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3篇平语近人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 《平“语”近人》学习心得范文(1) 主题党日这天,党员们一起学习了《平‚语‛近人—&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语近人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平语近人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
“语”近人》学习心得范文(1)主题党日这天,党员们一起学习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家认真观看视频,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节目始终贯穿‚民心‛两字,各个环节丝丝入扣,通俗易懂。节目在六个环节构成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意识,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行动,在‚平语近人‛中既能学习中华古典,又能了解一些执政理念。
1990 年习总书记在任福州市委书记写了‚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方面讴歌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总书记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就是中国共产当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习总书记在 2013 年,在十八洞村还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节目中以历史上有名的‚一钱太守‛刘宠的一线殚精竭虑,为民造福,呕心沥血,惩恶扬善为例,将习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手法,用形象质朴的古诗文真诚袒露习总书记对人民无限忠于和深切情怀。
习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最高道德标准:热爱人民、为民务实。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要有爱民情怀,向郑板桥、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学习,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扎实做实事,解决老百姓的
时期。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做之实,只有想百姓之想,急百姓之急,做百姓之盼,才能与群众成为亲人,才能得民心。
作为一名党员,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学习《平“语”近人》心得体会范文(2)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连续几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短短几天时间里,在基层党员和群众中更是引发了收视狂潮,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金句也成为党员干部的热搜词和话题榜。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我们更是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 203 次,人民从古至今始终是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和期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若有所扶……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庄严承诺。人民始终在习总书记的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个主题直指人民,第一集中开篇就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做官就是为民。古有‚以百姓心为心‛的老子、不畏皇权的狄仁杰;今有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敢
于担当的王继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心怀天下,利国利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提出来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平‚语‛近人》中,我们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明白了什么叫‚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看到了什么叫‚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启发这我们在‚近人‛的位置,用‚近人‛的服务,做‚近人‛的实事。所以,如此‚平语‛,必能‚近人‛,岂有不火之理。
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围绕群众所需、所思、所盼谋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要千方百计地走到群众中间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摸清情况底子、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学会与群众说话,摒弃那些文绉绉的‚官话套话‛、大话虚话,注重运用‚土言土语‛、民俗谚语,用群众语言与群众座谈交流、向群众寻计问策,在交流中融入人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官话‛连篇,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他平等、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再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字字、一句句,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明了的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释疑解惑。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举一动系民生。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每年元旦、春节前后,走基层、访民生几乎成为他的‚必修课‛,困难群众永远是他最牵挂的人。每每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流,总是盘坐炕头,用聊天般、谈心式的语言娓娓道来。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这些最细微、最朴实、最贴心的民生关怀,总能直触人心。
以人民为中心,与百姓心连心。《平‚语‛近人》中释放出的强大正能量,恰如智者般教诲、长者般鼓舞,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平‚语‛近人,尤需‚入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在节目中,我们了解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在赵家河改善民生、去河北走访关心贫困群众等,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表现在党领导人民发展经济社会的行动上,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最动人的平‚语‛近人。
而最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我们不仅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
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身边的人树立良好的楷模,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同时抓紧专业课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科技以及知识,为我们将来投身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好准备。
《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3)
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中,我们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出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相对应的案例是,精准扶贫正在全方位推进,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
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平“语”近人》之“报得三春晖”心得体会(4)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孟郊的《游子吟》,每每读到脑子里似乎都有那
样强烈的画面感,这首诗把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和不舍,还有孩子想要回报母爱的一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节目里听到,当孟郊在 50 岁时,才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位,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把老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同样作为人子的我,不禁湿了眼眶。那时大学毕业,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来到阿里地区,这个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祖国边陲,说实话来之前满腔的热血,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交通不便、人烟稀少、风俗习惯不同等等一系列的困难,让我的内心起了波澜,这和之前生活的地方完全就是天壤之别,刚来的时候还有一股新奇劲,但是渐渐的日子长了,那种想家的心情就越来越强烈,晚上下班就只有手机作伴,跟父母视屏通话时还必须说一些‚报喜不报忧‛的话。想想那时的自己,那些心酸的感觉就抑制不住了。
还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对我而言也是充满泪感,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就母亲拉扯我们姐弟二人长大,可以说没有母亲当年的辛劳付出,就没有现在的我。如今我参加工作了,本是可以照顾他们的时候了,但是我却远在万里之外,就像在天边一样,每到过节就只能在网上买点东西寄回去,连最起码的陪伴都做不到,就像杨雨教授说的:‚对于们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可惜如今我的工作地点,怕是连陪伴父母都不可能做到,那将来父母没有我,那又当如何呢?这种感觉说真的很不是滋味。
但王杰教授说:‚为人子当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的确,虽然不能
在家侍奉父母,但是在阿里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阿里人民群众的幸福出一份力,那也是一份大孝,虽然这份力量很微弱,但是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离开父母奋斗在阿里这片热土上的干部职工们,那必将会凝聚为一份巨大的能量,照亮阿里美好的明天。
发自内心,推己及人。相信我们在远方工作的时候,只要真心实意的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人,那么我们父母身边定会有像我们一样的人真心真意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那么我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尊老敬老的孝心,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5)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倡导新时代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孝老爱亲的、尊老敬老的观念后,感触颇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得三春晖’的‚报‛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孝,我们不仅要从物质上孝敬父母,更要从精神上去孝敬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的去孝敬父母,让父母从心里觉得幸福。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更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
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里,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支撑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践行新时代的孝道,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从小事做起,让孝老爱亲深厚的道德资源凝聚起人心,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真正的做到孝老爱亲,从小孝到大孝,从小爱到大爱。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6)
今晚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推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感触很深。本集以立德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习总书记常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四维不张,国乃
灭亡。‛‚德‛具有强大力量,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支撑,‚德‛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无形,实则不可或缺。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就是...
篇二:平语近人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
语近人》第八 集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八集从三个层面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分别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方面出发,为已经走出校园进入工作的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俗一点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整个人的言行举止、谈吐气质就会潜移默化的升华,会被一种恬静淡然的氛围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强调了学与才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
为何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干部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其中把“增强学习本领”摆在党的八项执政本领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97 年前,依靠学习,一批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火”的先进分子登上历史舞台;60 多年前,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建立了新中国;40 年前,也是依靠学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是学问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学什么和怎么学?学习是文明之途,是人生成长之梯。“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作为组工干部既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既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著作,也要学习各地区先进经验。要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2013 年 3月 1 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里,谈到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时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说: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有时候人们在价值冲击中会东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左摇右晃随波逐流,就是因为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辩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而“学问思辨”透彻明晰的人,“身体力行”才会笃定有力,才会坚定成熟,才会持之以恒。
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都只有一个关键主体,那就是我们自己。为何学,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学什么,是我们自主选择的过程;怎么学,是我们需要探索的方法。这三大方面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因而也印证了上一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年轻党员干部认真
研读学习的栏目,从习总书记的宏观讲解以及各位思想解读人的微观介绍中,不断的充实自己。
《平语近人》第八集: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 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的平“语”近人之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期节目,让我感触颇深。总书记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好的代言人,而练就这般气质的钥匙便是学习,这期节目围绕为何而学,学什么,怎么学三方面给大家分享了总书记的学习之道。
为何学――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做一件事知识、才华和见识一个也不能少,只有在见识的引领下找准发力的方向,在知识积累下积蓄弩的力量,才能让这开弓的箭镞稳准狠的刺中靶心,漂亮的完成任务。
而作为大多数中平凡的一人,我们不是天才,没有锋利的箭镞,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让这把箭弩更加的厚重,在开弓之时拥有更为强劲的发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这颗蓄电池变得更为持久耐用,广博深邃。继而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梯。
学什么―― 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
我们要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完成本职工作的知识,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三个方向是我们应当牢记并践行的,只有从思想理论上树正了方向,不断夯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守好我们的传统精粹,才能让大国风范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中鲜活走来。
怎样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独自的学习只会让我们知识变得浅薄,见识短浅,成为井底之蛙。因此我们要多和正直、诚信、多闻的人交朋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世界的人集思广益,增长自己的见闻。
同时,我们还要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学的问学之道来学习,稳扎稳打,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让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来沉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学习效果。
《平语近人》第八集: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中央一套每晚播出,近日播出第八集的主题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三个层面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分别是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学习要讲究技巧,现在我们已经成长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的一员,在“怎么学”的问题上也有一些相应的思考。
向书本学习。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在加快,但越在这浮躁的氛围中,越不能忘掉本身的初心和使命。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可能都会觉得很忙,没有时间看书,但是读书学习的习惯一定要养成,通过书籍的阅读能让人沉下心来细致的思考,从中能学到科学的理论知识,能提升个人素质和业务技能。
向前辈学习。学习绝对不是独自琢磨、闭门造车,在工作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前辈请教,每个部门都有经验比我们丰富的干部,也许领导干部的一句提点,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办事效率大大提
高。要向前辈学习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他们由丰富的经验所积累成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丰富的宝藏。当然还要学习他们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应急能力,对于我们初入基层的年轻干部来说,前辈的很多做法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要多看,多问,多学,多思。
向群众学习。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到,习近平总书记刚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时,有些农活还不太适应,但习总书记虚心向群众请教,不怕吃苦不怕累,很快就成长为一个强壮的劳动力,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基层中工作,很多业务群众比我们要熟悉,比如村子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以及致富之路等等,我们要积极汲取群众的智慧,对于村子的建设问题、集体经济的发展问题,要多听听群众的想法,群众的很多想法来源于实践,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与群众沟通,像群众学习。
今天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也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期。作为最基层的党员干部,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向群众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我们的本领,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平语近人》第八集: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开播已有一段时间,昨晚播出了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典故切入,由“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
前两年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叫“主要看气质”。在这娱乐文化盛行的年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整容脸”“小鲜肉”,似是外表的光鲜,便是很多人追求的“气质”。殊不知,容颜经不起岁月的沉淀,那都是转瞬的芳华。最美的气质,应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坚持学习,历经积累和沉淀之后,由内而外散发的通达之气,是心胸的开阔,见识的广博,谈吐的风雅,灵魂的厚重。
处在当今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追求最美的气质,是我们每一名青年的责任。要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后笃行之,做到知行合一,付诸实践,发挥腹中诗书最大的价值,展现最美丽的气质。用好学上进,担当作为,书写绚丽的青春华章。
《平语近人》第八集: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这档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大家从节目中了解到一些历史文化背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但更多的是,透过这一节目,大家都被习总书记深厚的知识底蕴与文化内涵所震撼。从总书记在不同场合、 不同领域发言中引用古语、典故背后来看,都被这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所感染。在近期播出的第八集《平语近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中,也引发了当代人对读书、学习的思考。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大家又要如何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读书三大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就其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简言之,就如大家常言所说的:“书读多了,气质自然不一样”。当代青年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大都会说“主要看气质”,那何为气质?这种气质从何而来?习总书记就是最好的诠释,是“气质”的最佳写照,也给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从未放弃过读书和学习,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认真研读了马克思主义、中外历史、古代文学、军事理论、国际政治……涉猎极其广泛。在以前书籍匮乏的年代,习总书记甚至走几十里路,就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反观当代人的阅读,年平均读书量不足十本,过度沉迷于手机,对知识的掌握也浮于表面,碎片式的阅读方式占据了广大年轻人的生活,读书现状令人堪忧。
青年人肩上承担着巨大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读书是基石。梦想从学习开始,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青年处于人生积累的黄金阶段,需要有古代人“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与毅力。
节目中解读了古语:“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其含义简单来说,就是见识做引领,学识做底蕴,才气做锋芒。青年人必须有扎实的学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锋芒毕露。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树立“学习第一”的思想,戒骄戒躁,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习惯,真正“沉”到
书里面去,对书中内容进行研究和思考,时间长了,自然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平语近人》第八集: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 读书有三境界: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华横溢,高雅光彩。最近,《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的第八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新时代的年轻组工干部更应该把终身学习的目标融入自己的骨血,牢记自己的心中。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是学问的根基就好比是弓弩,才能就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2013 年 5 月 4 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时候讲的这段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组工干部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什么是学习?“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作为新时代合格的组工干部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做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人才。
一是以学促思。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和组工业务知识等作为学习重点,同时加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都稳步提升,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做好工作打牢坚实思想根基。
二是以学促用。通过自身学习调动了组工干部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了组工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和业务工作的理解性和重要性,激发了组工干部在基层党建、人才工作、干部选拔等工作的开展上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做好组工工作打牢坚实实践基础。
三是以学促建。自觉抬高标准,以高标准、高要求抓严抓紧抓实自身建设,努力锻造最讲政治的明白人、履职尽责的带头人、奋发有为的担当人、恪守公道的正派人、素质过硬的内行人、严以律己的规矩人,确保始终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平语近人》第八集: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不仅锻炼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才干,同时也充实了他丰厚的学识,这为他后来报考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凭借着勤奋学习、坚韧不拔的劲头,读书学习真正改变了习近平同志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经历不断地启发和鼓舞着我们在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最鲜活的例子在农村,最丰富的经验在基层,我们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学丰富的工作经验方法,更要勤奋学习书本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当好人民公仆。
《平语近人》第八集: 腹有诗书气 自华心得体会 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的平“语”近人之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期节目,让我感触颇深。总书记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好的代言人,而练就这般气质的钥匙便是学习,这期节目围绕为何而学,学什么,怎么学三方面给大家分享了总书记...
篇三:平语近人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
近人 心得体会 20 篇 篇一 因为工作需要,我的午饭常常在办公桌前解决。近段时间,我又多了一道“下饭菜”——《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食堂打饭回来后,我都会打开前一天晚上更新的节目,伴着饭,慢慢嚼、细细品。有时候饭吃完了,我也舍不得暂停离开,直到节目播完再去洗饭盒。脑海中不断回想着节目里的经典话语和故事,余味绕梁。这是继《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之后,又一档极具中国特色、颇有文化底蕴、广受群众好评的电视节目。《平语近人》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典和名句出发,结合文化阐释和经典释义,用 12 集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民、修身、读书、孝道、家风、立志等主题,在文化主题的讲解中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历史经典的魅力在新时代再现蓬勃生机,让优秀的文化平易近人。
让优秀文化平易近人,就是说好百姓语言让政策理论不再高深。节目一开篇就将“人民”作为主题词,“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思想解读人和经典释义人的带领下,节目通过郑板桥、焦裕禄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故事,将中国共产党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的为民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讲修身立德还是敬老孝亲,都会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作为最后落脚点,条分缕析地为观众讲解政策制定的原因、政策的含义和政策与人民的关系,让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为群众所熟悉、理解,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让优秀文化平易近人,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不再遥远。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华文化传统名篇搬上荧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名句读起来口颊留香。范滂母亲深明大义、李密《陈情表》书孝言、耿弇大将军立远志,古人的形象在这里变得丰满有趣,传统文化也不再是刻板的、脱离实际的故纸堆。正如节目中思想解读人艾四林教授所说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中华传统文化,否则我们就是无根。”《平语近人》深入领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用当代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给观众听,让观众在诵读体悟中汲取古人的智慧。
让优秀文化平易近人,就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宣传教育不再刻板。《平语近人》获得众多好评与追捧,微博用户“笔下风云尚饭”在微博中说,“自播出之日起,未敢错过一集”,还有很多人在网上分享着自己的观后感悟,或说要修身立德,或说要读书向善,或说要重视家风。节目中洋溢着的满满的正能量与书香气,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政策、学习了知识,更让优秀道德品质变得可感受、易学习。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观众思考,唤起人们崇德向善的本心,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载体。
昨天晚上和姐姐视频时,尚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外甥凑到镜头前,满脸骄傲地对我说:“姨,我的语文课文上电视了,我能跟着《平语近人》的诵读,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说完便开始背诵《爱莲说》。看着他认真又自豪的神情,我想,这就是优秀的文化节目和文化传播方式——用人民语言讲好为政之本、讲好修德之要、讲好传统文化,让文化精粹走进大众,将文化自信深植民心。
篇二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热播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实现了曲高和众,达到了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效果。究其成功原由,一方面在于其邀请了不少学术大咖、理论权威,让节目“有料”,使节目立意高远,提供了美味的精神大餐,另一方面在于其通过不枯燥、不呆板的表现形式,让节目“有趣”,实现了科学理论的大众化。简言之,《平“语”近人》中有情、棋、书、画。
《平“语”近人》里有情,情是爱民亲民教民惠民的深情大爱。
有情怀的节目才能打动人,干瘪的东西越是华丽越让人讨厌,《平“语”近人》就是一个有动人情怀的节目。道不远人,一方面,节目采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讲了许多事关百姓生活的贴心话、体己话,一下子拉近了国家领导人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展现了人民领袖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节目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一枝一叶总关情,枝叶虽小,却
关系到一棵树木的繁衍生息;群众的事情有的时候并不宏大,但也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干好小事,就能赢得支持,点滴支持就能汇聚成助推发展的磅礴力量。
《平“语”近人》里有棋,棋是修齐治平融会贯通的一盘大棋。
《平“语”近人》涉及面广,逻辑性强,娓娓道来,层层推进,讲清了修齐治平这盘棋该如何落子、如何谋篇、如何制胜。关于修身,节目解释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齐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关于治国:“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关于平天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见,节目虽短,但内涵丰富,见地独到,让人回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之感。既给普通人以启迪,教人向善,学会经营人生,守好家庭,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也给党员干部以镜鉴,要厚植爱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可谓用心良苦。
《平“语”近人》里有书,书是坐而论道躬身行之的书生意气。
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是《平“语”近人》关注的一个重点,看了让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生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情愫。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 》,围绕“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解释了理想信念在青年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也有理想和抱负,那就是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站好基层岗,种好责任田,多到村和社区走走,多到群众家里看看,把上级要求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发展和基层实践结合起来,用情用心干好工作,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用点滴努力,赢得群众支持。
《平“语”近人》里有画,画是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美丽画面。
《平“语”近人》在十九大召开一周年播出,是一种温故知新。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 “现场访谈”等环节,回顾过去走过的路、取得的成绩,凝聚了人心、温暖了人心、振奋了人心,又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解读,为不忘初心,继续奋斗,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比如,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揭示了“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是赢取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一道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干”字当头,拼搏实干、创新巧干、埋头苦干,把誓言兑现在天地间,把事业干到群众心坎上,让新时代焕发新气象。
篇三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一集以“信念”为主题,通过围绕习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报告中运用的古代典籍,阐释习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内涵。文中引用了苏东坡的一首题画诗,借咏竹子的顽强生命力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通过文章生动
的解析,使笔者意识到“竹石”的崇高精神品质,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信念之力,不忘初心,坚定执着,顽强拼搏,扎根奉献,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砥砺前行。
咬定青山不放松,汲取顽强拼搏之力。一个“咬”字,让人们惊叹竹子是何等的顽强和坚韧。它的根基不是在肥沃的泥土上,而是扎根在裸露破碎的山石之上。耿弇正是因为有着那种拼命三郎的勇气,腿上中箭也不后退,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帮刘秀安定天下,成为了常胜将军。勾践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发愤著书,祖逖击楫中流,无一不是有着顽强拼搏精神的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咬”的精神,坚定信念不动摇,较真下真劲,啃硬骨头,攻坚克难,向着急难险重的任务宣战,真正解决群众的疾苦,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立根原在破岩中,汲取扎根奉献之力。竹子之所以长得高是因为它根扎得深,只有扎根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才能不被风雨打倒,才能成长成才。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同老百姓一起打土坝、修梯田、植树造林,还修建了第一口沼气池,扎根基层,不断的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村民评价他为“好后生”。他自始至终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份子,扎根奉献,心里想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是在帮老百姓做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将自己的根深深地厚植于人民群众这片广阔的沃土之中,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千磨万击还坚劲,汲取不忘初心之力。竹子经受了千锤百炼,千万次的磨砺,依然挺拔高耸,因为它不忘初心,始终记得自己的梦
想。八十多年前,长征路上,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红军战士背着沉重的装备,一步步丈量那些人迹罕至的雪山,为什么他们能够承受得了缺氧、严寒、饥饿和追击的炮火,正是因为他们不忘初心,坚信胜利就在前方。正是有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踏过了雪山草地,抗联杀出了白山黑水,茫茫戈壁上建起了航天城,人间天路修到了青藏高原。我们现在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站在历史和人民的高度,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不懈奋斗。
任尔东西南北风,汲取坚定执着之力。竹子经历了风吹雨打,经历了狂风暴雨,毅然坚定执着地生长,永不懈怠。94 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做着核潜艇研究,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核潜艇研究的第一线。做这项工作需要一辈子隐姓埋名,就算是犯了错误,也只能留在单位打扫卫生。面对这样的要求,黄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此隐姓埋名三十载。正是这份坚定执着,造就了我们的大国重器。钟扬在高寒的环境中跋涉 16 载,坚信“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郑德荣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将党史研究这份事业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唯有坚定,方能成就大国重器,方能造福人民,振兴国家。
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新时代的“竹石”,脚踏实地,志存高远,集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实现新时代的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
篇四
近期,《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引发全社会点赞。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的播出,为系列节目圆满地划上了句号。节目本身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激荡在每个党员干部耳边,经久未消。节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引用的“典故”也让我们在领略古典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感受到大国领袖深切的为民情怀。
节目从“一枝一叶总关情”开始,以“天下为公行大道”结束,依次讲解了“为民”“仁政”“立德”“家庭”“孝道”“修身”“笃行”“劝学”“廉洁”“人才”“信念”等,最后落在“天下”这一主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这样的“家国天下”情怀带领着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地阔步前行。
“枝叶”到“天下”,是共产党人修身境界的升华。“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修身立德,无论对普通人还是党员干部来讲,修身立德都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国历史上的贤者都将修身立德作为一生的修行,在“三省吾身”中达到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对于共产党人,修身立德更是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党性修养,提升道德水平,才能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共产党人一言一行都代表党和国家,修身必须“为民”,严于修身,才能做人有正气、干事有
底气、为政有清气。中国共产党也是依靠“向群众学习”的修养在群众中立下好口碑,最终紧紧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走到今天。作为共产党员,只有修好身、立好德,才能正己心、秉公心,才能在“无声之处”守好正身,在“惊雷之处”彰显大义。
“枝叶”到“天下”,是党员干部干事格局的提升。“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即群众的小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天下为公即人类命运的大事。从古至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广交朋友”的愿望,中国梦和世界梦也是息息相通的。“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治国安邦,百姓安居乐业,意愿需求都能实现,自然能放眼四海,广交良友。因此,“一枝一叶”和“天下为公”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所有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大格局”,既要着眼于身边的“民声”,也要听到世界的“呼声”;既要从“一枝一叶”的小事着眼,把群众的事情记心间,也要为“天下为公”的长远着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分力量。最终以“人民幸福”推动“民族复兴”,以“民族复兴”推动“世界大同”。
“枝叶”到“天下”,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我们现在正在推动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要让我们的益友、诤友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一体化格局日趋明显,全人类的命运都被紧紧的联系起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
表主旨讲话强调,中非合作要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不仅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
【平语近人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