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三个更好统筹”确保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提到“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用“三个更好统筹”充分肯定了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这一表述高度概括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极为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以贯之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筹兼顾、辩证施策,牢牢把握主动权,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迈出了崭新步伐。
一、统筹兼顾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同志曾说:“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互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不对头,工作方法也就不对头。”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就要进行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实践,分清主次,齐头并进。统筹兼顾是科学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统筹方法从本质上看,是以唯物论为基础的辩证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就是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全面的观点,就是从事物的整体性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片面性;
发展的观点,就是要从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中去把握事物和解决问题,避免“刻舟求剑”的僵化思维方式;
系统的观点,就是要把事物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来把握,不仅要分析组成系统的每一要素,还要把握要素和要素的关系、要素和整体的关系,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思维方式。
(二)统筹方法从现实上看,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方式
系统论要求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运用战略思维方式,就是一切从全局和长远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这就需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从全局视野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不能鼠目寸光;
任何事物也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这就需要处理好阶段和阶段的关系,从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中去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不能急功近利。统筹就是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三)统筹方法从价值上看,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价值思维方式
运用价值思维方式,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一切着眼于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而进行判断和谋划。人类本质上是在一定的价值选择中不断创造历史的实践性存在。正是在面对不同的选择中,人类一步步走向明天,而选择就是“舍”和“得”的权衡,权衡标准就是价值。统筹就是一切着眼于这一价值标准,权衡利弊得失,在相互冲突和交织纠缠的价值之间,确定和选择与自身价值追求深度相关的选项。
二、注重统筹兼顾是百年大党的政治智慧
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党长期坚持用统筹兼顾的办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三个更好统筹”是方法论,也是实践论,是我们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政治智慧。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关于统筹兼顾的经验做法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完成每一个时期的任务,都牵涉到许多矛盾。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通过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邓小平同志倡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讲过,“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同志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些都鲜明贯穿着统筹兼顾的理念思路,被实践反复证明行之有效、影响深远。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统筹兼顾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可谓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运用得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注重从战略层面统筹考虑改革发展的集成效果,从而使这一经典方法论充分彰显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时代价值,具有了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强调“统筹全局、整体推进,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强调“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等等。
(三)“三个更好统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三个更好统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法论,是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三个更好统筹”连在一起表述,最早见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而每个“更好统筹”提出的时间不同。最早提出“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在2013年1月28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最早提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在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最早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在2020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会议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三、新时代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重道远,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国际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既要善于抓住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又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为此,只有看清并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形势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以中国大市场创造发展新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两个大局”。新市场的发展绝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只有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提升竞争力,吸引国际市场,塑造竞争新优势,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当前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制造”成为一张国际名片,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唯有立足自身,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为此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一方面,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消费。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要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与此同时,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既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也要更大力度地扩大对外开放,构筑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为此,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比如,要扩大市场准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同时也要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与此同时,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要通过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巩固拓展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出口优势,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发挥好中欧班列作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四、新时代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党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交出了一份令全球瞩目的出色答卷。当前,关键是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掌握好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只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推动经济稳步回升,让中国经济步入全面发展的轨道。
(一)在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要拿出更多的真招实招,抓住窗口期,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要统筹用好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打好组合拳,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加速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为中小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扩大内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畅通经济循环。
(二)在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疫情防控上下功夫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总体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周密部署,重点在于“统筹”,难点在于“更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加快恢复发展,要在“更好”上下足功夫,凝神聚力,坚定信心,着力把疫情带来的冲击降至最小,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最大程度释放出来,汇聚成推动经济“增速换挡”的磅礴力量。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保障医疗物资有效供应,面向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和分级分类诊疗,畅通重症转诊绿色通道,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要努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实施、落实到位,以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力争尽早迎来经济的加速回暖。
(三)坚持全局谋划、协调推进、重点突破
统筹注重的是通盘筹划,彰显的是全局观念。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善于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用好“两手抓”的辩证法,避免畸轻畸重、以偏概全,在协调推进中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当前,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同时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
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
既做好当下逆周期调节,又谋划未来跨周期设计,在多重目标中努力实现动态平衡。要注意运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少“翻烧饼”,不打“急转弯”;
同时又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展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动脑筋、主动作为、大胆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快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五、新时代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情况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方能确保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行稳致远。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就要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一)以科学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具体而言,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维护安全奠定基础,通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为推动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通过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世界整体的发展与安全,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二是要准确认识、科学研判,牢牢把握当前发展和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的易发期,各种可预见、难以预见的风险点明显增多。我们要放眼长远,坚持系统观念,应势而谋,决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是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收入、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要正确处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做好风险应对各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主体责任。要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
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事关发展全局。要统筹好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及时加以果断处置,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三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023年全国两会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迎来了重大变革,进一步厘清了中央机构与地方分支机构的职能,为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浪潮的开启作了铺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体制机制改革上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
(三)以行动合力统筹发展和安全
一是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要强化党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领导,兼顾研判现实风险与推动社会发展并重,避免错误倾向,保证党在各领域发展中能够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坚持用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国家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总体部署。二是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集成系统治理和科技创新的合力。要优化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排除较大风险隐患,提高网络安全防控能力,有效应对有组织、高强度的网络攻击,从而有效保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安全,精准审度风险的萌芽期,及时止损,防止酿成更大的风险,从而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三是要培育并强化防范化解突发风险的机构、队伍和机制。横向维度上,要在政府、社会、个人之间形成联动,综合提高各类风险的应对能力;
纵向维度上,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统筹协调机制,规范立法、加强执法,形成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要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充满希望、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年份,各项目标任务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地做好工作。党员干部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清醒,发扬斗争精神,做到“三个更好统筹”,在实践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党课讲稿:“三个更好统筹”确保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全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