镜头完整地记录下来,为未来留存下了真实可见的史料,让我们可以对照过去和现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汇能维度”:汇聚和传播中华正能量在宣传营销过程中,《航拍中国》剧组表示,拍摄该纪录片的第一季,央视组织了4个摄制组,人数多达300人,还动用了57架无人机和16架载人直升机,全部配备目前世界上最—习青年酏者·:¨{s年i,J先进的超高清4K摄像机,飞遍了东、南、西、北、中各地,飞行总里程累计超过了1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4圈。这样大型的纪录片拍摄在全球也是十分罕见的,这些指标本身就是“值得国人骄傲的事情”。具体来看Ⅸ航拍中国》的内容,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历史,都能让观众触景生隋,从物境跨越到情境。比如,棉花在石河子的充足阳光下生长着,我们透过航拍镜头看到棉衣淹没在棉花之中,仿佛看到了老百姓们的富裕日子都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这是一种充满幸福感的正能量。这种由文化积淀起来的自信心正在转化为巨大的正能量,通过荧屏释放出来,让千万观众都能感受得到。“家国维度”:弘扬爱国主义情怀首先,《航拍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向国际展示中国巨大变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举措。正如《航拍中国》的海报所说:“Ⅸ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航拍中国》的宣传片还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并在纳斯达克巨型屏幕上连续播放了三天。其次,《航拍中国》是一部中国的国家形象及旅游宣传片。它的内容浩大,覆盖面广。从地理位置上看,第一季中,从海南到陕西,到新疆、黑龙江,再到江西和上海,东、西、南、北、中都有涉足。在接下来的几季里,《航拍中国))还将覆盖全国更多的地区。在自然风光上,江河湖海、冰天雪地、苍翠江南、大漠孤烟都会呈现在片中。在人文景观上,名胜古迹、古城书院、公路桥梁高铁、城市建筑、乡村民居都囊括其中。该片从各个方面把祖国的富饶与美丽完美地呈现出来。再次,《(航拍中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勇气。疾速飞驰的高铁、立体环绕的高架桥、雄伟林立的楼群;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种植下的一层层整齐的绿色植被t冰天雪地里上百人一起合作撒网捕鱼,炎热干燥的新疆大地上,人们用成吨的红辣椒拼出了鲜艳的国旗图案等等,这些景观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力量和勇气。((航拍中国》从“家国维度”上大做文章,将镜头语言对准腾飞的国家、有序的社会、勤劳的人民、团结的民族等要点,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怀,升华了纪录片的精神格调。参考文献:①刘维维:Ⅸ中国故事的纪实影像表达:(航拍中国)的时代意义与方法探索》[J].g出版广角*,2017年第6期⑦严怡静郭泰:《从技术.叙事和主题看纪录片<航拍中国)》【J].《电视研究*,201 7年第9期@刘蒙之刘战伟:《“上帝之眼”看中国: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生产创新与价值内涵》liJ].《现代传播*.2017年第10期(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万方数据
篇五: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
iddot; 91 ·第 33 卷第 23 期 2020 年 12 月Vol.33 No.23December2020艺术科技《航拍中国》的“点线面体”叙事结构高琴(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叙事结构对于纪录片来说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如何讲好故事、如何讲出好故事对于每部纪录片显得格外重要。《航拍中国》作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电视纪录片,以每个省为单位,以自然人文景观为出发点,全面展示了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而从“点线面体”的角度解读更能突出《航拍中国》运用宏大的叙事逻辑来讲述细腻而多样的情节模块的优势。关键词:
《航拍中国》;叙事特征;电视纪录片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91-02“点线面体”在几何学中是对物体空间形式的抽象概括描述。如果将“点线面体”思维运用在《航拍中国》中,那么《航拍中国》则是一个“体”,每一集中的每个省为一个单独的“面”,而这个“面”是由每个独具特色的地“点”连接为各条特点鲜明、风格迥异的旅“线”。(图1)图 1 《航拍中国》1 体——《航拍中国》正如每次《航拍中国》的开场白所说,“看见专属高空的奇观,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让我们领略到一种不一样的视觉观感,感受到无限的地域奇观和自然风光。用航拍来呈现也增加了大国厚重感 [1] 。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民族自豪与爱国之情融入祖国的千里沃野,展现家乡风景如画的江山,展现山水背后的文化内涵、人文情怀、民族情怀和共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一种文化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 [2] 。2 面——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航拍中国》共计34集,以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为单位,每一集用50分钟的空中旅程讲述一个省份。不同于以往的特定自然人文景观分集方式,《航拍中国》以省作为划分的单位,更多样性地展示了地处不同省份的景观,减少了在地理位置上的跳跃性,凝聚了各个省份独有的文化和精神。体现了不同省份不一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底蕴以及城乡发展面貌。《航拍中国》中,制作组通常在开头和结尾运用一些文学上的处理方法,将每个省份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体现出来。在文学上会经常使用开头进行简洁明了的背景信息叙述,为后面的故事提供信息基础,吸引读者迅速融入情节中 [3] 。而《航拍中国》每一集的开头部分,都会通过三维地图动画的方式对每个省份的大致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例如,“湖南篇”的开头部分,对湖南的基本地理位置和地形水系进行了简单阐述,再加上与之相匹配的地图动画效果。声音与画面的相互配合,呈现出更为完整、立体的感官体验,加深了受众对该省份的认识,也在片子最开始的部分将该省份的基本面貌树立起来。文学上,结尾处会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毫无意外,经过前面的情感铺垫,结尾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贴合主题的部分。在“山西篇”的结尾部分的两句话囊括了整集以“太行山—黄河—黄土高原—古建筑—能源”为主题的6趟旅程,再配上云雾缭绕、气势澎湃的画面和情绪激昂的配乐,体现出大地之美、祖国之爱,将受众的情绪引到最高点。3 线——5条旅线每个省中,制作团队将所选择的拍摄点分别组合成5~6趟各具特色的旅线,它们分别具有自己特定的主题,展示出该省份最具有特色、最有代表的几大方面。《航拍中国》中,每条旅线最开始的介绍部分都有固定的句式。在第一条旅线的开始会采用“进入……的旅程,从……开始”的句式,之后的旅线通常会采用“接下来的旅程,我们将……”的句式。这种标志性的句式总是能够带给受众对下一趟旅程的期待。每一条线都具有一份特有的主题和情感,包括每条线的组接也十分用心。“宁夏篇”中采用以“水的渴望—包兰铁路方向—贺兰山—偏远荒漠—黄河—西部提速”为主题的线路。每条旅线从每个点的选择到排列顺序都能很好地突出主题,同时丰富整个片子的感情基调。例如“水的渴望”中从黄土高原到清水河,以及一些旱地作物土豆、旱地瓜等等。不管是画面直观展现还是从旱地作物侧面突出,无一不体现出宁夏的干和对水的渴望。并且,“宁夏篇”在整体线路的排列上更加注重“建设新家园”这一主题,前4条线主要展示了宁夏的风光景观以及特色动植物,以黄色调为主,加深了受众对“干”的印象。在最后两条线为了凸显“塞上江南”和“银川城建设”转变为绿色调(图2),更能突出西部的发展,响应国家号召,增强感染力。图 2 《航拍中国》宁夏篇4 点——每个地点“点”作为《航拍中国》中最基础的单位,制作团队在每个“点”的选择调研、表达技巧、情节衔接等方面作出了充分的准备和淋漓尽致的表达。并结合高精度卫星图片以及大量资料,在每个省甄选出独具特色的若干个拍摄点。“点”也可以说是整部片子最核心的部分。4.1 点的表达“点”的表达占据整部片子最主要的篇幅,要想让片子显得更加有层次、有节奏、有内容,这些都要靠“点”的表达。4.1.1 视听语言表达任何影视作品都离不开视听语言的结合,声音和画面是构成影视作品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声音与画面的密切配合会增强整部影片的节奏感,丰富影片的细节信息。往往优秀的影视作品总是会展示出很好的影视语言表达能力。
· 92 ·人文科技“山西篇”中的平遥古城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古城里人们的生活,风趣幽默的解说词展现了人们上班、跳广场舞、送快递等生活场景,配上欢快的、节奏感强的音乐,再加上汽笛声、口哨声等音效,营造出一种喧闹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多次出现无人机和直升机飞行的声音,给受众一种身入其境的感受。类似的使用还有“甘肃篇”中祁连山的介绍,布满冰川的画面再配上嗖嗖的风声,音效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对寒冷环境的渲染,也增强了片子的感染力和空间感。可见,纪录片中声音的使用至关重要。再回到“山西篇”中,从“这里是平遥”开始转折,此时的情感逼近高潮,后半部分则从人与古城的角度讲述了古城的历史,展示了人与古城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或许,是因为有人,我们才能够看到一座活着的古城”,将情感带到最高潮部分,这种对节奏和情感的把控无疑是成功的。(图3)图 3 《航拍中国》山西篇4.1.2 发散性表达近10年,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影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社会化了,更多的创作者已经不局限于浅层面的视觉输出,更加注重片子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传达 [4] 。受众对纪录片功能的需求已经不再与纪录片的物理功能相适应,而更多的是渴望从观看纪录片中获取他们的需求。《航拍中国》在制作上也作出了许多发散性的表达。在内容上,不仅包含一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包括从地理、交通、建筑、科技、历史到节日风俗的穿插以及对自然生态的审视等等,所涉及的范围极广。每个选点以及解说的描述既能细腻地描述景观内容,又能够响应国家的号召,并且总是能轻拢慢捻地挑动起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云南篇”中,讲述傣族泼水节的部分,片中并没有直接开始说泼水节,而是从少数民族说起,很好地拓宽了知识层面和深层内涵。再如,“河北篇”中,介绍老龙头时,先是介绍了老龙头是“扼守东北到华北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又讲述了“明朝在这里苦心经营260多年”的历史渊源。这种方法使整部片子更加丰富,并增强了整体的厚重感。《航拍中国》制作组擅长从共性中寻找个性,对于同一类型的景观,会采用不一样的描述方式凸显出不同感。如“甘肃篇”和“湖南篇”都出现了丹霞地貌,但两者的表达完全不同。“甘肃篇”的丹霞地貌主要通过画面表达,再加上从整体丹霞地貌入手讲述成因以及对这美丽风光生动形象的描述的解说词,凸显了甘肃丹霞的大而广。“湖南篇”则通过对丹霞地貌的形象描述,讲述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丹霞地貌。两种不同风格的描述体现了别一番的韵味。(图4)图 4 《航拍中国》甘肃篇、湖南篇4.1.3 时间感的表达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结合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也可以称为时空的艺术。我们可以根据平行世界的时间对影视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改编,如延长、停滞、重复、缩短等等 [5] 。《航拍中国》中大多为空镜,制作团队很巧妙地通过景物联系表达出时间感。“山西篇”中,对太行山的山体修护者的描述,先是对这个职业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对太行山中峰墙、王莽岭峡谷作了一系列介绍,形成了一种时间差。4.2 点的连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模式大多为具有极富表现力的画面,精心的解说词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的格里尔逊模式 [6] 。其中,对于画面、解说词、音乐的协调使用。在《航拍中国》中已成为创作者广泛运用的元素,每个地点之间的转变和衔接处设立了一些技巧性的组接,实现了点与点之间的充分组接,让整条旅线显得更为流畅,情节性更为突出。其一是解说词“连词”:通过寻找两个地点之间的共通性,实现场景之间的转换。例如“贵州篇”中,由西江苗寨到肇兴侗寨,同为民族寨落,却有设立寨落的不同地理位置特点,它们运用解说词,成功实现了场景之间的转变。其二是视听语言“连词”:在“贵州篇”的苗寨部分,一个推镜头,加上后期技术性的使用,实现了白天与黑夜之间的过渡,形成了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也结合解说词完成了内容上的衔接。这种技巧性用法也在《航拍中国》的其他分集中得到了有效使用。除此之外,片中最常用的是远景的推拉镜头。推拉镜头是视听语言中比较基础的一种用法,也是给影片带来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推镜头往往能通过景别的由大到小把受众带入故事环境,具有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7] 。拉镜头使拍摄物由局部到整体,造成时间结束和空间远离的效果,唤起受众无穷的想象和丰富的感受[8]。这种用法在《航拍中国》中随处可见,在介绍每个点的开始使用推镜头,将受众迅速带入这一场景;结尾处,大全景拉镜头配上渐出的音乐,逐渐将受众带出并使受众产生一种联想。5 结语点点排列,线线纵横,面面相交,共同构成《航拍中国》大的整体。这种稳定和谐的几何四维度同样给《航拍中国》带来了精彩的叙事结构呈现。参考文献:[1] 赵冬梅 . 论全航拍影像纪录片叙事中的“超越在场”元素——以《航拍中国》为例[J]. 北方传媒研究,2019(03):67-68.[2] 韩飞 . 用影像观照祖国大地山河[N]. 中国艺术报,2020-06-19(006).[3] 李小萍 . 文学作品开头的“是”字句[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95-96.[4] 任盼 . 新时代人文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3(09):50-51.[5] 王竞 . 纪录片创作六讲[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7-86.[6] 赫·乔·韦尔斯 . 时间机器[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3.[7] 鲁雅俊 . 渔村题材纪录片拍摄视角分析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9(23):189-190.[8] 张宁,颜莹露 . 解读现代摄影的人文关怀[J]. 大众文艺,2019(22):172-173.作者简介:高琴(2001—),女,山西临汾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纪录片。指导老师:陈玮(1973—),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助理研究员,院办主任,研究方向:艺术学。
【航拍中国甘肃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