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四十年心得5篇建证四十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040周年伟大实践心得体会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证四十年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建证四十年心得
经济特区建立 0 40 周年 伟大实践心得体会1980 年 8 月 26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15 次会议决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布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四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
40 年弹指一瞬,特区的建设者们筚路蓝缕、薪火相承,帮助经济特区在“不惑之年”交出了一份非凡的答卷。特区敢闯敢干,帮助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领域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特区不仅发展了自身的经济水平,还将影响力辐射至周边,带动了东部沿海一大片区域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以点提线”的灵活发展方式。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特区并非中国独有,许多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尝试建设经济特区,如朝鲜设立了罗先经济特区,越南设立了云屯、北云峰、富国岛三大经济特区,古巴设立了马列尔经济特区等。邻国俄罗斯更是累计设立了 17 个经济特区。但上述这些特区的成效并不明显,更无法达到中国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特区的标杆高度。造成这一反差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国的制度优势无疑是中国经济特区赖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根本原因。
经济特区的设立凸显了中国制度“敢为人先”的行动能力。经济特区制度肇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水平低下。设立特区的想法在制度层面无迹可寻,在理论层面争议颇大。但是,当时的中央和地方领导同志,为了摸索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敢于打破既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抱着“向死而生”的态度,毅然设立了经济特区,为中国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经济特区的成长映射出中国制度“灵活务实”的进化能力。特区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建设经济特区的过程中,曾经诞生过许多理论或实践层面的难题,如“特区是不是租界”“如何看待外资”“住房能否商品化”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时刻,中国制度发挥出了“灵活”的一面,搁置争论,先全力发展,用成果来证成或证伪上述争议问题。许多因特区发展而产生的争议,最终也被特区的发展带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中国制度的“灵活”源于其“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一切都根据经济特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推动特区制度、文化乃至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
经济特区的产业转型展现出中国制度“居安思危”的自省能力。经济特区自设立后,一直在驱动经济发展层面展现着强大的动能。然而,2002 年,一篇网文引发的“深圳抛弃论”横空出世,从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国企改革、政府效率、治安、城市环境等多方面直指深圳特区发展的积弊,引起舆论关注。笔者以为,不能简单地用“对”或者“不对”来评价上述言论。从更高的站位来看,“抛弃论”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制度赋予了普通公民朴素的“居安思危”的自省能力。彼时言论中提到的许多危机或许后来并未出现,但这未尝不是因深圳
受到触动而提前将问题克服于无形。正是中国制度“居安思危”的自省能力,才能确保经济特区建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始终不被“石头”绊倒。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今年“四十岁”的经济特区更是心思澄净、丝毫不惑,始终铭记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开放、探索治理新路径”的初心与使命。夯实并发挥好中国的制度优势,必能帮助中国的经济特区再攀高峰。
篇二:建证四十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心得感想【5 5 篇】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1 1 】
深圳特区 40 周年,坐上南下的火车,你在深圳过得还好吗? 2020 年 8 月 26 日,一个周三的普通工作日,你依旧在深圳挤地铁,赶在 9 点之前去公司,生活中有很多烦心事,也许是房东要涨房租了,也许是老板给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或者是家里来的催婚电话,但无论如何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了。
深圳地标,平安金融大厦 40 年而已,1980-2020,比很多人年纪小,但比在深圳的大部分年纪都大,因为深圳是一座属于年轻人的城市。
那些 40 年前去深圳的年轻人去哪里了?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已经回归田园,重新躬耕于田园,帮孩子们带孙子,离开深圳,但是关于深圳的记忆历久弥新。
在村头的小卖铺门口,常有一些老人聊天,多是回顾过去,其中一定有多年前去过深圳的人。他们不是在工厂工作就是在建筑工地工作,他们说“那时的南山都是工厂,罗湖才是最繁华的地方”,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南山成了深圳核心区,房价 20 万/平,互联网上深圳湾一号豪
宅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揽山阅海,无敌海景,诗歌是诗歌,生活是生活,而罗湖被老旧房屋占据,房价倒成了价格洼地,在关外的龙华变得阔了起来,深圳北站附近的房价都要 10 万/平了。
深圳的这些已经与这些人无关了,他们当年从四面八方去往深圳,坐上南下的火车,不安迷惘又充满斗志。第一个难题就是暂住证,当年深圳查暂住证查得很厉害,没有的话就会被遣送回原籍,而办这个证对很多人来说不容易,需要有正式工作;第二个难题就是社会治安比现在差很多,黑社会勒索时有发生,所以 80、90 年代严打,穷就会出问题,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穷的话命就不值钱了;第三就是交通和通讯不方便,几个月收不到家里来的信息,特别思乡、思念亲人,发电报有字数限制且价格不便宜,有人舍不得,所以当年大江南北的思乡歌很流行,费翔的《故乡的云》歌词中的“我曾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是很多人的写照。
绿皮火车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多是农民工,他们一年到头十分辛苦,过年回家还要交农业税,当年农业税很重,现在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个事了,中国农民苦啊,农业税直到 2006 才全面取消。
深圳已经 40 年,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已经垂垂老矣,没有人后悔去深圳,因为去了还有成功的可能,在大山里、在乡间地头如何实现人生的抱负,更实际的是要养活家人,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深圳早已天翻地覆,从东南一隅的小渔村,成为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新一代年轻人过得比过去好,但依然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房价高物价高生活压力大,但是深圳给了一个大家实现梦想的机会,深圳有一个地铁站名字叫“翻身站”,还有创业一路创业二路。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2 2 】
我的深圳,40 周年生日快乐! 有人说深圳是鹏程万里而掠不过的海,深圳人是扬帆逐梦而永不放弃的海盗。
而局长喜欢把深圳叫做绽灵之境,为什么?因为:萦萦之际,百花绽灵。通灵之花,亦如梦想之花,飘荡且悠扬,孤独且断肠。
40 年孕育出的深圳,它显得很年轻又很单薄。年轻到整座城市宛如一所大学,单薄到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熙攘之间,似梦似幻,它承载着太多年轻人的梦。
深圳就像是文化的沙漠,它甚至没有放过任何与外地文人交流的间隙,很多人一再追问,文化沙漠里能否绽放出绚烂的花? 除了楼花和韭菜花。水花、浪花!还有梦想之花!40 年的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培养基里,像一个实验室里惊奇结果,像一个历经沧桑的人。
南下,对于上一代的中国人,犹如一场张扬反叛精神的梦。伴随摇滚乐手旋律与低吼,“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所有放弃一切安定的日子去南方的勇气,都是为了实现追求激荡人生的那种感觉。
命运像一只手,牵引着逐梦者朦朦胧胧地走。老家伙总会告诉新来的你:来了都是深圳人。哲学家道森有句名言,“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框定它的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 显然,深圳的文明还在施工中。但我们又很幸运,在慌张的工地里捡到了“镀金的瓦片和砖头”。还在为深圳添砖加瓦。
其实深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里那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了。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深圳已经有 40 年的时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早就已经为这座城市打磨出了属于它自己的文化。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奋斗,没有家人照顾,没有宗族牵绊,人们必须发展出新的社会结构来实现过去由血缘构成的生活保障。
40 年的成绩从渔村到国际都市 都说评定一个城市,上至文化底蕴,下至平民。GDP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数字的根据,帝都、魔都、羊城的历史悠久而又长远,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湾孕育的新生儿,而这座年轻到你无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欢别人称深圳为鹏城,因为古人云:鹏程万里!深圳是一座速度之城。
说到深圳的企业,人们总会提起: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创维、这些王牌企业!仅仅在粤海街道办就拥有上市企业 83 家企业园区 169 个,产业楼宇 318 栋众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在这里诞生! 最能直观表达一座城市经济的是这座城市的 GDP,从1979 年的 1.96 亿到 2019 年的 2.69 万亿,GDP 足足翻了12000 倍!就在去年,超过了新加坡,位列全球 21 名。
以下是 2019 全国 GDP 总量排名。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位于全国第三!深圳人均 GDP 由 1979 年的 606 元提升到 2019 年的 203489 元,即使放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中深圳的人均 GDP 也排在第一 深圳电子
很北、很华、很强 华强北步行街南端往左右两边看,会看到华强电子世界和赛格电子市场两座深圳电子业的标志性建筑。随便走入一家,你就会震撼于中国电子产业的物质之丰富,从USB 接口到成品电子烟,甚至比特币矿机,无所不包。
当年,靠做 DVD 起家的台资电子企业联发科发布了一种 MTK 芯片,把 MP3、手机芯片、照相机、收音机、触摸屏全部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同一快芯片上,让造手机变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初创厂商只需要加上电池和外壳,就可以拼出一部手机。手机初创厂商的投资额从几个亿一下降到了数百万。深圳迅速抓住手机市场,一路绝乘,发展至今! 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竞争,已经几乎是深圳手机品牌之间的“内战”了。
这一点,宝安机场里满墙的手机广告就是一个证明。
更了不起的是,深圳的手机产业真正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撬动了另一些领域,带动了整个深圳的产业生态,一起走到了全国前列。
自然地,深圳因此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焦点。
自 1999 年起,由国家十大部委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高交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 20 届。
在这个号称“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展会上,每年都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逾万个全世界最高尖的新科技,令人叹为观止。
世界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将在这里完成交易、落地,推动深圳新一轮的大发展。
每年,数万个“高精尖”项目都会亮相深圳高交会。2015 年“中国无人机大会”落地深圳高交会,希望借此可以将深圳打造成世界无人机之都,现在,深圳已经做到了。
2014 年,深圳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了 3 万家,其中大部分和电子产业相关,而且多少有自己的绝技,它们构成了深圳手机零件供应的基座。但终端的整机企业却并没有能力了解每一家小供应商,供应链企业就在这当中穿针引线,为整机企业找到最合适的小供应商。
在高科技制造业长期的打磨下,深圳供应链企业的经验和水平,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深圳人的爱情 1300 万深圳人心中有 1300 万个深圳 在深圳,你可以对年轻人说单身...,但绝不能对 TA说发不了财!深圳人不谈恋爱,一心只想发财,白天写字楼,晚上街边愁。诗和远方,酒与边疆。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有出路,路在何方?写字楼那方!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 除了发财,深圳人还想做的事:买房,毕竟在深圳买了房的人,都发了财!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只要我一直单身的够快,深圳的房价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加班的够晚,黑眼圈黑的够重,妹子就看不上我。时间管理大师在线理财。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例如每个城市都有歧视指南,但在深圳没有歧视,只有“鄙视链" 最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马上就要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每一个十年都是发展的光年,也是深圳逐梦者的青春。提前祝愿深圳四十周年快乐,愿不忘初心,励励前行! 四十周年快乐!我的深圳!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3 3 】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80 年代,深圳曾赢得过“深圳速度”的美誉。在即将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这里又以另一种“深圳速度”引起世 人的瞩目,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群在深圳的迅速崛起。
90 年代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平均 61.46%的速度递增。1998 年,深圳工业总产值居全国 大中城市第 5 位,达 1848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655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35.4%。而在 1991 年,深圳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才只有 22.9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8.1%。
1992 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当人们在为深圳将失去政 策优势而担心的时候,深圳人却以增创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的辉煌业绩,再次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前列。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圳人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知识的信息量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国家和个人的财富 也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际经济专业化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生命力的产业。1992 年后,一股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巨浪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浦东崛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咄咄逼人,环渤海、中
西部加快了 奋起直追的步伐,许多地方吸引外资的政策比深圳还要优惠,一些“三来一补”的外资企业开始离开深圳北上。深圳感到了一 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5 年,一向关心深圳特区事业的江泽民总书记给深圳人提出了一个大课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
时隔不久,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深圳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明确要求深圳要探索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历史任务。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思考:“增创新优势”的突破点该选在哪里? 90 年代初期的深圳,不仅面临着众多强手在人才、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激烈竞争,而且自身内部出现的一些因素 ,也在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圳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站稳“排头兵”的位置,就必须扬长避短,搞别人不能 搞、不合适搞或没想到要搞的产业。
产业优势是一切优势中的最大优势。这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共识。
在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深圳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层认为,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是深圳增创新优势的一个最佳切入口和突破
口,是深圳在跨入新世纪门槛时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最恰当的抉择。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1990 年,深圳市党代会作出了“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决定。
之后,相继于 1991 年 8 月,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1993 年 6 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 民办科技企业管理规定》。到去年 2 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即22 条),推出了一 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以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1998 年 6 月,在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将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对深圳的意义作了精辟、高度的概括。他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深圳要在产业升级上走 在全国的前面,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 后来发展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深圳作出的这一抉择是及时和正确的。
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三个要素:智力资源,金融资源,生活发展环境, 深圳全都有。
1997 年 11 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吉本斯率领美国政府科技代表团来到深 圳
进行实地考察。离开时,他说:“发展高科技要有三个要素:要有好的想法,即智力资源;要有相应的财力和金融资源;还 要有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而这三个方面我在深圳都看到了。”吉本斯对深圳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经过近 20 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目前已跻身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唯一的海陆空口岸俱 全的城市,并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天蓝,水清,草绿,花红,城美,使初来深圳的游客都会产生一种惊喜,深圳成了海内外人才最喜欢居住和工作 的城市之一。开发科技公司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满意地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一点不比我们国家差。”科兴公 司几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太太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看不出与美国有什么两样。” 美国纽约赛博投资基金在深圳筹建了一座中国内地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因为深圳有市场,有资金,有人才,在 政府政策和领导战略观念方面,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园区总经理陈衡六这样解释他的选择。
深 圳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高级经理人才市场、...
篇三:建证四十年心得
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 5 篇关于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 1
蛇口精神赋能深圳发展力量
林小静说,蛇口的建设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79 年 7 月 8 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炮声响起时,地动山摇,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每天都响起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几天就开出一条新路。”她兴奋地说着,满是自豪,“我听过‘开山炮’的轰鸣,见证了深圳的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蛇口当年的口号至今都是林小静工作生活的座右铭。她说,这也是他们那一代蛇口人共同的气质。
谈起深圳的巨变,林小静的思绪延绵不断。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从蛇口到罗湖,还没有一条完整的柏油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相当于出差。所以蛇口工业区在深圳工人文化宫附近设有深圳联络处,专门负责外籍人员签证、招调工等工作。”
在她的记忆中,当时的蛇口正在热火朝天地发展,罗湖区也在大规模开发建设,深圳的商业中心集中在东门附近,仅有一条商业街,两边多是两层的骑楼,商业街很短,走不多远就逛完了。
“对于罗湖的印象,就是大工地,比蛇口的规模还要大,到处在建设,扬起灰尘,泥头车来回穿梭,小轿车很难一见。”林小静的印象中,上世纪 80 年代还没有福田区这个称呼,只有上步工业区,和蛇口工业区差不多,都是招商引资,吸引企业。
深圳的城市发展,吸收了蛇口“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各个领域都在摸索着前行。作为蛇口工业区的工作人员,需要协调深圳市各个政府部门,在蛇口罗湖两地穿梭,让她目睹了深圳一天天的变化。
上世纪 80 年代,深圳的城市地标还有上海宾馆,其东边是市区,西边为郊区。上海宾馆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旧上海的繁华风貌,很受市民追捧。在林小静的印象中,外宾接待,在蛇口就住南海酒店,在市区,就会安排在上海宾馆。这一风格特殊的建筑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深圳已是现代化大都市
经过 10 年的初期发展,深圳迎来高速发展时期。蛇口工业区昔日的荣光也逐渐淹没在深圳窗口城市快速发展的光环中。
蛇口工业区培育的众多企业,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中兴、华为、金蝶、迈瑞、南玻等,经过初期的孵化成长,已经发展壮大,蛇口已经难以承载企业发展的雄心。这段时期,一些蛇口企业到深圳市区扎根,茁壮成长。
“企业携带着蛇口精神离开,让蛇口敢闯敢干的精神辐射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蛇口孕育出的能量。”林小静说。
1992 后,是深圳城市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城市中心也逐渐从罗湖转向福田。
位于福田的深圳会展中心的建设,成为新时代的城市地标,福田中心区的规划,尤其是深圳市政府大楼的投入使用,整个深圳的 CBD 日渐清晰,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容貌。
“从城市的主干道,就能感受城市的巨变。”林小静说,开放初期的蛇口,当时私家车还不盛行,道路规划仅有双车道甚至单车道,到了罗湖,道路就明显宽阔很多,两边也有了绿化点缀。现在看看深南大道,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亮丽风景线,是城市最美的脸面。
“站在莲花山,俯瞰整个城市,看到的是高层建筑林立,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回想上世纪 80 年代,国贸大厦上俯瞰这片区域,还是一片农田。深圳城市的发展超出人们的想象,城市变化速度之快,让人跟不上步伐。
“我一直住在蛇口,工作在蛇口,见证了蛇口的变迁,已经让人震惊,再回看深圳,变化更大。”林小静说。
期盼蛇口续写改革荣光
如今,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年的节点,深圳城市的中心还将不断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下,前海蛇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深圳未来的中心城区。
作为生活工作一辈子的地方,蛇口再次迎来腾飞时间,林小静心里甚是欣慰:“家乡越变越美,城市越建越好,深圳还要打造国际海洋中心城市,蛇口临海临港,新的发展蓝图正在展开。”
从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如今已经退休在家,林小静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奉献了 40 余年。人老心不老,她活跃在社区老年人团队中,成为社区离退休第一党支部书记,并成为一名志愿者,为社区,为这座城市默默奉献力量。
她说,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地方,作为老蛇口人,希望这里继续写好改革故事,继续享有这份荣光。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 2
2020 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由深圳市档案馆承办的《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档案文献展》将以解码珍贵档案文献的独特方式,全面解析“深圳奇迹”的前世今生。
为进一步丰富展品类型和呈现维度,深圳市档案馆面向全城发布征集令,展现 40 年来深圳发展里程碑的重要档案、文献、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属于征集范围。目前,展品征集仍在继续,社会各界持续积极响应,许多单位、组织、企业和个人将收藏多年的珍贵“文物”档案慷慨应征,为全面呈现深圳经济特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不遗余力。
王佑贵为记者讲述《春天的故事》的创作历程
“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提起这首上世纪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老歌,几乎没有人不熟悉它的曲调。没有哪一首歌像《春天的故事》那样,用如沐春风般的悠扬音乐,描绘出一幅因改革开放而天翻地覆的恢弘画卷。
近日,为参与《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档案文献展》,作曲家王佑贵拿出了《春天的故事》词曲手稿的复印件,并向深晚记者讲述当年的创作故事。多年来,这位老艺术家一直致力于乐曲创作,以音符谱写对心中伟大时代的感恩与敬意。
王佑贵与深圳的故事始于 31 年前。1989 年 11 月,已届不惑之年的他毅然决定独自来深闯荡,步入改革开放的前沿。“那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足十年,许多地方仍在修建完善,但我一眼望去,目光穿过深圳湾,脑海中隐约显现几十年后的深圳繁荣的盛景。”谈到与深圳一起成长的岁月,艺术家感慨万千。
将歌曲命名为《春天的故事》,是因为邓小平的南方视察都在春季。“我们要讲一个春天的故事,同时颂扬人民大众的辛勤肯干、表达对时代的感激,最终决定写出一首平和、亲切、感人的作品。”王佑贵说。
由于《春天的故事》原稿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一次,王佑贵拿出复印件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我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帮助新一代的深圳青年传承老一辈‘建圳者’的奋斗精神,鼓励他们把永远爱国、好好努力、吃苦耐劳铭记在心。”
市气象局将拿出深圳最早的三台电脑之一参展
除了个人,还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征集。为了响应深圳市档案馆号召,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诚意献礼,深圳市气象局此次准备拿出一批珍贵的“老古董”,包括深圳最早引进的三台计算机之一,深圳气象局最早使用的风速仪、风向仪、发报机等设备。
“这些仪器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局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深圳市气象工作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深圳市气象局科普宣传负责人唐历告诉深晚记者,这些“老古董”一直被局里悉心珍藏,上一次拿出来让市民参观还是 10 年前。
特别是上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期使用的那台电脑,是深圳市最早从海关引进的 3 台电脑之一。“当时电脑价格很高,也不是寻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所以一直是局里的‘宝贝’,现在还被珍藏在档案室里。”唐历笑着说。
深晚记者了解到,深圳市气象局(台)最先名为珠江军分区宝安县气象站,于 1952 年 7 月 1
日正式成立,并同步开展气象观测业务。“半个多世纪来,我们从一个地方台站成长为一个正局级的事业单位,从当初的数个工作人员发展到 200 多人的专业队伍,可以说深圳市气象局伴随和见证着这座城市不断成长。”唐历说。
关于深圳特区成立 40 周年庆的心得感悟范文 3
深圳经济稍有一点风吹草动,总会牵动很多人的敏感神经。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下,深圳工业的增速有所放缓,一度引起不少网民担忧:是不是出现“产业空心化”?深圳是不是放弃制造业了?
当前,深圳制造业发展究竟如何,空谈道理恐怕无法令人信服,唯数据不会说谎。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一切疑惑自然揭开:深圳长期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魄力不变,深圳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气不变!
体量:深圳是全国制造业规模最大城市之一
2018 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规模就成为当时全国首个突破 9000 亿的城市。不到 40 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工业首屈一指的大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占全国 1/6,创造了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9 年,深圳工业增加值增速虽然放缓至 4.7%,但考虑到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深圳冲击最大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增速,实属来之不易。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增速依然高于北京的 3.1%和上海的 0.5%,仅稍低于广州的 5.1%,而广州的工业增加值规模仅为深圳的一半。
从二产占比来看,深圳近些年二产比重基本保持在 40%左右,居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之首,制造业依然是深圳城市经济的基石。2019 年,深圳二产比重为 39%,远高于北京的 16.2%、上海的 26.9%、广州的 27.3%。
质量:深圳是全国制造业结构最优城市之一
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
2019 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 71.9%和 66.6%,在国内大中城市中这两项数据均为最高。
深圳汇集了超过 1.7 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逾 1000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 4 家工业集团产值破千亿,40 家工业企业产值破百亿。
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华星光电等已发展成为全球相关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大疆、优必选、云天励飞等众多创新型企业也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形成深圳制造企业“雁阵型”梯队良性发展模型。深圳制造业正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效益:深圳是工业利润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 2019 年,尽管遭受中美贸易摩擦巨大冲击,且工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然实现营业收入358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润总额2420.67亿元,逆势增长 17.6%,增速分别高出全国(-3.3%)、全省(5.6%)20.9 个和 12 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国内主要城市,如上海为-13.7%、北京为 6.7%。
此外,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 58.48%,同比下降 0.4 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 7.19%,同比提高 0.9 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32.15 万元/人,同比增长 14.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92.58%,同比提高 26.6 个百分点……一串串数据充分证明深圳的制造业不但规模大、质量高,而且效益好。
竞争力:深圳制造深圳出品享誉全球
深圳制造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极强,占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从深圳走出的通信基站、交换机、彩电、机顶盒、手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工业产品,在质量、产量与销量三项指标上均居全球前列。
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的 70%,出口的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占全国总量的 90%;中高端眼镜约占全球产量的 70%,85%的产品出口到 120 多个国家;世界集装箱产量有一半来自深圳的中集,突破 200 万标准箱;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的 40%;中高端女装在中国重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60%,成为全国最大的中高端女装集聚地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深圳制造已畅销全球、蜚声中外,成为中国制造的杰出代表。
创新力:深圳制造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引领标准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制造业早已跨越上世纪八到九十年代山寨横行的年代,进入到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过去的代工、贴牌生产发展,到如今的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制定标准,深圳制造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与引领力。
从专利数据看——
深圳有效发明专利维持 5 年以上的比例达 85.22%,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106.3 件,为全国平均水平(13.3 件)的 8 倍。
2019 年,深圳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达 17459 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 30.6%,占广东全省总量的 70.6%,连续 16 年排在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其中华为公司以 4637 件居全球企业第一。
从技术创新上看——
深圳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如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无人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超材料、基因测序等。
从研制标准上看——
深圳研制国内外标准累计总数从 2015 年的 4212 项,增长到 2018 年末的 6105 项,12 家企业成为首批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45 项标准研制项目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辐射力:深圳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核心引擎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深圳产业外溢现象日益明显。一些制造业企业受土地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开始有计划地迁移至珠三角周边地区,逐步形成了深圳与周边“总部+生产”的产业布局。
东莞、惠州、河源、江门等地已承接深圳制造业项目 3000 多个。例如:华为的终端项目在东莞布局,中兴通讯的生产基地在河源落户,比亚迪电子原器件生产工厂选择在惠州等等。然而,这些“迁移”基本都落在深圳的辐射半径范围内,并没影响产业链的完整性,反而增强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带动整个大湾区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不仅如此,从制造业大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近几年深圳制造业大企业队伍非但没有因部分企业外迁减少,反而呈较快增加。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从 2016 年的 6000多家增长到 2019 年的 10000 多家,仅 2019 年工业企业“小升规”就超过 800 家。
产业链:深圳及其所在的...
篇四:建证四十年心得
经济特区设立 0 40 周年心得 体会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钱钟书先生作有《窗》一文,将窗户比成房屋的“眼睛”,在欣赏外界美景的同时也在展示屋内人的内心。当代人的朋友圈亦犹如一扇“窗”,看见外界的同时也展现着自我。那么在深圳经济特区 40 周岁生日到来之际,微信朋友圈里随手一滑,映入眼帘的是什么呢?
是为民守护的担当。“白衣执甲、逆风而飞。白衣天使们辛苦了,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是朋友路过核酸检测点有感而发的动态,照片中人们神情淡定,有序排队等待采样检测。最近深圳发生了新冠肺炎确诊个例,但与疫情初期相比,相同的是白衣天使们一丝不苟、忙碌挥汗的身影,不同的是大家脸上已没有疫情初期的恐惧不安,而是神色从容。这是无数人的日夜守护、无私付出,才给广大市民带来的“定心丸”。回首庚子初春,在来势汹涌的疫情面前,深圳全体医护人员与党政军警谨遵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第一时间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联防联控体系,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将病毒阻挡在身前,把人民呵护在身后,用爱书写动人防疫画卷。
是为民谋福的干劲。“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我们有自己的舞蹈基地了。”过往大爷大妈挤在狭窄的人行道上锻炼,既扰民又堵塞交通,如今公园已成他们锻炼的不二去处。深圳已于去年提前一年实现了“千园之城”的建设目标,公园数量达 1090 个。同时深圳还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绿地打造社区共建花园,让居民参与花园规划、建设、维护的全过程,绘成一幅囊括所有人梦想的城市蓝图。此外,在今年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深圳在北京、上海等同批 14 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深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花园城市。绿色发展带来的绿色福利,惠及全市人民。
是为民解忧的情怀。近日,不少深圳人的朋友圈被一条动态刷爆了,仿佛过大年似的。不是某家美食店,也不是某处游玩点,而是深圳地铁 6 号线和 10 号线开通了。自此光明区、平湖街道等地区告别了“不通地铁”的历史,大踏步跨入了“地铁时代”。开通首日,不少沿线居民纷纷打卡留影,亲自体验地铁通到家门口的感觉。近年来,深圳正视市民交通出行的短板,制定了《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 年)》,融入 5G 技术大力打造的智慧交通已初具雏形,现已成为深圳的一张“新名片”。两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行,既是献给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和深圳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的贺礼,更是为广大市民派发的莫大福祉。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今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我们将迎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相信未来一年深圳人的朋友圈将更加五彩缤纷。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朋友圈,犹如一颗颗闪闪银星,汇聚成璀璨耀眼的银河,点缀广东“两个重要窗口”。四十不惑,深圳再起航。
篇五:建证四十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汇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深圳经济特区在四十年的发展征程中,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如今的深圳,既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成就生态“高颜值”。在高效发展的四十年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深圳的一大品牌,生态环境改善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深圳坚持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态保护特色,成就了深圳如今的生态“高颜值”。目前,深圳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已连续多年在全国 GDP 排名前 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可谓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四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顾关系,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当践行“两山”理念的领跑者。作为全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之一,深圳率先跨过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进入到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阶段。目前,
“两山”转化的“深圳路径”日渐明晰,深圳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入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含“绿”量。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近年来,深圳在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含金量”的同时,也在稳步提升“含绿量”。摈弃“散乱污”,转型“高精尖”,对接绿色产业项目,开展绿色科技创新,这是不少深圳企业转型发展的精确路径。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发展肌理,一条高度重视经济含“绿”量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正在形成。
深入推进治理环境污染,打造“深圳蓝”、“深圳绿”城市名片。“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截至 2019 年年底,深圳全市 159 个黑臭水体和 1467 个小微黑臭水体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如今,“深圳蓝”、“深圳绿”已经成为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当年让人“掩鼻而过”的河道,如今已成为了市民休闲的乐园:大沙河风景宜人,茅洲河鱼翔浅底,深圳河水清岸绿……所有的变化,都是深圳“生态与经济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生动缩影。
为了永葆生态“高颜值”,深圳划定了“生态红线”,致力于打造“绿色之城”。未来的深圳,必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释放更多的“绿色福利”。深圳正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
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
深圳在全球经济中的意义
深圳在全球经济中的意义是什么?四十年前,没有谁会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在今天,刚满四十岁的深圳已经是一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与其他世界性城市相比较,深圳很年轻。深圳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为具有全球经济意义的城市,她是世界四大港口之一,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制造业中心,是加速发展的金融服务和资本交易中心,是人类经济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大都市......因为深圳的成功,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她代表着与中国经济有关的一切。
四十而不惑!用社会发展的眼光衡量四十岁的深圳,就能发现她是一座蕴藏着巨大经济动能和创新冲动的全球化城市。具有全球领先意义的华为总部、比亚迪总部、腾讯总部、大疆总部......一系列中国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巨头,都是在深圳的土壤上成长壮大起来的,这些企业甚至比深圳还要年轻更多。改革开放以来让世界晕眩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从深圳出发、在深圳加速的,当年的深圳速度被全中国所仿效。因为深圳的成功,在世界的眼中,深圳就是微缩的中国经济力量的象征。深圳的发展奇迹,成为当代全球经济发展史的
重要案例。10 年前,当全球经济受到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冲击在低迷中徘徊的时候,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资深编辑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在全世界选择了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十座城市,想通过这些城市的成就和新的蓝图,来增强人们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信心。伊斯特布鲁克选择的第一个城市是深圳,他说:“像深圳这样的情况以前还从未发生过——从未有哪一个大都市的建设速度如此之快,从未有哪一地区发达的经济几乎是从零开始,也从未有哪一个社会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从封闭孤立迅速转型成为一个以外向型出口的社会。”四十岁的深圳已经忝列于全球伟大城市的行列,许多世界城市发展到同样规模并建立起这样的全球影响力,都用了 100 年以至几百年以上的时间。全球化的浪潮奔涌到二十一世纪,有许多伟大的城市在自豪讲述他们与全球经济发生的动人故事,也有许多伟大的城市,因为停滞落伍而在锈迹斑斑中沉默。今天,在全球经济的汪洋大海里,深圳代表着最前沿的冲浪者,深圳经济社会依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求新、变革、转型、发展。深圳经济的支柱和城市发展动力,已经从特区建立初期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加速转型到以高技术制造、知识密集和金融资本服务为主要动能的现代创新型经济。四十岁,很年轻就很成功!深圳的发展潜力和她强大的创新能力,会继续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惊奇。
庆祝深 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
用“精耕细作”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据媒体近日报道,深圳正举全市之力、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有望于年内完成。这份建市以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事关深圳未来发展,非常值得一说。
土地是基础性资源,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源泉和载体。
“怎么利用土地”最能直观反映城市发展取向。深圳面积不足 2000 平方公里,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是最小的,经济产出却很惊人,去年深圳 GDP 突破 2.6 万亿,因而有人戏称,深圳以一个县的面积创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 GDP。这句话也反映了深圳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紧张程度。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不是无限的,目前深圳的地均 GDP 为 13.48 亿元,已是全国领先。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要求深圳,必须继续将地均产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标杆城市。同时,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还要求深圳在民生幸福、生态文明保护上齐头并进。
在规划利用土地上,虽说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涨。要实现共赢,深圳必须用“绣花”功夫精耕细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规划划定了一条生态“红线”——“大力推进森林入城,到 2035 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37.5%以上”,这表明了深圳不会为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决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保障民生上,规划将加强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公共设施的供地保障,其中,“至 2035 年将居住用地供应比例提高至 25%,住房总量达到 7.2 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 40平方米以上”。深圳的常住人口高达 1300 多万,可以说这是深圳对“住有所居”的坚定执行。
在经济发展用地上,深圳还需兼顾了现实与长远。规划中还有另一条“红线”——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保留提升 100 平方公里工业区、整备改造 100 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制造业是深圳经济的基石,也是深圳产业链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实体经济用地必须得到保障,但同时也必须提升品质。从去年的全球招商大会起,深圳不断向外界释放信号:“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
另一方面,规划显示,至 2035 年深圳城市重点片区将形成一批“品牌之作”,其中包括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等片区,为深圳夯实基础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蓄积发展后劲打下坚实基础。
用好土地,深圳太难了,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紧张也“逼”出了深圳的高效利用和经济转型,最终将推动深圳走出一条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0 40 周年心得感想
我们的深圳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 40 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 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 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 1979 年的不到 2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2.7 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
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市场化改革热潮在全国掀起,社会上一度出现“特区不特”的担忧。21 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 GDP 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回望过去 40 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 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
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
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
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
与 40 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
【建证四十年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