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1
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变新观念,适应新常态,努力做到认清新形势,明确新任务,把握新要求,本人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对转变新观念作了以下认识: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国家领导说过:“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周期不断缩短,新事物,新理念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如在安全管理的岗位上,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知识, 充分了解各种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属性,以达到快速、准确地判断新事物危险因素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排查安全隐患,制定危险控制措施,保证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安全地运行。
二、制度办事,不越底线
古人云: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无规则不成方圆。行业也有行业的标准。作为安全管理员,就要按照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制度要求,落实安全生产的每一项任务。做好安全生产检查、安全培训、危险源管理、消防安防管控、设备设施管理、相关方管理等等。有效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就要立即整改,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危险因素,保证园区的安全。做好安全资料的更新整理,以安
全资料支撑安全管理过程,做好管理过程中有制度可依、有数据可依、有技术可依。
三、立足岗位,服务一线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到一线帮忙,感知一线工作;
多问一线工作,解决一线困难;
多想一线困难,优化一 线流程。作为技术部的一员,要立足岗位,想一线之所想,急一线 之所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想方设法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一线顺利完成当天任务提供技术保障。在日常工作中多为一线遇 到的困难想想办法,降低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努力创 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改变新观念是适应新常态的前提,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创新、勇于实践、敢于转变,彻底更新观念,告别传统陋习, 我们的工作将运行的更加顺畅,企业的发展必将蒸蒸日上。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2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
信息社会的 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 战: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将摆上日程,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 中小学生能力、素质上寻求解决办法;
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提高 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连串的新问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基础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场,竞争将更加
激烈,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措施,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实行高校扩招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宏观上的战略决策外, 在微观上,还必须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建设一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
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
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
“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 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 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是多么地有个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 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 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 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 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 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 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 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 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 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 “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 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
“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3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而 自主、合作、探究离不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因此,领悟和研究课 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涵与特征,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 量的提高,这是我从事多年教学的实践体验。
一、领悟师生互动的本质内涵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根本
师生互动是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产生的,不仅有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这种互动的特殊性是它内在本质内涵的必然反映,其基本特点可具体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理解性。
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对方及其符号的理解与领会,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教师意欲达成,学生却对同一语言符号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自己
表达的目的与意图,创设特定的语境,审视特定的“符号”,调动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意会。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课时,教师发觉课堂的纪律不好,便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看哪一组的纪律最好?”一位学生却马上站起来说:“第二小组的纪律最好。”这里,教师关心的是整个课堂的纪律,示意课堂上要安静。这位学生却关心的是言语的表面含义,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差。可见, 互动双方有时作为中介的语言总是赋予自我理解的意义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行动。只有当双方取得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原本目的。
2、师生互动的形成性。
师生互动既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文化人或知识占有者 的同质倾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文化类型的差别或文化品味的异质 现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 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只是两者发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标 亦不一样。教师关注的往往是独特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生向往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双方 都在借助对方的交往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风格和社会影响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学问 和个性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则是一种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的互动。
3、师生互动的反思性。
塑造自我并非是一蹶而就的简单化和直线式的过程,它需要
付出艰苦的努力。就其教学活动的实质来看,它又是伴着经常不断地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来推进的。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筛选和加工,控制着自我多方面的发展后形成自我同一性。这恰恰反映了其内在的反思特点。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
“在现代性的情境下,变化的自我作为联结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探究与构建。”可见,教育过程始终伴随着反思的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推演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互动的过程就是“理解——形成——反思—
—理解——再形成”的反复过程,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区别于其它互动的本质特征。
二、把握教学互动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生互动是实实在在表现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从实践的层面来看,至少有三个重要环节:
1、教师的监督与学生的自律体现在教学的组织管理环节上。
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具有突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体现在知识传输环节上。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4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而 自主、合作、探究离不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因此,领悟和研究课 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涵与特征,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我从事多年教学的实践体验。一、领悟师生互动的本质内涵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根本师生互动是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产生的,不仅有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这种互动的特殊性是它内在本质内涵的必然反映,其基本特点可具体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理解性。
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对方及其符号的理解与领会,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教师意欲达成,学生却对同一语言符号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自己表达的目的与意图,创设特定的语境,审视特定的“符号”,调动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意会。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课时,教师发觉课堂的纪律不好,便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看哪一 组的纪律?”一位学生却马上站起来说:“第二小组的纪律。”这里, 教师关心的是整个课堂的纪律,示意课堂上要安静。这位学生却关 心的是言语的表面含义,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差。可见,互动双方有时作为中介的语言总是赋予自我理解的意义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行动。只有当双方取得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原本目的。
2、师生互动的形成性。
师生互动既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文化人或知识占有者 的同质倾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文化类型的差别或文化品味的异质 现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 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只是两者发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标 亦不一样。教师关注的往往是独特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生向往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双方 都在借助对方的交往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风格和社会影响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学问 和个性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则是一种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的互动。
3、师生互动的反思性。
塑造自我并非是一蹶而就的简单化和直线式的过程,它需要 付出艰苦的努力。就其教学活动的实质来看,它又是伴着经常不断 地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来推进的。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 的知识经验进行筛选和加工,控制着自我多方面的发展后形成自我 同一性。这恰恰反映了其内在的反思特点。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
“在现代性的情境下,变化的自我作为联结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 反思过程的一部分探究与构建。”可见,教育过程始终伴随着反思的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推演过程。综上所述, 教学互动的过程就是“理解——形成——反思——理解——再形成” 的反复过程,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区别于其它互动的本质特征。
把握教学互动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生互动是实实在在表现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从实践的层面来看,至少有着重要环节是:教师的监督与学生的自律体现在教学的组织管理环节上。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具有突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体现在知识传输环节上。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范文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