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27 20:5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报告 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村落的规模范围逐渐在扩大,传统建筑迅速被拆解或遗弃,被西式建筑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报告 ,供大家参考。

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报告

  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村落的规模范围逐渐在扩大,传统建筑迅速被拆解或遗弃,被西式建筑等替代。传统的宗族社会、人文等等也悄然发生变化。本文借对笔者家乡广东省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的村落历史人文进行调查整理,对处于潮汕地区的客家村落以管中窥豹,也是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政策、振兴乡村战略的一种开篇小结。

  关键词:潮汕地区客家村落;南阳山区;吴氏;围龙屋

  村落简介

  梅田村,位于船埔镇西北部,距镇政府3.8公里,面积5.92平方公里,有乡村公路(422、448等乡道)通“船(埔)利(坑)路(373乡道)”,是船埔镇各村落面积中较大之一。梅田村,因自古遍种梅树而得名,是明清时期梅田堡(梅田楼)的行政驻地中心。该村坐落于南阳山(粤东莲花山脉支脉)西南侧,地处普(宁)揭(西)陆(河)三县交界,是高山与丘陵过渡交汇之处,处于群山环绕之中,自古是三县及周边人民来往的交通要道,村落整体座西北向东南,村东侧是石壁岽(高磜坑),西北侧是

  “观音坐莲”山(海拔高696米),北侧是“瘌痢石岽”山(海拔高963米,普宁第三高峰),西侧是大坪镇的粘田、“缺牙石”(海拔高854米)等山,南侧为丘陵的营背埔、田园等与埔仔村相连;来自村西的西溪水与村北的坑尾水绕村而过,在村南溜下潭“同德桥”交汇流向埔仔村,与村东源自木仔寮的“龙江河”再次汇合后流向船埔头,经天青村、高埔镇及惠来县境内等地后,注入大海。因此,古时的“梅田山”是“龙江河”发源地干流之一;梅田村西侧为西溪村(吴姓)、北侧为坑尾村(古姓及罗姓)、南侧与埔仔村(陈、赖、吴等姓)相邻,位于村东南的梅兴(径子缺)数十年来发展成为梅田及周边村落的小集市,商贸活动、店铺等较为集中,西式钢混结构居民楼建设近年已近饱和。

  自然村落划分

  梅田村现共有9个自然村,分别为:格仔里,半岭、营中径,寨顶(围龙屋“安民围”,截止2017年初,仅余一户居住),石地排,排仔里,梅兴(径子缺),田心仔,过牛坑(20世纪末期村民已迁至石地排等地,村址已荒废)。

  历史沿革

  村落约建于明朝早中期,是明清时期梅田堡(梅田楼)的行政驻地中心,是船埔镇现存历史较长的村落之一。原为多姓混居的传统村落,古时曾有曾、许(排仔许)、谢、李(李坪坑)、赖(赖屋角)、吴等姓居住,其中,吴姓始祖吴三湖,根据《吴氏種德堂族谱》记载,他于明朝壬午年(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从福建省永定县辗转来到当时潮州府惠来县龙溪都梅田村,以打铁为生,其后裔人口繁衍增加,随着社会变迁,其他姓氏逐渐外迁,后约至清末,发展为单纯吴姓的村落。属革命老区。

  明、清朝

  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之前,梅田属惠州府海丰县龍溪都(据明朝嘉靖版《海丰县志》、清朝康熙版《惠来县志》);

  明朝嘉靖三年冬月,梅田随龙溪都从海丰县析出并入新成立的潮州府惠来县;

  清朝康熙年间,梅田村属潮州府惠来县龍溪都梅田堡,梅田堡与云落、高埔、梅林等龙溪都十五堡同列,梅田村与龙溪都葵潭、梅林屯、高埔、南阳等五十六个村同列,在已存惠来县志中,第一次以村名被记录(据清朝康熙版《惠来县志》),这可以认定,梅田村是当时梅田堡的行政驻地中心;

  清朝雍正年间,梅田村属潮州府惠来县龍溪都梅田堡(据清朝雍正版《惠来县志》);

  民国

  1949年5月,属惠来县梅林区(第四区)船埔头乡(据2002年版《惠来县志》);

  新中国

  1950年3月,梅田村随原属惠来的整个梅林区(第四区)辖下8个乡镇近500个自然村从惠来县析出划入普宁县(据2002年版《惠来县志》);

  1957年属普宁县船埔乡;

  1958年属普宁县南阳山公社(船埔并入公社);

  1961年属普宁县船埔公社(船埔从南阳山析出),为梅田大队;

  1983年船埔改区,梅田村;

  1986年船埔改镇,梅田改为梅田行政村至今;同年,坑尾村从梅田村析出,自成行政村;

  1987年,西溪、鸭母寮、席草湖等村从梅田村析出,自成行政村;

  1993年,普宁撤县设市。

  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

  梅田村现居村民为纯吴姓村落,吴姓始祖吴三湖,根据《吴氏種德堂族谱》记载,他与王氏妈于明朝壬午年(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从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石坑村半天千里跋涉来到当时潮州府惠来县龙溪都梅田村高田园(今種德堂对面)搭寮而居,以打铁为生。迄今已有435年。他与王氏妈生四子,长子尚文公(传说少时被老虎所食,未传);二子明正寓梅公(尚贤),迁本镇半溪(火烧田,现名虎地下),后裔立祠“永昌堂”;三子敦厚景梅公(尚庆),迁“下四府”,情况未明;四子雪梅公(尚经),居梅田众自然村及惠来县等乡镇,后裔在灰寨寨顶“安民围”内立祠“永惠堂”。后裔今繁衍遍及省外、海外。

  截至2016年底,梅田村有户籍人口4425人,年最长者101岁(女性,居住在楼坪)。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话(属半山客,海陆腔),与周边的黄沙、梅林等地客家话口音略所不同。

  宗祠,民居、村落状况等

  村内现有“祠堂下”吴氏宗祠一座,名为“種德堂”,为潮式传统建筑“四点金”,座西北向东南,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装饰以屋脊嵌瓷、木雕、石雕、彩绘等为特色,外墙面主要“洗石米”,内墙面为石灰、瓷砖;从始祖开基立祠至今已有400余年,历经多次修建,新中国后遭拆毁,后至1980年由乡贤、村民等捐资重建,最近一次倒堂重建是1998年;村中另有部分房派分支的家祠若干(“下新屋”的“正举公祠”等);寨顶围龙屋“安民围”内有吴氏二代祠“永惠堂”遗址,毁于文革时期,后分给村民所有,近二十年来围龙屋内居民基本外迁,与围内其他民居已处荒废塌毁境地。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民居大部分是单层土砖瓦结构的平房,多是面积较小的单间或单间组合,部分是“三间两抻手”,室内带木棚,棚顶作为家杂存储或卧室,少部分较富裕家庭修建有潮式民居,村中现存有五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分别是:石地排“绍德楼”、上新屋“润德楼”、下新屋“升兴围”(近年改为“正举公祠”,带院围)、楼角头“永兴围”(穆城公家祠)、半岭“燕翼楼”(由过番村民建于民国中期,1960年代曾租借作为梅田学校校舍),其中前三者两侧带有横屋,俗称“三门齐”,墙体材料主要是条石砌筑,靠近上部采用土砖,用贝灰粉饰,其他部位装饰以屋脊嵌瓷、灰雕、彩绘等,均已有百年历史,现均闲置,部分有塌毁严重或局部横屋拆分改建新式钢混结构民居的情况;楼坪有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两层砖混结构的房子,五开间,中三间一层为屋檐,二层为阳台,采用混凝土预制件做栏杆,门口有560平米坪地,“楼坪”因此得名,平时为村民公共活动场所,也是放映露天电影的主要场所;村中历史最古老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当属灰寨寨顶的客家围龙屋“安民围”,具体后文另述。

  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部分民居采用“三合土”砌筑,建筑样式集合传统砖瓦及西式钢混结构的做法(房屋一般前段角房及横屋采用钢混做单层屋面楼板,后段正厅及厢房采用瓦做二层屋面,中间设天井,总体平面格局近似“四点金”)。接着,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村民逐渐修建单层或多层的西式钢混结构的楼房,小到单间几十平方,大到数百平方,近年有个别村民修建别墅。

  在清朝至民国期间,因梅田地处深山区,贼匪流行,社会治安较差,村落规模主要以寨顶围龙屋为主,寨顶山下村落规模较小,以点状散布;解放后,社会治安趋稳,村落以寨顶为中心,随着人口增加,逐渐搬离寨顶,从高处搬至低处,民居建设向外围扩大;20世纪70年代,村里将原来自西溪(经石地排)、坑尾楼(经寨顶下的新屋垟)汇聚于“沙子尾”的两条溪水分别重新开坑改道汇聚于溜下潭(西溪水从“王爷下”改经“赖屋角”至“溜下潭”,坑尾楼水从“对面山”改至“溜下潭”),坑道向外扩改,也为80年代后期至今,村落向外扩大提供了条件,比如,在90年之前,梅田西侧村落(五排)边界基本维持在“赖屋角”至“伯公排”,现今民居已扩建至“王爷下”溪边,主要沿村道建设,又如,径子缺营心垟原主要是农田,近20多年已经被从老村迁建为民居,建设大潮随着社会发展,在近年达到高潮,基本接近饱和。随着道路建设发展,新建民居出现沿路建设的特点,而寨心部分老屋由于交通不便,已荒废。

  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青梅、花生、菠萝、橄榄(青榄、乌榄)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村民收入来源是农业收入(主要是青梅、橄榄、菠萝等),之后青梅价格爆跌,逐渐减少种植和产量,同时,村民外出创业(主要以中小型百货、饮食等为特点)、务工增加;村民养殖主要是猪、牛、鸡、鸭及个别鱼塘等;村民早期通信以信件为主,同时有“搭(口)信”的做法,在1993年出现首部私人程控电话之前,电报、手摇式电话等是比较便捷的通讯方式,传呼机、手机等随社会发展大潮出现并普及;90年代初通自来水;1968年8月15日梅田水电站建设完成并通电,90年代末通网络;村中现有较大公共活动场地有寨顶狮石坪、楼坪、祠堂坪、营背埔戏棚、梅兴广场等,用于平时的露天电影、年节“迎老爷”、演戏、私人红白事等,近年“广场舞”也流行起来;村委楼房一座(营背埔),戏馆两处(营背埔、梅兴广场);小学一座,位于营背埔,占地面积约66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截至2017年上半年,设学前班至六年级9个班,学生总数370人(90年代历史高峰逾千人),教职工18人,是本镇较大一所学校,学生除本村学生外,也有其他姓氏村落学生就读。村民秉承先祖“诗礼传家”训导精神,自古注重子女教育,自恢复高考后,考取国内各大高校的村民百余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均有),也有些出国留学,尤其是20世纪末至今,每年数量增加较多。

  村落地处客家地区,沿袭客家习俗。传统服饰有男性对襟衫,女性侧襟、围

  裙,女性扎发髻、戴冬头帕等,裤子为大裆裤,脚穿木屐(婚嫁时有红木屐陪嫁的风俗),劳作时带草帽、竹笠、棕蓑衣等,男性带“洗身帕”(水布),背婴儿用红色或花色“背带”(一般有“凤尾背条”和“后背背带”两种系法)。20世纪90年代后,穿着趋于西式,传统服饰的穿着和制作基本摒弃;由于地处潮汕地区与客家交接的西部山区,饮食除保持本地客家特色的传统菜式,如客家擂茶、咸菜焖猪肉、客家腌面等,其他菜式也受潮汕饮食影响,海产品等也比较常吃;交通方面,村民旧时以步行为主,村周围有两处古道(船埔大坪-梅田-陆河中和田、船埔大坪-梅田-黄沙),梅田村是古道必经之道,其中修建于清末民初的溜下潭“同德桥”,更是当时的乡贤俊宝公倾力带头修建,造福周边来往百姓;村中在1966年开通“船利公路”并成立“梅田道班”(1998年迁船埔镇区),1999年公路实现水泥化,解放初期村中出现自行车,2010-2012年成为珠海市卫生局帮扶对象,修筑沙子尾至祠堂水泥路及小学校门等,80年代末出现摩托车并逐渐普及,近十几年小汽车逐渐增多;村中1984年出现首部黑白电视(梅田道班),90年代出现彩色电视并逐渐普及,村民办喜事时放露天电影庆祝在90年代达到顶峰,随着电视和其他娱乐方式发展,露天电影随着社会发展而衰落,村中原有露天电影场一处(营背埔,采用石条凳),90年代早期逐渐废弃并改建为民居;文体方面,传统有唱客家山歌、锣鼓班、舞青狮、拳术等,90年中后期,由于社会发展,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舞狮活动已停20年,2016年底原狮班成员组织重建演练,传授给年轻一辈,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一辈也基本不会传唱山歌,村中曾于60年代组织学习演出“老戏”(海丰正字剧),村民传习的传统拳术是粤东地区有名的“李家教拳”,是村民吴贵和(名“浮师”)于清末(约110年前)从来自五华的师傅曾阿六习得,并传给族人和周边乡民(远至揭西灰寨、梅塘等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村中锣鼓班目前有2班,主要是为宗族活动、迎拜神明、白事等服务;村民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五显大帝、三山国王等),乡里有庙宇一座,名为“太平庙”,每年农历九月廿九日是为五显大帝圣诞,乡民举行隆重的祭拜庆祝活动,在营背埔搭戏台演戏,闹热非凡,“十二初二做戏”是乡里每年一大盛事!农历新年正月初三至初五各村有迎神祭拜活动。村中神明宫宇有寨顶、横伯普、伯公排、王爷下,营下排等,主要供奉“福德老爷”“公王老爷”等,个人有供奉“玉皇大帝”等;丧葬方面,传统是土葬,90年代末逐渐实行火葬,近十年出现丧礼隆重,但环节简化的现象。

  梅田属革命老区,中共梅田支部是1929年3月建立(据《南阳山区人民革命斗争史略》);解放后的惠来县首任县长詹泽平等人曾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本村领导组织过革命活动;村东石壁岽有“石壁庵”遗址,1929年在此处发生过令人震惊的“石壁庵事件”;村落历史悠久,石地排原存有古石棺一副(来源未明,近年村民建房时遗匿,疑“石地排”因此物而得名);寨顶围龙屋西侧有一棵约三百余年古荔枝树,时有发现松鼠在树洞中活动;寨顶、祠堂下散落有石旗杆夹多副,其一为吴氏五世祖怀琼公在康熙庚子年乡试考取“武举人”而立;吴氏宗祠有“恩魁”、“武魁”、“义训高风”等清朝牌匾,以及多位先祖清朝荣任“三水”“归善”“从化”等县儒学正堂的立牌(原物已毁,均为仿制品);祠堂门口保留有分别刻于乾隆、光绪年间的“历代流芳”(吴氏字辈碑)、“禁牌”(对祠堂周边的禁令和先贤捐资情况)。

  村中吴氏族谱编委会于2001年修有《吴氏種德堂族谱》,及部分长辈保留老谱数本。族谱内容丰富,对吴氏姓氏源流及本支派源脉、宗法、宗谱、祖训、家规、家教格言、处世、芳名等均有记载。

  梅田村吴氏自明末始祖开基以来,族人外迁多地,海外侨胞不少,居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等等,族内人才辈出,以下简介几位:

  吴奇韬(讳思贤),第三世,生于明朝天启甲子年(公元1624年),早年以“铸锅”为业(在邻村鸭母寮村山窝曾发现铁砂、木炭遗址,猜测可能与他有关),经商发家,拥有田地甚广,是本镇“船埠头墟”及船埔头现“关圣帝庙”主要创建人,后至惠来县城发展,向朝廷捐纳修建惠来县城城墙等,获朝廷封“例监”(据雍正版《惠来县志》,记载名为“吴思贤”),其与后裔在惠来县城李厝埕修建吴氏家庙“万春堂”。

  吴应奎(受荣公),第五世,生于清朝康熙乙巳年(公元1665年),受荣公是梅田过牛坑村宗亲支派的先祖。根据雍正版《惠来县志》记载,“吴应奎,字受荣,龙溪都梅田人。性明达,读书晓大义,遇事敢为,有古豪侠风。康熙乙酉间,流贼潜藏山谷时窃发,为民害,应奎以府庠诸生首创防戍,议呈请分设梅林、黄沙庵及海丰高塘凹、揭阳河婆等营汛至今,居民帖席,应奎力也!”光绪版《潮州府志》中也能找到基本一致的记载。受荣公因治理地方防戍、治匪有功,朝廷诰封“恩魁”牌匾。

  吴一龙,第十四代,1956年生,中山医学院毕业。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省、市保健专家。1988年至1989年,在德国西柏林肺科医院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研修。2004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国医师奖”。2005年当选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梅田寨顶客家围龙屋“安民围”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客家居民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古代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在古代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梅田围龙屋【安民围】,我们当地人称为“砻衣屋”,她位于船埔镇梅田村灰寨寨顶半山腰,为梅田吴氏始祖三湖公经明师许汉云先生指点选址并肇建的祖屋,格局为“掌上摇珠”形,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建筑面积占地近五千平方米,正门口有六百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禾埕(分两级),称“狮石坪”(因坪地缘东侧有狮形石而得名),围龙屋与禾埕整体平面呈不规则蛋形,后圆前方,外圆内方,围龙屋内围为方形,正屋为梅田吴氏二代祖雪梅公祖祠“永惠堂”(已毁)。围龙屋主要是砖瓦结构,建筑材料较为多样:青砖、三合土夯土墙、石角、土砖、木材,地面主要铺卵石或条石;围内有较为完整的排水系统;围外坪东侧有水井一口。平面房间布置、功能多样,有单间的,也有多套独立带天井的户型,满足小家庭生活较为私密的需要;大都户型带有灶间、浴堂等生活基本设施;部分户型还带有厕所,大部分厕所结合牲畜居所一起设置在围外,功能分开,有利于居民生活环境的提升。

  围龙屋内二世祖祠“永惠堂”的官印式“门簪”,左右分别刻着“詩”、”禮”,字体是“九叠篆”,寄托了先祖对后辈要坚守传承“诗礼传家”的训导与期望。“詩禮傳家”

  典出《论语季氏》:“(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梅田客家围龙屋是我们普宁市唯一一座仅存的客家围龙屋建筑,是揭阳境内有两座客家围龙屋之一(一座在揭东县白塔镇元联村元埔)。

  关于围龙屋的传说

  梅田寨顶围龙屋在古时是有防御作用,我们的祖屋的确是发挥过作用的。听长辈说,在旧社会(具体什么年代待考证),当时社会动荡,寨里来了一伙来自揭西河婆方向的贼匪,抢掠村民财物,后来包围寨顶围龙屋,当时冷兵器时代,贼匪久攻不入,但村民困守在围内,因为处于半山腰,村民平时生活是需要下山挑水的,所以贼匪想利用这点围困村民,让村民渴死在里面,村民接连被围困了好几天,最后,一位婆太想到一个办法,因为我们客家人以前有酿米酒的习惯,所以这位婆太就叫人把衣服沾了米酒,用竹篙把衣服高高撑起来,衣服滴着水,让贼匪看到我们围龙屋内有水,表明你们贼匪困不了我们,所幸贼匪后来也信了,最终他们坚守数日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只得悻悻而去,村民也就安全了。

  近年来,围龙屋里原居民大部分已外迁至垟里各排或径仔缺,截止至2017年初,仅余左侧门楼的一户老人家居住。围龙屋的大部分房屋多年失修并坍塌严重,尤其那些古老的青砖墙都悉数倒塌,很是可惜!

  梅田寨顶围龙屋,是体现南阳山区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筑,是船埔历史文化的沉淀,是船埔历史的见证,更是潮汕地区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最宝贵的遗产!期待上级重视起来,遵照习总书记指示和有关文件精神,修缮保存我们客家文化特色遗产,同我们南阳山客家地区其他文化遗址统筹规划,让先民创造的文明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铭记先民创业艰难的历史,守护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明朝嘉靖版《海丰县志》.

  [2]清朝康熙版《惠来县志》.

  [3]清朝雍正版《惠来县志》.

  [4]清朝光绪版《广东舆地全图》.

  [5]2002年版《惠来县志》.

  [6]1995年版《普宁县志》.

  [7]2001年版《吴氏種德堂族谱》.

  [8]余树之著作《负轭奋耕》第四篇《南阳山区人民革命斗争史略》.

  [9]梅田村民口述.

【普宁市船埔镇梅田村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报告 】相关文章:

1.教育收费自查报告存在的问题(3篇)

2.平安建设自评报告怎么写(7篇)

3.2023最新浪费调查报告(大全11篇)【完整版】

4.2023年度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2篇)

5.2023年保险公司实践报告(大全8篇)(范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