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9篇)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理宗宝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开庆元年1259年入仕历任平江府吴县尉摄华亭长洲县浙西提单主管帐司文字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理宗宝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开庆元年1259年入仕历任平江府吴县尉摄华亭长洲县浙西提单主管帐司文字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史馆检阅添差通判广德军添差通判绍兴府知抚州兼权提单江西常平茶盐兼江西提点刑狱提单浙东常平茶盐等职
古代廉政人物
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张敞(?一公元前48年),西汉宣帝时大臣,为人清廉刚直,以赏罚分明、治理有方著称,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十年,市无偷盗,桴鼓稀鸣。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光武帝刘秀对他的刚烈正直非常欣赏,董宣由此得到“强项令”的荚誉。董宣一生清廉,74岁卒于任上。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杨震(?一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西汉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刊、,东汉靖节先生杨宝之子。少时因父早逝,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业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他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直到刃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主掌全国军政)等职。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自杀身亡。羊续(142年一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官至庐江(今江西)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羊续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府中资藏只有布衾、盐、几斗米而已,素有穷官之称。傅咸(239年一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丞等官职,为纠时弊屡屡上疏,晋史称他“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嫉恶如仇,、推贤惟善”。元康四年病逝,享年56岁。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任荆州刺史、侍中、太尉等职,为晋朝一代名将。“飘摇风雨满神州,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
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他的诗。陶潜(372年一427年),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生传》。曾任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奉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遂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徵著作郎,不就,惟与亲友吟箫山水间,及至终老乡里。孙谦(425年一517年),字长逊,东菅莒(今山东莒县)人。历仕南北朝宋、齐、梁三代,为宋巴东太守、左军将军,齐江夏太守、中散大夫,梁零陵太守、光禄大夫。任职期间,施政恩惠,勤助农桑,自身清廉不取,为民所爱。顾协(469年一542年),字正礼,吴郡吴(今属江苏)人。南北朝任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舍人等职。他少年时即有高洁之志,终身廉洁自居。“枕石漱流”这一名句便出自他口,是他一生品格节操的真实写照。何远(470年一521年),字义方,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晋朝梁武帝年间为官,官居郡太守、建武将军、镇南将、武康令。在东晋公认为“绝请竭,不造诣”的清公廉吏,被史学家尊称为“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凡他为官过的郡县,百姓则为他建立生祠,向朝廷上表报告他为民办事,廉洁奉公。裴侠(?一559年),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南)人,历任南北朝北周刺史、司邑下大夫、户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他廉洁居身,勤勉奉公,百姓怀其惠,污吏畏其威。北周太祖宇文泰曾说他清廉奉公为天下之最,在地方官入朝拜谒时,太祖特命他单独站立。于是他被称为“独立使君”。李幼廉(506年一574年),又名李稚廉,赵群高邑人。曾任济州仪同府长史,瀛州长史,并州长史,太仆,大司农二卿,赵州大中正及北齐大理卿等官职。李幼廉为官一生廉洁奉公,敢于挑战强权,视官位如粪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李幼廉一生最有名的就是不畏当时皇上的宠臣和士开、被调往青州任职一事。他不畏强权的姿态,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时的佳话。苏琼,字珍之,长乐(今河南濮阳西)人。出生年月不详(约北魏末出生),历任东荆州长流参军、并州刑狱参军、南清河郡太守和廷尉正、徐州行台左丞、大理卿等职,北齐灭亡后出仕北周,任博陵太守。卒于隋文帝开皇初。苏琼为官正直、不威权势,廉洁拳公、体恤民情,政绩斐然,是一代廉吏。在任并州刑狱参军时,他就以善于断案、平反冤狱而名声鹊起。后任南清河郡太守,治理有方,使原来盗贼蜂起的郡界重归安定,使百姓无抢掠之忧。他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连瓜果也一概拒绝。他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为时人称道。他还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要去读书,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上要尽量从俭。当郡中遭灾,他自己向富人借粮以赈济饥民,使百姓度过饥荒。任廷尉正时,不顾别人威胁,屡次平反冤案。在任徐州行台左丞时,破除不许随意渡淮的禁令,使淮河南北物资得以交流,使两岸民众获益匪浅。房玄龄,(579年一648年),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长期
执政,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律,是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又受诏重撰《晋书》。魏徵(580年一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太宗即位,魏徵担任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订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魏徵从政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有理”,。狄仁杰(630年叫00年),字怀英,太原人,以明经入仕。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以不畏权势、善断疑狱和善荐人才著称。徐有功(640年一7m年),长安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千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姚崇(651年一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以与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时以字行,至开元时,避帝号开元讳,更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举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参军,入为司刑丞,累迁至夏官侍郎。武则天奇其才,圣历三年(700年)擢为宰相。长安元年(702年),以母老乞养,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不久玫春官尚书。因得罪张易之,出为灵武道大总管,后转亳州刺史、常州刺史。睿宗即位(710年),召拜宰相。因得罪太平公主,出为申州刺史。先天二年(714年)复相,进封梁国公。位终开府仪同三司。姚崇三居相位,开元初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唐代名相之一。卢怀慎(?一717年),滑州灵昌(今属河南)人,唐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相当于宰相),与紫微令姚崇共掌国政。他办事谨慎,清廉俭朴,每得薪俸都分给他的亲友和部下,家室不遮风雨,妻儿时常挨饿。他贵为卿相,却生活窘迫,死后家徒四壁,以致唐玄宗经过他的墓地都流下了眼泪。杨绾(?一777年),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省东部)人。唐代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集贤殿索丈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他素有德行,俭朴廉洁,拜相之日,郭子仪等众多朝中权贵闻风而变奢从俭。死后唐代宗下诏赞他:“历官有素丝之节,居家无匹帛之余”。王旦(957年一1017年),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宋真宗朝执政大臣,理政18年,是宋真宗在位时最重要的一名宰相。王旦为人正直、大度,对选拔官员很具眼光,为朝廷培养了一批治国忠良。他待人宽厚,但不徇私情;勇于承担责任,而眼中正邪分明。公元1017年,王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1岁。
寇准(961年一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势(今陕西省渭南北)人。幼年奋发读书,19岁中进士。994年为参知政事,善于劝谏,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任宰相,辽军大举进攻宋,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并促使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督战,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不久,被人排挤,罢去相位。晚年再次被起用为相,又遭人诬陷去位,后被贬至雷州(今属广东)任司户参军,死于贬所。宋时追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范仲淹(989年一1052年),出身于贫寒,少有壮志,刻苦学习而成才,为官数十年,入能为相,出能为将,数次升迁,数次被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惟有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而实践之。
包拯(999年一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东乡(今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担任过兵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御史中丞等重要职位。他不仅掌管过京师的司法和全国的财政大权,率领过军队,当过外交使节,而且还做过宋仁宗身边的谏官和顾问。尽管一生仕途,晚年位高权重,但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勤政爱民,死后被朝廷赠予礼部尚书,谥号“孝肃”。陈希亮(9四年一1063年),字公弼,眉州青神(今属四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被授为大理评事,任长沙知县,之后为官30余年,先后担任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又在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北宋文学家苏轼敬佩他的为人,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东坡先生,怕公弼的事迹失传,终于在陈公离世十四年后,欣然提笔撰写了《陈公弼传》,称颂他“清劲寡欲”“严而不残”、。赵柞(1008年一1084年),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枯元年进士。曾先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使、成都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赵柞为吏清正,尤其在三次治蜀期间,身帅以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川中奢靡之风为之一变。以至宋神宗对赵之后的新任成都知府都要提到他治蜀的成功经验,勉励其要很好的向赵扦学习。黄震(1213年一1281年),字东发,一字汝震,学者尊称为越公、于越先生,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南宋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慈溪县鸣鹤乡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理宗宝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开庆元年(1259年)入仕,历任平江府吴县尉、摄华亭、长洲县、浙西提单主管帐司文字、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史馆检阅、添差通判广德军、添差通判绍兴府、知抚州、兼权提单江西常平茶盐、兼江西提点刑狱、提单浙东常平茶盐等职。元军进入临安后,隐居山林,誓不仕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疾终。其遗著有《黄氏日抄》《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和《古今纪要逸编》等。文天祥(1236年一1283年),字宋瑞,又宇履善,号文山,今江西吉安县富田文家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出身书香门第。自小抱负远大。20岁(1256年)进京会试,优异入选,殿试第一,钦点状元。京炎元年(1276年)被封为右丞相。时逢元兵大举南侵,文天祥组织勤王军抗战,兵败被俘,多次自杀未遂,被囚于元都燕京。面对元人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显示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于公元1283年1月以身殉国,年仅47岁。其诗作《过零丁洋》《正气歌》脍炙人口,流传不息,尤其是“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更如璀璨明星,光耀千秋。方克勤,字去矜,元末明初浙江宁海人,祖籍睦州。洪武四年(1371年)授济宁知府,在任5年,为官清正廉洁,听断英明;为人谦虚谨慎,关心百姓疾苦。《明史·循吏传》中赞誉他为“以德化为本”。后因“空印案”被连累至死,年仅51岁。著有《汗漫集》。轩倪,字惟行,河南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司副。从踏入仕途之初,便开始以廉政闻名。一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他担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推己及人,大力提倡戒奢侈、禁吃喝之举。鲁穆(1381年一1437年),字希文,浙江天台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洪熙元年(1425年),调任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正统元年(1436年),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秉公执法,刚正清廉,被人称为“鲁铁面”,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著有《葩经或问》《礼纪日钞》等。、况钟(1383年一1科2年),字伯律,号如愚,自号龙冈,江西靖安人。23岁即被县官俞益选为礼曹吏。9年后因办事干练而被荐入朝任礼部仪制司六品主事。任内曾获明永乐帝30多次嘉奖,随即被越级提升为礼部仪制司正五品郎中,不久又被推任为苏州知府。况钟为官一生,历明朝三代,事明主三君,清廉刚正,匡国济民,成为明代著名的清官。特别是苏州府任内13年,勤于政事,孜孜爱民,深受苏州百姓爱戴。于谦(1398年一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不畏强暴,不喜奉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昭雪冤狱,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体恤百姓,威名远扬。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宦官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得以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拥立景帝,整饬兵备,亲自督战,大破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因功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帝接英宗回京。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于谦以“意欲谋逆罪”被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初追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周新(?一1412年),字志新,初名日新,广东南海人。因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使贵官国戚有所忌惮,呼之为“冷面寒铁”。永乐三年(1405年)由云南按察使改调浙江按察使,决疑案,平冤狱,惠政甚多。因遭权势怨恨,为锦衣卫指挥纪纲所诬陷,成祖受谗不察,将其逮捕解京杀之。王恕(1415年一1508年),字宗贯,陕西三原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初任官大理寺,后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此后历官河南、云南、南京,均有政声。他为官清廉,在明成化、弘治两代皇帝树立廉风,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刘大夏(1436年一1517年),字时雍,华容(今属湖北)人,曾任明朝户部左侍郎、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其父刘仁宅曾任监察御史,是有名的清官。刘大夏承续优秀的家风,忠直为国,磊落报民,一生清廉,荣辱两忘,力助明朝“弘治盛时”。其名望远播至朝鲜、安
南外国。海瑞(1514年一1587年),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单人。海瑞历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正教官)、浙江淳安县知县、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等职。囚受反对者诬告,被降为江西兴国县知县。后因政绩显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被调升进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迁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后又调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事务,巡抚应天十府。后因匡正时弊,令朝中大部分官员不满,被迫于隆庆四年(1570年)辞去南京户部侍郎官职。16年之后复出,就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书写了一部清官吏略。余有丁(1527年一1584年),字丙仲,号同麓,今宁波鄞州高桥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举人,翌年又中进士,殿试时被点中探花,授官翰林编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礼部考官,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国子司业,万历十年(1581年)朝廷命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被称为“余相”。一生清廉为政,卒后葬于家乡东钱湖畔隐学山麓,至今遗迹尚存。杨继宗,字承芳,明代阳城(今属山西)人。天顺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佥都御史兼云南巡抚等官。他刚正廉直,屡触权贵,令权贵忌惮,而对属下和百姓却体察细微,拯救多多。后人将他和东汉著名的廉吏杨震相比,称他为“廉中之廉”。·于成龙(1617年一16384卑),字北溟,号于山,清朝山西永宁(今离石)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授知县。康熙时累官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生前为康熙皇帝所信赖,称为“今世清廉第一”,死后赐谥“清端”。汤斌(1627年一1678年),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曾任国史院检讨、陕西潼关道副使和江西岭北道参政。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父病辞官休假,后随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学习,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复出,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明史》总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居官能体恤民情,兴利除害,自奉简约,固守清俭,深受康熙帝信任和百姓爱戴。因每日三餐不离豆腐,群众赠以“豆腐汤”雅号,赞扬其清正廉洁。雍正时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正”。张伯行(1651年一1725年),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相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公”。施世纶(1658年一17X年),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
刘统勋在清朝雍正年间入朝为官,乾隆登基后获得重用。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他清廉耿介,不收受礼物,为官五十余年,家中田地没有增加一寸。在朝中他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不徇私情,死于上朝途中。皇帝亲为他祭奠,见他家中一贫如洗,为之大哭,称他为“真宰相”,六年后还写诗赞他“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嘉庆二十年(1820年)四月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同治五年(1867年)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成都任职,享年67岁。清廷颁旨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著有《丁文诚公奏稿》。陈殡(1656年一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人,清康熙进士。曾先后任福建古田县令、台湾道台、湖南巡抚等职,官至闽浙总督。陈殡一生简朴,布衣素食,勤政爱民,自律极严,被康熙誉为“朕从未见过的苦行僧”总督。费棉祉,生卒年份不详,字支峤,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进士。顺治十五年任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知县。在任其间,为官清廉,仁慈爱民;是非分明,断案公正。为百姓所崇敬,后人所称道。费公社又知人爱才,对当时年仅十九岁、刚中秀才的蒲松龄大为器许。蒲氏则盛赞费公的德行,以师礼事之,笔墨间流露出无限景仰之情。岳飞(1103年一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家中世代务农。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名帅。所带岳家军是当时宋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谚。后遭秦桧等人诬陷,屈死冤狱,年39岁。岳飞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枢密副使等职。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冤狱平反,诏复正官,建庙于鄂州,追封岳飞为鄂王,谥武穆。由士卒而将帅,以姓名军,声振天下,历百余战无一败者,岳飞是第一人;武有盖世之功,文有传世之作,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者岳飞是第一人;以千古奇忠蒙千古奇冤又享千秋奇誉者,岳飞是第一人。冯道(881年一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五代时名相。他性格纯朴敦厚,安贫乐道。他为相二十余年,历侍四朝五姓八皇帝,不恪守“忠君”,却始终恪守以民为重。在五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中,他屡屡解民于倒悬。
篇二: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我以为除了俭约知礼的家风父亲贫而力学的家训和严格正统的儒学传统教育对他人格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廉政兴国腐败丧邦道理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行为的准确把握
【名人故事】古代廉洁人物故事及事迹:张之洞
导语:古以来,人们都视廉洁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一个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下面是关于张之洞廉洁人物故事,欢迎阅读。
190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生命即将油尽灯枯,临终前,他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张之洞为官清廉,因为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年关实在挺不过去了,他就派人典当衣服之类的东西。当年,武昌“维新”等大当铺有一规矩: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都给200两银子,并不开箱验看,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张之洞手头松动一点,必会派人用银两赎回箱子。张之洞的弟子傅岳(字治芗,武昌人,民国时任北京师大教授)曾回忆过张之洞身后的情形:“张去世后,谥文襄,无遗产,家境不裕。他的门人僚属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致送赙仪都比较厚重,总计亦不过银万余两而不足二万之数。张家所办丧事也就全赖这笔钱,治丧下来所剩无几。”
张之洞(1837一1909)少年时便被人称为“神童”,13岁考中秀才,名列第一,15岁考中举人,26岁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1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他清理山西30多年的悬案、积案,创办令德书院等学校,建立山西铁矿等实业,深受当地老百姓称赞。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大批近代企业。
张之洞一生跨越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活动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及学术等领域,集封建官僚、近代企业巨头、军事家、教育家、学者于一身。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及兴革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时人曾言,他“往往排众疑,决大议,能以一身开天下风气,而不为风气所转移”。此话用来说明他“任疆寄数十年”,为官讲究操守,不为世风所左右,旗帜鲜明地倡廉反贪,给当时腐败骄奢的官场,带来一些纠弊之功,也是很恰当的。
张之洞为官一生,十分注意博取口碑,维护自已的廉政形象,。无论抚晋、督粤、经营荆楚,还是入赞廷枢,都以干练务实的作风,清廉无私、锐意进取的精神,大得人望。作风上的清廉来自于思想上的坚定,张之洞之所以能在吏治腐败、贪风盛行、政弊俗污的清末做到始终清廉不染,在民众心目中,保持廉洁清正的名声。我以为,除了俭约知礼的家风、父亲“贫而力学”的家训和严格正统的儒学传统教育对他人格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廉政兴国、腐败丧邦道理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行为的准确把握。
一、廉于自身,保持俭朴清约的
生活
。深信“廉正无欲,必有政绩可观。”以廉洁自律的官德,成为晚清清清白白为官的表率。张之洞居官40年,位及一品。按清制,一品文官岁俸180两,为正俸,京官例支双律。又正俸一两兼支米一斛。大学士俸米再加倍支给,这样的俸禄,在当时应该算家道殷实的。但由于他“平生性情好施予而不喜奢侈”,请客宴会,送礼赏赐,都是用自己的银两,所以常常手头拮据,年关拿东西去当铺以解燃眉之急是常有的事。平时“朝珠、带钩、杂佩,所值无过十金者,裘服无华美者。至今燕居皆服布衣、帷慢、坐具、里衣,皆用布。”在兼署广东巡抚时,于署抚后园内辟畦种菜,以倡导清廉之风。他的幕僚辜鸿铭说:“张之洞本人的生活很俭朴。他在武昌任总督期间,全中国的总督衙门再也没比他的衙门更破旧不堪,或更不讲排场的了。”
二、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不做与自己身份相悖的事。他深知,“治人必先治己”只有严以律己,才能“正己率属,上行下效。”以清正廉洁的官风,达到堂堂正正做人的目的。张之洞“服官所到,从不收受属吏馈送礼物。”抚晋时,有人为了“乞在山西听鼓当差”,探知他爱好典籍、古玩,便赠送五种宋经史,张之洞“乃竣却之”;督粤时,端溪砚停产多年,他支持商人何昆玉开采,收效颇丰。任两广总督后,商人“寄十方至鄂。”张之洞付“时价每方二十金”;暂署两江总督时,一巨商想在海州开矿,便以送寿礼为名送给张之洞白银20万两,被他断然拒绝,并将引见巨商的官员贬官处置;在两广总督任内,为拒绝生日寿礼,他紧闭辕门;广东海关原每月要送3000两公费银作为总督私有,他到任后,将此款按月存入善后局作为专款。后来他用这笔款修广雅书院,救济灾民,施予贫困的亲友和幕僚;他虽希望自己的儿子到“海外一游”,以“开扩胸襟,增益不能。”但却没有利用自己当时任湖广总督有选拔官费赴海外游学青年学子的权利,而是请他的姐夫、广东巡抚鹿传麟出了一封“自备资斧,不领薪水”的介绍公函。
三、不事聚敛,不妄取。将取民之财,“用实归于教民、养民、卫民”。以清正廉洁的政绩,博得时人的赞誉。张之洞在兴学、练兵、制械、通讯邮电、筑路、通商、惠工、劝农、开矿、理财、堤防水利、救荒积谷、警察、监狱等方面均有建树。史称“在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他一生手中过银千千万万,且到晚清制度松弛,吏治腐败,张之洞若稍有私心,聚敛财富并不是件难事。但张之洞居官“四十余年,乡里未造房舍、置田产。”1897年他省亲祭祖,皇帝赐银5万两,他用此款和“平日廉俸所余”,为家乡修建了一所学堂,“并捐置庄田,为常年征费。”去世后,囊橐萧然,且不说“为子孙后辈计”,连治丧所需费用,也是门人、僚属的赙燧。在“廉”这一点上,即便那些诋毁他的野史,对他都一致予以认同。和他会谈过的传教士杨格菲对他的评价是:张之洞“不是中国人物中最伟大的,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
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导语: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欢迎借
鉴!1、羊续:“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
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一百斤上等蚕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象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4、徐勉:“风月尚书”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5、袁律修:“五代清郎”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为官五十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礼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6、范景文:“二不尚书”明代的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位高权重,很多人来求他办事。为杜绝纷至沓来的亲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门上写下6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故被百姓美称为“二不尚书”。7、于成龙:“半鸭知县”、“于青菜”、“天下第一廉吏”清康熙初年,原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全省唯一“卓异”,升任合州知州。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让儿子带回老家的礼品,因此人称“半鸭知县”。离开罗城时,堂堂一位县令,竟然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当地百姓听到于成龙离去的消息,一片哭号,依依不舍,相送数十里。后来他出任堂堂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馆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称之“于青菜”。当他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称他是“天下第一廉吏”。8、陈滨:“苦行老僧”
清代古田县人陈滨,居官清廉,政绩显着。他常对人说:“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后来巡抚湖南、福建。当官20余载,独身在外,没有携带过家眷。儿子想去探望他,竟苦于缺路费。在衙门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于清贫,终生不变,受到百姓称赞。康熙皇帝称他为“苦行老僧”,此名不胫而走。
9、汤斌:“三汤道台”清代岭北道道台汤斌,为官多年,竟毫无苟取,坚持以清贫为本,每日以豆腐汤为肴,许多百姓便敬称他为“三汤道台”。意思是说他:为政象豆腐汤那样清廉,生活象黄连汤那样苦涩,对世道人心象人参汤那样滋补。10、曾国藩:“第一裸官”清道光年间,曾国藩正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有一次受到政敌的恶言相逼,逼上梁山,别无选择,老曾为表清白,堵住敌人之嘴,竟当着众人的面,挺身而出,把自己脱得精光,露出瘦削、文弱、矮小的身子,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从而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揪出了真正的国家蠹虫。堪称古往今来真正的第一“裸官”。
篇四: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廉政人物
韩延寿
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黄霸
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
张敞
西汉宣帝时大臣,为人清廉刚直,以赏罚分明、治理有方著称,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十年,市无偷盗,桴鼓稀鸣。
董宣
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光武帝刘秀对他的刚烈正直非常欣赏,董宣由此得到“强项令”的荚誉。董宣一生清廉,74岁卒于任上.
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杨震
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西汉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刊、,东汉靖节先生杨宝之子。少时因父早逝,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业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他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直到刃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主掌全国军政)等职。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自杀身亡。
羊续
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官至庐江(今江西)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羊续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府中资藏只有布衾、盐、几斗米而已,素有穷官之称。
傅咸
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丞等官职,为纠时弊屡屡上疏,晋史称他“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嫉恶如仇,推贤惟善"。元康四年病逝,享年56岁.
陶侃
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任荆州刺史、侍中、太尉等职,为晋朝一代名将.“飘摇风雨满神州,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他的诗。
陶潜
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生传》。曾任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奉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遂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徵著作郎,不就,惟与亲友吟箫山水间,及至终老乡里。
孙谦
字长逊,东菅莒(今山东莒县)人。历仕南北朝宋、齐、梁三代,为宋巴东太守、左军将军,齐江夏太守、中散大夫,梁零陵太守、光禄大夫。任职期间,施政恩惠,勤助农桑,自身清廉不取,为民所爱。
顾协
字正礼,吴郡吴(今属江苏)人。南北朝任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舍人等职。他少年时即有高洁之志,终身廉洁自居。“枕石漱流”这一名句便出自他口,是他一生品格节操的真实写照。
何远
字义方,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晋朝梁武帝年间为官,官居郡太守、建武将军、镇南将、武康令。在东晋公认为“绝请竭,不造诣"的清公廉吏,被史学家尊称为“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凡他为官过的郡县,百姓则为他建立生祠,向朝廷上表报告他为民办事,廉洁奉公。
裴侠
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南)人,历任南北朝北周刺史、司邑下大夫、户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他廉洁居身,勤勉奉公,百姓怀其惠,污吏畏其威。北周
太祖宇文泰曾说他清廉奉公为天下之最,在地方官入朝拜谒时,太祖特命他单独站立。于是他被称为“独立使君”.
李幼廉
又名李稚廉,赵群高邑人.曾任济州仪同府长史,瀛州长史,并州长史,太仆,大司农二卿,赵州大中正及北齐大理卿等官职。李幼廉为官一生廉洁奉公,敢于挑战强权,视官位如粪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李幼廉一生最有名的就是不畏当时皇上的宠臣和士开、被调往青州任职一事。他不畏强权的姿态,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时的佳话.
苏琼
字珍之,长乐(今河南濮阳西)人.出生年月不详(约北魏末出生),历任东荆州
长流参军、并州刑狱参军、南清河郡太守和廷尉正、徐州行台左丞、大理卿等
职,北齐灭亡后出仕北周,任博陵太守。卒于隋文帝开皇初。
苏琼为官正
直、不威权势,廉洁拳公、体恤民情,政绩斐然,是一代廉吏.在任并州刑狱参
军时,他就以善于断案、平反冤狱而名声鹊起。后任南清河郡太守,治理有
方,使原来盗贼蜂起的郡界重归安定,使百姓无抢掠之忧。他清正廉洁,从不
接受别人的礼物,连瓜果也一概拒绝。他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为时人称道。他
还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要去读书,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上要尽量从俭。
当郡中遭灾,他自己向富人借粮以赈济饥民,使百姓度过饥荒。任廷尉正时,不
顾别人威胁,屡次平反冤案。在任徐州行台左丞时,破除不许随意渡淮的禁令,
使淮河南北物资得以交流,使两岸民众获益匪浅。
房玄龄
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律,是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魏徵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太宗即位,魏徵担任谏议大夫,前
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订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
中,封郑国公.
魏徵从政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
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有
理”。
狄仁杰
字怀英,太原人,以明经入仕。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以不畏权势、善断疑狱和善荐人才著称。
徐有功
长安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千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姚崇
本名元崇,字元之,以与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时以字行,至开元时,避帝号开元讳,更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举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参军,入为司刑丞,累迁至夏官侍郎。武则天奇其才,圣历三年(700年)擢为宰相。长安元年(702年),以母老乞养,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不久玫春官尚书.因得罪张易之,出为灵武道大总管,后转亳州刺史、常州刺史。睿宗即位(710年),召拜宰相。因得罪太平公主,出为申州刺史。先天二年(714年)复相,进封梁国公。位终开府仪同三司.姚崇三居相位,开元初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唐代名相之一。
卢怀慎
滑州灵昌(今属河南)人,唐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相当于宰相),与紫微令姚崇共掌国政。他办事谨慎,清廉俭朴,每得薪俸都分给他的亲友和部下,家室不遮风雨,妻儿时常挨饿。他贵为卿相,却生活窘迫,死后家徒四壁,以致唐玄宗经过他的墓地都流下了眼泪。
杨绾
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省东部)人。唐代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集贤殿索丈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他素有德行,俭朴廉洁,拜相之日,郭子仪等众多朝中权贵闻风而变奢从俭。死后唐代宗下诏赞他:“历官有素丝之节,居家无匹帛之余"。
王旦
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宋真宗朝执政大臣,理政18年,是宋真宗在位时最重要的一名宰相。王旦为人正直、大度,对选拔官员很具眼光,为朝廷培养了一批
治国忠良。他待人宽厚,但不徇私情;勇于承担责任,而眼中正邪分明.公元1017年,王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1岁.
篇五: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按照官府惯例寝专门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崔戎到华州府上任后蔽一文不动离任时他说为榴了改变官场恶习这些历年积累起来的钱财都留给军惯队以改善士兵的生活
古代清廉故事
曹修古死无殓物宋朝仁宗时,有一位监察御史,做了一辈子官,到死时连装殓用的衣物都没有,这位以忠义廉洁的节操闻名天下的监察御史,名叫曹修古。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他为人处世廉直无畏,从不把权贵放在眼里,有一天,曹修古与十几名同僚上早朝,路上碰到两名宦官骑马走在前面挡住了路。御史们怕耽误上朝,请他们暂给让道,那两个宦官不但不让,反而破口大骂。上朝后,曹修古便向仁宗启奏了此事:“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刻治。”仁宗听后深以为然,立即下旨,将那两名宦官给予了处罚。又有一次,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发起脾气,用笏板将别人的牙齿打掉了。像晏殊这样的大官动手打人,一般谁也不敢管,曹修古可不管这些,他认为此行为太粗鲁,有失身份。便向皇上进言道:“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一席义正辞严,晏殊也奈何不得他。仁宗继位时,年仅十三岁,朝廷大权都有太后把持,弄
权自用,满朝大臣皆十分畏忌,但又不敢进谏。曹修古却不顾及官位,每遇大事便慷慨陈词,从不畏惧,绝不屈从。后来,因他上书陈请太后将朝政归还皇帝而被解除了官职。
曹修古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家无余赀,以至死的时候,竟连殓尸用的衣物都没有。同僚朋友们都有为其感慨叹息,大家奏了一笔钱送到他家,以资助后事。曹修古的女儿却哭着对母亲说:“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她明白父亲以忠义廉洁的节操而闻名天下,怎么能在他死后接受别人财物,污损父亲完美的品德呢?母女二人含泪辞谢众人的一片诚心,虽大家再三恳求他们收下,但母女二人始终没有接受一文钱。
崔戎清廉难离任崔戎字可大,唐德宗时生于一个豪族大家。历任蓝田主簿、殿中侍御史、谏议大夫、剑南宣慰使、给事中、兖海密观察使等官职,大和八年去世,终年55岁。崔戎工于心计,才能卓著,早年在李庸手下充任幕僚,充分显露出自己出色的政治才干,李庸、卫次公对他言听计从,重用依靠他,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他的各种事迹传到唐宪宗那里,宪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因此身价百增,闻名遐迩。崔戎一生,担任华州刺史时最有特色,。当时官吏贪污中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不饱私囊反而不正常。按照官府惯
例,专门“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崔戎到华州府上任后,一文不动,离任时,他说为了改变官场恶习,这些历年积累起来的钱财,都留给军队,以改善士兵的生活。华州人民非常敬佩这位清廉奉公的父母官,当得知他调任兖海沂密观察史时,百姓恋恋不舍,蜂涌而至,中途阻拦。百姓甚至弄断了了他的马蹬,脱去了他的靴子,表示坚决挽留,许多人还到负责调动他工作的中央专使面前哭诉,请求专使上奏皇帝,撤回调令。中央专使深受感动,答应帮忙。崔戎得知后,责备百姓们违抗中央命令。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说:“挽留你,触犯了皇帝,皇帝也不过杀我们几个带头闹事的无用老人,但你还可以留在华州,我们即使被杀,也心甘情愿!”崔戎无可奈何,只得单身匹马,悄悄溜走。百姓发现后,挑战跟踪,穷追不舍,后来确知追不回来时,他们才罢休。
篇六: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的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但凡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立檄拒礼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公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棒打送礼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厚谢婉拒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美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以廉为金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的人得到一块宝
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一钱太守在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
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的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于谦两袖清风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说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翻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
地答复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篇七: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起初国舅还很不在乎可当他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包拯之后嚣张的气陷马上不见踪影跪在地上求饶并邀请包拯到府中一次说是自首其实是想贿赂包拯但包拯并不知道还是去了一次国舅府到了国舅府国舅亲自出来迎接和蔼可亲全无平时凶恶的样子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
1/14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2/14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把官场搞成商业化的元晖、马士英和奕匡
元晖是北魏孝明帝时的吏部尚书,公开利用考核与任免官员的大权,明订各级官员的售价;大郡太守为绢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每匹绢长四丈。其他大小官员也订有市价,一时之间,吏部竟成了讨价还价、竞逐官位的菜市场。后来元晖看到买官者众,爰订定浮动价格,并采竞标方式,于是整个吏部好不热闹。其中甚至有人买到的官位没什么油水,最后竟削价求售,并重新加码买油水较多的官;连皇帝亲自指派的官,元晖也想收他们的钱,于是表演出一场场闹剧。难怪当时的老百姓,索性把吏部讥为市曹。而滥肆卖官的结果,光是太和年间,有官职而无事可做的人,即高达一万多人。揆之历代买官卖官笑闻,莫过于此。同样的,明末弘光年间的宰辅马士英,便下令废除童生府州县考试制度,将其入学资格,以及各种职官明码标价。一时间,官场交易活络,只要有几文钱者,哪怕是贩夫走卒、无赖士绅,均可买个官做做。当时民间即流传打油诗来讽刺: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其鬻官之嚣张程度,如此可见一斑。相同的,清末庆亲王奕匡,也是一个卖官老手。他甚至开设公司〈称老庆记〉来企业化经营,并且标榜接待热情、手续简便、价格公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这个钱,就叫作门包、运动费。大家都知道,当时有名的盛宣怀,就是用卅万两来买邮传部大臣的。
泄露考题的下场
清雍正皇帝于某次大考时,特别指派沉稳内敛的俞鸿图担任主考官,俞氏为人处事一向小心谨慎,中规中矩,当任命令发布后,即断绝一切对外关系,且严格整饬内外,关防文书并严加保管。虽然保密回避功夫做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但百密终有一疏,他随侍的爱妾,觉得机不可失,因而与侍仆串通,将偷得的考题,黏贴在俞鸿图的袍服内,顺利将考题挟带出去,以高价出售给诸考生,而俞氏则一直被蒙在鼓里。后来东窗事发,雍正皇帝下令处死俞鸿图,并命他的儿女亲家郑升恒监斩;一来可以看看郑升恒是否系依律严行,二来可以让官员知道,即使是亲戚关系,也是不应留情面,并进而提醒官员无须、也不可以官官相护。后来俞鸿图惨遭腰斩时,并未马上死去,只见他挺着上半身,用手指沾血连写七个惨字后倒死。为何在科举时代泄题者要遭此大祸,理由无他,也就是这些因作弊而晋升仕途之人,将来轻者贪赃枉法,重则可能祸国殃民,所以必须以酷刑来加以惕诫。其次,由本案例可知,并非己身正直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并摒离祸端,才能避免身受其害。
内举不避亲的秦桧、张居正
北宋太宗时举行科考,当时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副相吕蒙正的弟弟吕蒙亨和盐铁使王明的儿子王扶,三人凭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廷试也录取了。但是当宋太宗看到他们三人的名字时,略思一会后说:他们都是权贵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竞争,并不合适;即使是靠真材实料考取的,人们也会说我对大臣们有所徇私。于是把他们三人的名字划去。同样情形在南宋高宗时,宰相秦桧就毫不避讳的让自己儿子秦熹、孙子秦熉,先后当上状元。而宋高宗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有甚者,明朝着名宰相张居正,他的六个儿子,竟也先后高中进士,其中长子、三子是先后状元,二子则是榜眼。据说其儿子不过是平庸之辈,完全是靠父亲提点帮忙的,所以后世特别称这种是以野鸟为鸾凤的欺君行为。3/14
我们相信,因为没有特权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兴盛;相反的,南宋开国之初,即小人当道,官箴尽芜,以致一直积重难反,内忧外患,并驯致亡国。
铜臭的由来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在位时,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订有明价。当时有个叫崔烈的人,特别透过上层的关系,以一半的价钱(5百万钱)买到一个订价千万的司徒官职,消息传开,议论纷至,崔烈的官誉也大受影响。有一天,他问他的儿子崔钧:我现在位居三公之首,社会上有什么看法?崔钧回答:父亲年轻时名声很好,况且当过太守、九卿等要职,议论的人说你当上三公很合理;但现在你真的当上了,反而让人觉得非议和失望。崔烈急忙问为什么?崔钧则说:大家都说你身上有股『铜臭』味。崔烈一听大怒,拿起手杖就向儿子打去。而铜臭一词即源于此。买官卖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种,一种是利用各种名义,如婚丧喜庆、诞辰乔迁,以及藉送往迎来等方式,在平常就打好关系;当然,平日有注意打点者,升官自然会有他的份。另一种方式,则是公开卖官鬻爵,毫不掩饰,当然买官的帐,最后还是算到老百姓的头上。时至今日,公开卖官鬻爵已不复见,但靠平常之捐输以做好人际关系者,仍有所闻,基本上铜臭味可能没那么重,但酒肉臭味,则到处弥漫。而讲到铜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曹雪芹送礼讽官场
清乾隆以降,送往迎来之风盛行,尤其官场间更是处处陋习,而当时大文学家及闻人曹雪芹,则偏不好此道。某次,京城副都统赫某寿辰,贺客送礼充斥门庭,突左右来报,曹雪芹送来老酒二坛、贺字一轴。这下大伙儿觉得神了,曹雪芹竟也会送礼?而主人赫某则是欣喜异常,因为曹雪芹从不送礼,却独送给他,随即命人将二坛酒分予众人享用,惟众人饮如白水一般,毫无滋味,这时一官员竟称:酒到无味方知情浓,这是曹雪芹给我们的惊喜呀!接下来,主人赫某再命人打开贺轴,写道: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此时大家表情僵硬,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因为,这显然是曹雪芹的隐喻,并借此机会嘲讽官场陋习。另外一个同样发生在唐朝晋州节度使李寰身上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有一天李寰寿辰,其表兄武恭也是送来一红布包裹之礼物及一封信函,李寰心想其表兄那么寒酸,大概不会送什么好东西,于是直接叫左右拿去后面放着;至于信函,使者则申言老爷特别交待须亲送寿翁拆阅,李寰只好亲自拆阅,里面写道:恭贺寿诞,特赠当时李令公(光弼)收复京城所穿的棉袄一件,祝你功比李令公啊!李寰随即令人打开那红布包裹,发现只是一件普通且破烂发臭的衣服,众人大多忍俊不住,原来是别有含意啊!
子文不徇私情
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斗伯比的儿子.他长大后先是接替父亲当了楚国的大夫,后来又被楚王任命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天,子文的一个亲戚自恃有子文这样的后台,便在外面胡作非为,被司法官抓了起来.可是,司法官知道他是当朝令尹的亲戚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紧给其赔礼道歉,并把他放了,之后,司法官又急忙赶到子文那里汇报,想借机讨好子文.没想到子文听了他的汇报,并不高兴,而是十分严肃地责问:“犯人是你放的吗?”“是呀”4/14
“那就赶紧把他抓回来!”司法官一听忙说:“他是令尹大人的亲威,我哪敢抓呀?”子文生气地说:“为什么令尹的亲戚犯了法就不能抓?我们设立私法官,就是要维护国家法令的,你怎么能因为犯人是我的亲戚,就擅自把他放了?”看到司法官为难的样子,子文接着说;”我身为令尹,应带头守法.平时,有罪犯对我依法严惩很有意见,但我并没有因此赦免他们.现在,我的亲戚犯了法,我怎能包庇他呢?你身为司法官却把你放了这不是要在满朝大臣和全国百姓面前昭示我是个私心极重的人吗?私心极重的人怎么能治理国家呢?”子文的一席话虽令人敬佩,但见惯了官场上以权谋私和“一人得道,鸡犬不宁”的司法官还是有点想不通,他申辩道:“令尹大人,你以身作则的精神固然好,但许多大臣背地里谁没有为犯罪的亲朋好友求过情?”子文说”“我不管别人怎么样,你身为司法官,就该依法办事.以后无论是谁犯了法,都不许随便释放!”司法官听到以后二字连忙说下不为例,这次就算了吧!”“不行!”子文斩钉截铁地说:既然你不愿意,那我就自己去把他捉拿归案吧!结果,子文的那个亲威还是被依法惩处了.。
范仲淹教子廉洁戒奢的故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齐威王烹贪官的故事
战国时,齐威王田因齐把即墨大夫召来,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为官,我每天都接到诽谤你的报告.可是,我派人到即墨秘密调查,却发现你在那里开荒辟田,农作物遍地,人民生活富庶.官吏清廉.之所以有人说你坏话,是因为你没有巴结我身边的大臣们.”之后,齐威王还增加即墨大夫一万户封邑,以资奖励.与即墨大夫不同的是,齐威王把阿邑(今山东阳谷)也召来,对他说:“自从派你到阿邑,我常常听到对你的赞扬.然而,我派人秘密调查,却发现那里田野荒芜,农民贫困.原来那些赞扬你的话,都是你拿钱买来的”于是,齐威王下令,把他放进大锅里烹掉了.齐威王奖善惩恶,全国大为震动,官员们再也不敢懈怠,都努力做事,齐国得到大治。这个故事说明,评价一个人的政绩,不能仅凭几个人的说辞,而是要到实地探访,眼见为实.5/14
从另一个方面说,即微服私访才能了解真情实况。
魏征夫人的廉洁故事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她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朱德的廉洁故事
朱德同志不仅告诫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凡是同他有过接触、了解他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的。厨师邓林回忆:“一般人认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勉强称得上是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如果饭菜剩了,朱老总不让倒掉,下一顿还要接着吃。有时来了客人,就嘱咐我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从不铺张。”朱老总经常对邓林说:“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公仪休拒鱼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6/14
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苏章治罪故人的故事
苏章是东汉时期扶风郡平陵人,任冀州刺史。他有个老朋友任清河郡太守。有一次,苏章在巡行察访中发现清河太守有贪污受贿行为,就设宴请太守。席间,苏章谈笑风声,叙述两人往日的深厚交情,太守高兴的说:“人们只有一个天,惟独我有二个天。您就是我的第二个天,您对我的恩情太大了!”苏章说:“今晚我苏章和老朋友饮酒,是私人交情;明天冀州刺史在大堂办案,是秉公执法,两者并不相干。”第二天,苏章将太守传到大堂,一一揭露他的罪行,并判了他应得的刑罚。此后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不徇私情,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1、大义退玉璧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
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2、拒收金错刀汉代天文学家张衡:
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3、妙语辞宝砚北宋宰相王安石:
善诗好文,且酷爱收藏文房诸宝。有一位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这位朝廷重臣,特意登门送来一方宝砚,并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夸奖这方宝砚“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听了后,笑着反问他:“纵得一提水,又能值几何牵”羞得那人无言以答,只好收起宝砚起身告辞而去。
4、黄金难换心明代李汰:
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牵”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5、施公施世伦:
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7/14
流传。《施公案》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施公的足迹遍及江苏省: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七珠姑姑,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的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杀恶霸。
6、于谦:
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于谦为官之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是与他青年时代读书写下言志诗《石灰吟》密切关联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郑板桥:
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着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有诗为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8、于成龙:
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祯年间,他曾考取过副榜贡生,倡导经世之学。清取代明而起后,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为广西罗城县知县,从此开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后,由于其政绩昭着,又屡被提升。曾先后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168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死后被谥为“清端”。其着作有《于清端公政书》。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就曾称誉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于同年南巡时,又在“延访吏治理,博采舆论”,对各级官吏进行稽核考察的过程中,再次称赞说:“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羊续的廉政故事
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不收吧,焦俭的盛情难却。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8/14
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刘宠的廉政故事
东汉会稽郡太守刘宠,被调到京城去任职。临行时,六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受城南深山区百姓的委托,来给刘宠送行。刘宠作过谢,向老人们说:“我这几年,没给大家做多少事。您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实在不应该远路奔波前来送我。”老人们说:我们住在深山大谷里头,很少到外边来。从前,城里的官员们只知道贪钱恋物,白天要,夜里要,闹得鸡飞狗叫,百姓们睡觉都不安生。自从您当太守,官员们不去骚扰了,甚至夜里狗也不叫了。几年来,我们安居乐业,一心感念太守。听说太守要走,大家都舍不得,大忙时节,托我们几个老人来送一送,表表心意。”说完,每人拿出一百文钱给刘宠路上用。刘宠感动地说:“父老们过奖了,我做得你们比你们夸奖的差得多。大家的心意我收下了,这钱,还是带回去吧!”老人们坚决不肯,刘宠只好从每人手里选了一文钱作为收下的象征,老人们才称谢作别。刘宠看老人们走远以后,将收下的几文钱,轻轻地放进了河水里。人们知道这事,纷纷称赞,并且给刘宠起了个美名,叫做“一钱太守”。据说,现在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初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关于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杨震廉洁从教的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杨震的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为人正直,深受学生和乡邻的尊敬。后来,皇帝听说了他的学识和人品,就任他为官。杨震在湖北荆州做知府的时候,发现手下有个叫王密的青年虚心好学、精明能干,9/14
很有培养前途,就经常向他讲为人的道理,并且委荐他做了山东昌邑县的县令。为此,王密非常感激杨震,一心想要报答他。一次,杨震路过昌邑县。王密听说后非常高兴,赶紧到城外迎接,安排吃饭住宿,照顾得无微不至。晚上,王密又独自去杨震的住处拜会老师。到了宾馆,王密看室内没有其他人,就从怀里掏出十两黄金,恭恭敬敬地放在桌子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这是我准备的一点小礼物,以感激老师对我的栽培!”杨震见了,连忙拒绝:“我以前了解你,才举荐你;但你却不了解我,我怎么能要你的财产呢?”王密以为老师怕难为情,就上前一步低声劝道:“这点东西微不足道,只是为了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何况现在是晚上,不会有人知道……”杨震打断他,严肃地说道:“今天你送金子给我,至少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难当,只好带着金子匆匆离开了。
关于包拯的廉洁故事
包公名包拯,是一个人人知晓的大清官。包公的廉洁主要表现在不收贿赂与生活节俭方面。包拯是宋朝人,母亲是一位大夫,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包公小时候经常听说书,最狠贪官污吏,从小立下壮志,考取一个功名,为百姓申冤,做主。在他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做了一个县官。自从他当官后,坚持自己做官的原则,不贪赃枉法,不收受贿赂……曾有这样的一件事一直在百姓嘴中称赞,也使包拯做了开封府的府尹,惩歼除恶。有一个国舅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贪脏枉法,收受贿赂,无恶不作,赌博更是他的最爱。这个贪官被包公知道了,他要为民除害,把国舅抓了起来,押回府第。起初,国舅还很不在乎,可当他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包拯之后,嚣张的气陷马上不见踪影,跪在地上求饶,并邀请包拯到府中一次,说是自首,其实是想贿赂包拯,但包拯并不知道,还是去了一次国舅府,到了国舅府,国舅亲自出来迎接,和蔼可亲,全无平时凶恶的样子。国舅与包公坐在花园的石凳上闲聊,聊包公的琐事。包公感到很纳闷,聊了一会儿,国舅抬出几只箱子,指着箱子说:“这是一点小意思,请你笑纳。”包拯打开奇怪的箱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暗想:莫非国舅不是自首,是想贿赂本官,但还不露声色的对国舅说:“小人不明白国舅爷的意思。”国舅爷见包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直言到:“包大人,只要你放过我,不查下去。”他顿了顿,撇了一眼包拯,继续说道:“这些银子就全归你所有,另外还有酬谢,金银任你选,姑娘任你挑,包夫人我一定让她吃好住好,养的白白胖胖,少了一根汗毛,你找我算帐,荣华富贵永享不尽。你说怎么样?”国舅爷以为包拯一定受不了这种诱惑,满口答应,但包拯的回答让他出乎意料。“国舅,做官只为民,不为财,您说要自首,现在看不是。”说完,包拯大步走出国舅府,回去后秉公处理。包公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拒绝,这不是廉洁是什么呢?包拯在生活方面与其他的官员截然不同,也非常清廉。他从不吃大鱼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钱捐给穷苦百姓。自己坐的轿子也与别人不同,别的官员的轿子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而包拯他坐的轿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烂烂的。而且他平时也经常步行,难得一次坐官轿。别的官员除了官服外,还有许多衣服,绫罗绸缎,戴着许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时候衣服上补了好几个补丁,袜子穿破了好几次,都舍不得扔掉。其他官员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有时吃不完,还回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10/14
饭,有时吃剩了,还舍不得扔掉……包公的廉洁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包公是古往今来做官的楷模。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故事
百万首都人民肃立十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周恩来怀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没有淡薄,反而与日俱增。那么,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甚至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在此,仅就同当前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相关的一些方面,列举一些具体事例。这样,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可以从细微处见精神。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周恩来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交口称赞。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
施世纶系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仅27岁的施世纶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当时,扬州一带11/14
民间争讼颇多,但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他长于断案的美名由此远播。施世纶为官几十载,始终廉己恤民,刚正不阿,身体力行,勤于政事,深受民众爱戴,曾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施世纶升任江宁知府,管辖上元、江宁等八个县。他到任后,立即革除旧规,严惩贪吏,民众安居乐业。就在这时,他的父亲施琅病故,按礼制他必须离职三年,回家丁忧守孝。他临行之日,数万民众伏道挽留,舍不得他离去。他自然无法允请,于是民众就每人自捐一文钱,在府衙门前建亭以示怀念,取名“一文亭”。捐钱的民众说:“施大人为民父母,却不滥取民一文,我等自捐一文建一文亭,就是永远记住这个一文不取的清官啊!”这个故事在《清史稿·施世纶传》中有所记载。施世纶晚年曾任江苏漕运总督,这个职位在一些贪官看来是个肥缺,他的几个前任岁入白银都在百万两以上。施世纶不但分文不取,仅靠薪俸度日,而且身体力行,深入漕运基层,整肃漕运中的敲诈克扣、藏货纳赃、中饱私囊等痼疾,使漕政风气焕然一新。康熙帝闻知后,感叹说:“施世纶真乃天下第一清官也!”有一年,施世纶奉命去陕西协助陕甘总督鄂海督办军饷,时逢陕西大旱,饥荒严重。在督办军饷时,他发现鄂海和西安、凤翔两地知府借灾情大肆贪污,导致当地粮食储备空虚,于是立即具疏参劾。鄂海得知施世纶的儿子在任知府,归自己管辖的消息后,便以此要挟,暗示施世纶若参劾,即要他儿子的性命。施世纶坦然一笑,厉声斥责说:“我从做官那天起,连自己的命都不看在眼里,还怕你谋害我儿子吗?”他坚持上疏,鄂海等人后来受到了惩办。由于长期劳累,施世纶早已病患缠身,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他向朝廷辞官,但被康熙挽留。同年五月,施世纶卒于淮安任上,终年64岁。
柳宗元:廉洁自持忠信是仗
不是每座城市,都能拥有足够厚重且光华耀世的政治文化标志。很幸运,一部绵亘千年的柳州历史,有柳宗元其人,也有他为官四年留下的政治思想和灿烂文化。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曾任柳州刺史,今天的柳州人民还称他为“老市长”。柳州有一着名风景区大龙潭,其中有一深潭名“雷潭”(雷塘)。潭约一亩见方,三面峭壁环抱,清泉淙淙,冬暖夏凉。此乃柳宗元当年祷雨处,筑有“祷雨亭”,亭内立石碑一方,刻有《雷塘祷雨文》。因为公务的关系,我对柳宗元所作的《雷塘祷雨文》格外钟情,每每读来,总让我感受良多,回味无穷。尤其是“廉洁自持,忠信是仗”八个字,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旧掷地有声。据记载,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柳宗元到柳州后遇到大旱。按照当地的习俗,他率众前往雷塘举行祭神求雨活动并作此祭文。祭文分为两段。第一段点明主题,说明为什么要到雷塘祈雨。其中一句这样写道:“神惟智知,我以诚往;钦兹有灵,爰以庙飨;苟失其应,人将安仰?”意思是说,神灵以大智通晓事理人情,我以虔诚的心意前往拜望。人们钦佩神灵能够感应,才会修建庙宇来侍奉神。可是如果连神都失掉了灵验,百姓还有什么仰仗?柳宗元爱民而敬天,以其仁爱之心为民求雨,每当读到这几句时,我总会被“老市长”的诚意所感动,神灵有知安能不为所动?祭文第二段是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向上苍作出承诺。柳宗元以其人格向上天起誓:“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即,我以廉洁来要求自己,以忠信来为人处世。如果我柳宗元有什么罪孽和过错,神可以降罪于我!这誓言充分展现了一位古代官员谦恭为民、恪守廉洁的精神境界。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初八,年仅47岁的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因为一心为民、两袖清风,柳宗元家中没有积蓄,家人无力治丧,灵柩被停放在他生前喜爱的罗池的西北侧。到了第二年,由老乡裴行立和好友刘禹锡等帮忙筹措了丧葬费用,才将柳宗元的灵柩运回老家山西下葬。“老市长”切实践行了自己对上苍许下的诺言。12/14
柳宗元的廉洁自持、为民务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留下了千古的好名声。他死后三年,柳州人为其立祠纪念,与他相关的柳侯祠、柳侯衣冠墓、柑香亭、罗池等一大批古迹和文物也都被后人呵护至今,成为柳州的历史文化象征。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四年,重修文庙,传播儒学,教化民众,改革弊政,解放奴婢,种柑植柳,开荒挖井,发展生产,他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官员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柳宗元看来,官吏自当为民服务,“为民之役”。这一为官理念在封建社会无疑是相当超前的。对于官员来说,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正是柳宗元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清官是贪官,民心是秤;为正气为邪气,自己为砣。作为领导干部,想事情、做决策,都应该自觉把人民群众摆在首位。只有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如果党员干部不是围着百姓转、为着百姓想,而是处处为个人打算,事事为满足一己私利,这样的干部肯定会出问题。心不正则行不正,心不清则手不清,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清正廉洁,对党员干部而言不仅是人格要求,更是一种政治责任。我们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崭新阶段,面对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地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行为习惯和一种实践能力,敢于响亮地喊出“向我看齐,对我监督”。如果领导干部都能“廉洁自持”,百姓有心安能不为所动?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廉政故事
李鸿章是很有才气的,才可塑,才堪大用,但李鸿章毛病也是蛮多的,他是优点杰出、缺点突出的那类人才。李鸿章的缺点是,有一股傲气,还有一股不叫流氓气,最少也算是流里流气之气。这气李鸿章一直携带着的,比如他对下属,不太尊重,每提升一人,先要将这人训一顿,说的话很难听,国骂不断,骂完了,你一回去,嘿,他给你加官晋爵了。提你一把,踢你一脚,关怀人,却以侮辱人的方式进行。李鸿章曾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没几天,自以为技已精,学已成,师傅那点学问全学到了手,便要谢本师了,自己当老板去。李鸿章离开湘军,另组淮军,却是屡战屡败,一点建树也无,反是把自己那点力量耗光了,无奈要回到师傅身边来回炉,一个多月里,李鸿章屡屡求见,曾国藩屡屡拒之,李求多少次,曾就拒多少次。曾国藩拒绝次数,自然比李鸿章的求见次数要少一次,不然,历史上也就没有曾李师徒佳话,李鸿章也难成操盘手,掌握历史走向了。曾国藩拒绝李鸿章,并不是耍领导脾气,拉架子,而是在琢玉。玉不琢不成器,李鸿章的傲气不打压打压,修理修理,那还能成大器?李鸿章有流气,为人懒散,这般作风,去当名士,很合适,越流气越像名士,名士素来要靠流气来撑起,但要来从政,却是致命的。流氓去流氓政府,或许可行,只有流氓政府才容得下流氓啊!曾国藩却不能容许流气存在。曾国藩工作很认真,生活也很严肃,他有个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其中这个早,就是早起,早饭,每天都定时吃早饭。严格的作息时间,哪是懒散如李鸿章者受得了的?李鸿章爱懒睡,天天睡到太阳照屁股,还舍不得起床。曾国藩开早饭了,李鸿章还只管呼呼大睡。曾国藩打发人去喊了几次:李鸿章,曾师傅喊你快去吃早饭。李鸿章应了声好,翻转身,又睡回笼觉去了。曾国藩在那等,不动筷子,等啊等,等了很久,李鸿章姗姗来迟。这顿饭,曾国藩不吃了,他把筷子一拍桌上,慢腾腾说了一句:“少荃,此间唯一诚字。”脸也来,相也来,语虽轻,落意重。让李鸿章知道:从政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名士聚餐,不是混混间耍流氓。李鸿章从吃饭一事感受到了做人要严谨,更感受到了作风的威严。只是他这流气不13/14
是一下子能改掉的。李鸿章后来权柄在握,依然残存着流气,列强环伺,李鸿章主持外交,曾经去问计于曾国藩。师傅先问徒弟:外交乃国之大事,你准备使甚手法?李鸿章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此倭要咱中华一块土,我先应着好好好;彼熊要咱中华开放一口港,我先应着要得要得,然后呢,我找个借口,翻过来。曾国藩听了,脸若冰霜,对李鸿章说:少荃,此间唯一诚字。你把国家信誉透支了,那以后哪国还信任你?“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曾国藩把李鸿章当可造之才,却也是严格要求。并不因为李鸿章是其得意门生,是其心腹,而放任他,而包庇他。也因此,李鸿章终成大器。成大器了,悟出了师傅一片苦心,曾国藩逝世后,李鸿章写过一副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曾国藩与李鸿章相交,一直以严师面目出现,李鸿章不反感,反感激:“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14/14
篇八: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廉政人物
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
张敞(?一公元前48年),西汉宣帝时大臣,为人清廉刚直,以赏罚分明、治理有方著称,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十年,市无偷盗,桴鼓稀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光武帝刘秀对他的刚烈正直非常欣赏,董宣由此得到“强项令”的荚誉。董宣一生清廉,74岁卒于任上。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杨震(?一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西汉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刊、,东汉靖节先生杨宝之子。少时因父早逝,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业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他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直到刃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主掌全国军政)等职。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自杀身亡。
羊续(142年一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官至庐江(今江西)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羊续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府中资藏只有布衾、盐、几斗米而已,素有穷官之称。
傅咸(239年一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丞等官职,为纠时弊屡屡上疏,晋史称他“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嫉恶如仇,推贤惟善”。元康四年病逝,享年56岁。
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任荆州刺史、侍中、太尉等职,为晋朝一代名将。“飘摇风雨满神州,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
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他的诗。
陶潜(372年一427年),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生传》。曾任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奉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遂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徵著作郎,不就,惟与亲友吟箫山水间,及至终老乡里。
孙谦(425年一517年),字长逊,东菅莒(今山东莒县)人。历仕南北朝宋、齐、梁三代,为宋巴东太守、左军将军,齐江夏太守、中散大夫,梁零陵太守、光禄大夫。任职期间,施政恩惠,勤助农桑,自身清廉不取,为民所爱。
顾协(469年一542年),字正礼,吴郡吴(今属江苏)人。南北朝任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舍人等职。他少年时即有高洁之志,终身廉洁自居。“枕石漱流”这一名句便出自他口,是他一生品格节操的真实写照。
何远(470年一521年),字义方,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晋朝梁武帝年间为官,官居郡太守、建武将军、镇南将、武康令。在东晋公认为“绝请竭,不造诣”的清公廉吏,被史学家尊称为“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凡他为官过的郡县,百姓则为他建立生祠,向朝廷上表报告他为民办事,廉洁奉公。
裴侠(?一559年),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南)人,历任南北朝北周刺史、司邑下大夫、户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他廉洁居身,勤勉奉公,百姓怀其惠,污吏畏其威。北周太祖宇文泰曾说他清廉奉公为天下之最,在地方官入朝拜谒时,太祖特命他单独站立。于是他被称为“独立使君”。
李幼廉(506年一574年),又名李稚廉,赵群高邑人。曾任济州仪同府长史,瀛州长史,并州长史,太仆,大司农二卿,赵州大中正及北齐大理卿等官职。李幼廉为官一生廉洁奉公,敢于挑战强权,视官位如粪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李幼廉一生最有名的就是不畏当时皇上的宠臣和士开、被调往青州任职一事。他不畏强权的姿态,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时的佳话。
苏琼,字珍之,长乐(今河南濮阳西)人。出生年月不详(约北魏末出生),历任东荆州长流参军、并州刑狱参军、南清河郡太守和廷尉正、徐州行台左丞、大理卿等职,北齐灭亡后出仕北周,任博陵太守。卒于隋文帝开皇初。
苏琼为官正直、不威权势,廉洁拳公、体恤民情,政绩斐然,是一代廉吏。在任并州刑狱参军时,他就以善于断案、平反冤狱而名声鹊起。后任南清河郡太守,治理有方,使原来盗贼蜂起的郡界重归安定,使百姓无抢掠之忧。他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连瓜果也一概拒绝。他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为时人称道。他还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要去读书,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上要尽量从俭。当郡中遭灾,他自己向富人借粮以赈济饥民,使百姓度过饥荒。任廷尉正时,不顾别人威胁,屡次平反冤案。在任徐州行台左丞时,破除不许随意渡淮的禁令,使淮河南北物资得以交流,使两岸民众获益匪浅。
房玄龄,(579年一648年),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长期
篇九: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廉政人物
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
张敞(?一公元前48年),西汉宣帝时大臣,为人清廉刚直,以赏罚分明、治理有方著称,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十年,市无偷盗,桴鼓稀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光武帝刘秀对他的刚烈正直非常欣赏,董宣由此得到“强项令”的荚誉。董宣一生清廉,74岁卒于任上.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杨震(?一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西汉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刊、,东汉靖节先生杨宝之子。少时因父早逝,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业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他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直到刃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主掌全国军政)等职。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自杀身亡。
羊续(142年一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官至庐江(今江西)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羊续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府中资藏只有布衾、盐、几斗米而已,素有穷官之称。
傅咸(239年一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丞等官职,为纠时弊屡屡上疏,晋史称他“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嫉恶如仇,推贤惟善"。元康四年病逝,享年56岁。
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任荆州刺史、侍中、太尉等职,为晋朝一代名将。“飘摇风雨满神州,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他的诗.
陶潜(372年一427年),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生传》。曾任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奉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遂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徵著作郎,不就,惟与亲友吟箫山水间,及至终老乡里。
孙谦(425年一517年),字长逊,东菅莒(今山东莒县)人。历仕南北朝宋、齐、梁三代,为宋巴东太守、左军将军,齐江夏太守、中散大夫,梁零陵太守、光禄大夫。任职期间,施政恩惠,勤助农桑,自身清廉不取,为民所爱.
顾协(469年一542年),字正礼,吴郡吴(今属江苏)人。南北朝任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舍人等职.他少年时即有高洁之志,终身廉洁自居。“枕石漱流”这一名句便出自他口,是他一生品格节操的真实写照。
何远(470年一521年),字义方,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晋朝梁武帝年间为官,官居郡太守、建武将军、镇南将、武康令.在东晋公认为“绝请竭,不造诣”的清公廉吏,被史学家尊称为“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凡他为官过的郡县,百姓则为他建立生祠,向朝廷上表报告他为民办事,廉洁奉公.
裴侠(?一559年),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南)人,历任南北朝北周刺史、司邑下大夫、户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他廉洁居身,勤勉奉公,百姓怀其惠,污吏畏其威。北周太祖宇文泰曾说他清廉奉公为天下之最,在地方官入朝拜谒时,太祖特命他单独站立.于是他被称为“独立使君”。
李幼廉(506年一574年),又名李稚廉,赵群高邑人。曾任济州仪同府长史,瀛州长史,并州长史,太仆,大司农二卿,赵州大中正及北齐大理卿等官职。李幼廉为官一生廉洁奉公,敢于挑战强权,视官位如粪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李幼廉一生最有名的就是不畏当时皇上的宠臣和士开、被调往青州任职一事.他不畏强权的姿态,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时的佳话。
苏琼,字珍之,长乐(今河南濮阳西)人。出生年月不详(约北魏末出生),历任东荆州长流参军、并州刑狱参军、南清河郡太守和廷尉正、徐州行台左丞、大理卿等职,北齐灭亡后出仕北周,任博陵太守。卒于隋文帝开皇初。
苏琼为官正直、不威权势,廉洁拳公、体恤民情,政绩斐然,是一代廉吏。在任并州刑狱参军时,他就以善于断案、平反冤狱而名声鹊起。后任南清河郡太守,治理有方,使原来盗贼蜂起的郡界重归安定,使百姓无抢掠之忧。他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连瓜果也一概拒绝。他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为时人称道。他还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要去读书,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上要尽量从俭。当郡中遭灾,他自己向富人借粮以赈济饥民,使百姓度过饥荒.任廷尉正时,不顾别人威胁,屡次平反冤案.在任徐州行台左丞时,破除不许随意渡淮的禁令,使淮河南北物资得以交流,使两岸民众获益匪浅。
房玄龄,(579年一648年),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律,是
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魏徵(580年一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太宗即位,魏徵担任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订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
魏徵从政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有理”。
狄仁杰(630年叫00年),字怀英,太原人,以明经入仕。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以不畏权势、善断疑狱和善荐人才著称.
徐有功(640年一7m年),长安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千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姚崇(651年一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以与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时以字行,至开元时,避帝号开元讳,更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举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参军,入为司刑丞,累迁至夏官侍郎。武则天奇其才,圣历三年(700年)擢为宰相。长安元年(702年),以母老乞养,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不久玫春官尚书。因得罪张易之,出为灵武道大总管,后转亳州刺史、常州刺史.睿宗即位(710年),召拜宰相。因得罪太平公主,出为申州刺史。先天二年(714年)复相,进封梁国公.位终开府仪同三司.姚崇三居相位,开元初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唐代名相之一。
卢怀慎(?一717年),滑州灵昌(今属河南)人,唐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相当于宰相),与紫微令姚崇共掌国政.他办事谨慎,清廉俭朴,每得薪俸都分给他的亲友和部下,家室不遮风雨,妻儿时常挨饿。他贵为卿相,却生活窘迫,死后家徒四壁,以致唐玄宗经过他的墓地都流下了眼泪.
杨绾(?一777年),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省东部)人.唐代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集贤殿索丈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他素有德行,俭朴廉洁,拜相之日,郭子仪等众多朝中权贵闻风而变奢从俭。死后唐代宗下诏赞他:“历官有素丝之节,居家无匹帛之余".
王旦(957年一1017年),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宋真宗朝执政大臣,理政18年,是宋真宗在位时最重要的一名宰相。王旦为人正直、大度,对选拔官员很具眼光,为朝廷培养了一批治国忠良。他待人宽厚,但不徇私情;勇于承担责任,而眼中正邪分明.公元1017年,王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1岁。
寇准(961年一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势(今陕西省渭南北)人。幼年奋发读书,19
岁中进士。994年为参知政事,善于劝谏,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任宰相,辽军大举进攻宋,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并促使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督战,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不久,被人排挤,罢去相位。晚年再次被起用为相,又遭人诬陷去位,后被贬至雷州(今属广东)任司户参军,死于贬所。宋时追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
范仲淹(989年一1052年),出身于贫寒,少有壮志,刻苦学习而成才,为官数十年,入能为相,出能为将,数次升迁,数次被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惟有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而实践之。
包拯(999年一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东乡(今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担任过兵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御史中丞等重要职位。他不仅掌管过京师的司法和全国的财政大权,率领过军队,当过外交使节,而且还做过宋仁宗身边的谏官和顾问。尽管一生仕途,晚年位高权重,但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勤政爱民,死后被朝廷赠予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陈希亮(9四年一1063年),字公弼,眉州青神(今属四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被授为大理评事,任长沙知县,之后为官30余年,先后担任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又在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北宋文学家苏轼敬佩他的为人,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东坡先生,怕公弼的事迹失传,终于在陈公离世十四年后,欣然提笔撰写了《陈公弼传》,称颂他“清劲寡欲"、“严而不残”。
赵柞(1008年一1084年),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枯元年进士。曾先后任武安
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使、成都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赵柞为吏
清正,尤其在三次治蜀期间,身帅以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川中奢靡之风为之一变。以至
宋神宗对赵之后的新任成都知府都要提到他治蜀的成功经验,勉励其要很好的向赵
扦
学习.
黄震(1213年一1281年),字东发,一字汝震,学者尊称为越公、于越先生,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南宋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慈溪县鸣鹤乡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理宗宝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开庆元年(1259年)入仕,历任平江府吴县尉、摄华亭、长洲县、浙西提单主管帐司文字、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史馆检阅、添差通判广德军、添差通判绍兴府、知抚州、兼权提单江西常平茶盐、兼江西提点刑狱、提单浙东常平茶盐等职。元军进入临安后,隐居山林,誓不仕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疾终.其遗著有《黄氏日抄》、《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和《古今纪要逸编》等。
文天祥(1236年一1283年),字宋瑞,又宇履善,号文山,今江西吉安县富田文家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出身书香门第.自小抱负远大。20岁(1256年)进京会试,优异入选,殿试第一,钦点状元。京炎元年(1276年)被封为右丞相。时逢元兵大举南侵,文天祥组织勤王军抗战,兵败被俘,多次自杀未遂,被囚于元都燕京.面对元人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显示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于公元1283年1月以身殉国,年仅47岁。其诗作《过零丁洋》、《正气歌》脍炙人口,流传不息,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更如璀璨明星,光耀千秋.
方克勤,字去矜,元末明初浙江宁海人,祖籍睦州。洪武四年(1371年)授济宁知府,在任5年,为官清正廉洁,听断英明;为人谦虚谨慎,关心百姓疾苦。《明史·循吏传》中赞誉他为“以德化为本”。后因“空印案”被连累至死,年仅51岁.著有《汗漫集》。
轩倪,字惟行,河南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司副。从踏入仕途之初,便开始以廉政闻名。一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他担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推己及人,大力提倡戒奢侈、禁吃喝之举。
鲁穆(1381年一1437年),字希文,浙江天台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洪熙元年(1425年),调任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正统元年(1436年),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秉公执法,刚正清廉,被人称为“鲁铁面”,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著有《葩经或问》、《礼纪日钞》等。
况钟(1383年一1科2年),字伯律,号如愚,自号龙冈,江西靖安人.23岁即被县官俞益选为礼曹吏。9年后因办事干练而被荐入朝任礼部仪制司六品主事.任内曾获明永乐帝30多次嘉奖,随即被越级提升为礼部仪制司正五品郎中,不久又被推任为苏州知府。况钟为官一生,历明朝三代,事明主三君,清廉刚正,匡国济民,成为明代著名的清官。特别是苏州府任内13年,勤于政事,孜孜爱民,深受苏州百姓爱戴。
于谦(1398年一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不畏强暴,不喜奉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昭雪冤狱,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体恤百姓,威名远扬。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宦官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得以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拥立景帝,整饬兵备,亲自督战,大破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因功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帝接英宗回京.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于谦以“意欲谋逆罪”被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初追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
周新(?一1412年),字志新,初名日新,广东南海人。因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使贵官国戚有所忌惮,呼之为“冷面寒铁”.永乐三年(1405年)由云南按察使改调浙江按察使,决疑案,平冤狱,惠政甚多.因遭权势怨恨,为锦衣卫指挥纪纲所诬陷,成祖受谗不察,将其逮捕解京杀之。
王恕(1415年一1508年),字宗贯,陕西三原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初任官大理寺,后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此后历官河南、云南、南京,均有政声。他为官清廉,在明成化、弘治两代皇帝树立廉风,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刘大夏(1436年一1517年),字时雍,华容(今属湖北)人,曾任明朝户部左侍郎、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其父刘仁宅曾任监察御史,是有名的清官.刘大夏承续优秀的家风,忠直为国,磊落报民,一生清廉,荣辱两忘,力助明朝“弘治盛时”。其名望远播至朝鲜、安南外国。
海瑞(1514年一1587年),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单人。海瑞历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正教官)、浙江淳安县知县、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等职。囚受反对者诬告,被降为江西兴国县知县。后因政绩显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被调升进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迁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后又调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事务,巡抚应天十府。
后因匡正时弊,令朝中大部分官员不满,被迫于隆庆四年(1570年)辞去南京户部侍郎官职。
16年之后复出,就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书写了一部清官吏略.
余有丁(1527年一1584年),字丙仲,号同麓,今宁波鄞州高桥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举人,翌年又中进士,殿试时被点中探花,授官翰林编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礼部考官,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国子司业,万历十年(1581年)朝廷命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被称为“余相"。一生清廉为政,卒后葬于家乡东钱湖畔隐学山麓,至今遗迹尚存。
杨继宗,字承芳,明代阳城(今属山西)人.天顺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佥都御史兼云南巡抚等官。他刚正廉直,屡触权贵,令权贵忌惮,而对属下和百姓却体察细微,拯救多多。后人将他和东汉著名的廉吏杨震相比,称他为“廉中之廉"。·
于成龙(1617年一16384卑),字北溟,号于山,清朝山西永宁(今离石)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授知县。康熙时累官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生前为康熙皇帝所信赖,称为“今世清廉第一”,死后赐谥“清端”。
汤斌(1627年一1678年),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曾任国史院检讨、陕西潼关道副使和江西岭北道参政。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父病辞官休假,后随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学习,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复出,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明史》总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居官能体恤民情,兴利除害,自奉简约,固守清俭,深受康熙帝信任和百姓爱戴。因每日三餐不离豆腐,群众赠以“豆腐汤"雅号,赞扬其清正廉洁。雍正时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正"。
张伯行(1651年一1725年),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相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公”。
施世纶(1658年一17X年),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
刘统勋在清朝雍正年间入朝为官,乾隆登基后获得重用。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他清廉耿介,不收受礼物,为官五十余年,家中田地没有增加一寸。在朝中他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不徇私情,死于上朝途中。皇帝亲为他祭奠,见他家中一贫如洗,为之大哭,称他为“真宰相”,六年后还写诗赞他“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嘉庆二十年(1820年)四月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同治五年(1867年)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成都任职,享年67岁。清廷颁旨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陈殡(1656年一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人,清康熙进士。曾先后任福建古田县令、台湾道台、湖南巡抚等职,官至闽浙总督.陈殡一生简朴,布衣素食,勤政爱民,自律极严,被康熙誉为“朕从未见过的苦行僧”总督。
费棉祉,生卒年份不详,字支峤,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进士.顺治十五年任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知县。在任其间,为官清廉,仁慈爱民;是非分明,断案公正。为百姓所崇敬,后人所称道。费公社又知人爱才,对当时年仅十九岁、刚中秀才的蒲松龄大为器许。蒲氏则盛赞费公的德行,以师礼事之,笔墨间流露出无限景仰之情。
岳飞(1103年一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家中世代务农。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名帅。所带岳家军是当时宋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谚.后遭秦桧等人诬陷,屈死冤狱,年39岁。岳飞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枢密副使等职。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冤狱平反,诏复正官,建庙于鄂州,追封岳飞为鄂王,谥武穆。
由士卒而将帅,以姓名军,声振天下,历百余战无一败者,岳飞是第一人;武有盖世之功,文有传世之作,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者岳飞是第一人;以千古奇忠蒙千古奇冤又享千秋奇誉者,岳飞是第一人。
冯道(881年一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五代时名相.他性格纯朴敦厚,安贫乐道.他为相二十余年,历侍四朝五姓八皇帝,不恪守“忠君”,却始终恪守以民为重.在五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中,他屡屡解民于倒悬。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