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的人物事迹4篇精益求精的人物事迹 10个人物素材 01艾爱国:劳模制造必是精品 人物事例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md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益求精的人物事迹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精益求精的人物事迹
0 个人物素材01 艾爱国:劳模制造 必是精品
人物事例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技、执着追求,他 2021 年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 80 年代采用交流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时世界最大的 3 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纪末带领团队 10 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利 6 项,获发明专利 1 项。他用 50 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人物速写
他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荣获“七一勋章”等多项国家级荣誉。50 余年坚守焊工岗位,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国家重点行业攻克 400 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 100多项,年过七旬仍奋斗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是当之无愧的焊接行业“领军人”。
02 刘湘宾:矢志奋斗 只争朝夕
人物事例
刘湘宾参加工作 40 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 22 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 40 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 12 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 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 倍以上。
人物速写
阅兵式上的防务装备、奔月的“嫦娥”、入海的“蛟龙”、导航的“北斗”等大国重器导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陀螺仪,有很多出自他和他的团队。从事铣工 38 年,练出将陀螺仪精度加工到微米和亚微米级的绝活,以精准的导航擦亮大国重器的“眼睛”,在以微米度量的世界不断超越,一次又一次大写中国!
03 陈兆海:中国精度 极致匠心
人物事例
陈兆海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 30 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
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01 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域情况非常复杂,在没有测深仪的情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跎”(采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 2—3 节流速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 2 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 1 秒。为抓住这 1 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人物速写
26 年工作在测量一线,他先后参与修建了我国首座 30 万吨级矿石码头、首座航母船坞、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04 周建民:周式精度 如琢如磨
人物事例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周建民在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 40 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 15000 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进行小改小革,工艺创新项目 1100 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 3100 余万元。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 余件
微米级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他用工匠担当,组织团队破解位置量规、无人机内外轴、中国现代第一枪电磁枪等工厂、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各种诱惑,他选择了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精雕细琢、默默敬业奉献。
人物速写
他有一双神奇之手,工作 39 年来,完成创新成果 1000 余项;他有一双可靠之手,研制的16000 余件专用量规无一发生质量事故;他有一双精准之手,凭借眼看、耳听与手感,使专用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执着忘我练就一身功夫,巧思钻研成就创新达人,一人一册培养后辈新人,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05 洪家光:言传身教 匠心筑梦
人物事例
洪家光始终秉持“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以实干践行初心,在生产一线创新进取、勇攀高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取决于叶片的精度,他潜心研究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解决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经生产单位应用后,叶片加工质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凭借该项技术,他荣获 201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作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 200 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 300 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他以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 2000 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亲授的 13 名徒弟均成为生产骨干。他先后完成工具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 84 项,个人拥有 8 项国家专利,团队拥有 30 多项国家专利,助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积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动力梦”贡献力量。
人物速写
他以精妙绝伦的手艺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潜心研究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39 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先后完成 200 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 300 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06 刘更生:修旧如旧 匠心楷模
人物事例
刘更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已近 40 年。他多次参与重要文物的大修与复制,2013 年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中,他成功修复故宫养心殿的无量寿宝塔、满雕麟龙大镜屏等数十件木器文物,复刻了故宫博物院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使经典再现,传承于世,为“京作”技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
他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任务,参与制作了香山勤政殿、颐和园延赏斋、北京首都机场专机楼元首厅等项目的经典家具,设计制作了 2014 年 APEC 峰会 21 位元首桌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大座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贺礼、国庆 70 周年天安门城楼内部木质装饰等国家重点工程家具。他设计的“APEC 系列托泥圈椅”荣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国匠杯”银奖。2021 年 4 月,天坛家具成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活家具供应商”,他秉承“产业报国、传承经典”理念,向世界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冬奥会场馆中再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人物速写
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技艺,心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他先后参与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颐和园和香山等多处古旧家具的大修与复刻,让许多珍贵文物重现光彩;他数次承担国家外事活动所用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向世界展示着中式家具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07 卢仁峰:焊接技能 极致追求
人物事例
1986 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 4 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 100 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 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 152 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 200 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批次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 60%提高到 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20 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人物速写
他从事焊接工作 42 年,即便左手因工伤落下残疾,仍选择继续坚守焊工岗位;他单手掌握十几种焊接方法、练就精湛的独臂焊接绝技;他创新操作法,在我国新型主战坦克等重要装备的制造过程中,突破技术瓶颈,为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08 徐立平:为铸“利剑” 不畏艰险
人物事例
徐立平是航天科技特级技师,自 1987 年参加工作以来,30 余年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该工序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被喻为是“雕刻火药”。多年来,他承担的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专项武器装备生产,次次不辱使命。安全精准操作,工艺要求 0.5 毫米的整形误差,他却始终控制在 0.2 毫米内。在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中,他经常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在高危险、高精度、进度紧等严苛的生产条件下,经他整形的产品型面均一次合格,尺寸从无超差。
多年来,他先后数十次参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攻关,并创新实现了真空灌浆、加压注射等修补工艺。在某重点战略导弹发动机脱粘原因分析中,他凭借扎实的技能和超人的勇气,钻入发动机腔、精准定位并对缺陷部位完成挖药、修补,修补后的发动机最终成功试车,保障了国家重点战略导弹研制计划顺利进行,为国家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为解决手工面对面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徐立平带领班组开展机械整形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了包括“神舟”系列在内的 20 余种发动机远距离数控整形,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人物速写
从 1987 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的微整形工作,相当于在炸药堆里雕刻火药。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自学数控知识并亲手设计出多个改良设备,大大提升了药面雕刻精准度。他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精雕细刻”,以匠人之心,用双手助力着大国航天梦。
09 张路明:追求卓越 永无止境
人物事例
张路明长期扎根专业技术一线,从事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聚焦军工通信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制,先后突破了短波小型化射频信道的“机芯平台”“高速跳频”软切换技术、“抗强干扰”同轴腔体滤波器、“超宽带大动态”低噪声放大技术等数十项关键技术,其中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突破了国外在高性能短波侦收、小型化高性能抗干扰电台、超宽带短波通信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封锁,他参与研制了共 4 代(模拟、数字、自适应、自动)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统数十型号产品,支持了我国在短波、超短波电台等军工通信装备紧跟世界领先水平同步发展。
他从 1988 年至今负责研制“100W 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xx 战术短波跳频电台”“舰艇遇险救生通信系统”“125W 自适应电台”“软件无线电网关”等多个项目。中国自主研发制造战斗机歼 20 是国防重器,意义重大且深远。他负责其中“X20 机载短波通信设备”项目,指导确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通过试飞验证,该技术方案基本解决了机载短波通信设备发射效率低的问题,较大提升了有效通信距离,满足了飞机远距离覆盖的要求。
人物速写
他坚守科研一线近 40 年,在无线通信领域有着“战神”称号。他主导研发了我国四代短波通信产品,曾带领团队成功解决边海防通信难题,他和团队助力新一代战机、新一代通信网络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屡屡为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立下功勋。
人物事例
刘丽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 200 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33 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 41 项。她研制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操作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寿命延长 6 倍,在 60000 多口油井应用,年节约维修工时 10 万小时、节电 2.4 亿多
...
篇二:精益求精的人物事迹
大国工匠王进先进事迹直播的心得体会王进,现任山东电力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班副班长、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王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1998 年参加工作的他扎根一线 21 年,以初心筑匠心,从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线路工人,成长为行业顶尖的工人专家,2018 年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王进百米高空检修百万伏特带电线路,电弧能让人瞬间化为灰烬。王进在 60 层楼的高度与 1000 千伏的特高压线共舞,对王进而言,这不高空走秀,而是工作„„在知晓劳模王进的事迹后,我觉得倍受感动。
要以王进为榜样,学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坚决听党指挥、为党尽责,在重大活动保电、紧急抢险抢修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主动请缨、挺身而出,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要以王进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21 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电网运行检修第一线,足迹踏遍 1 万多公里特超高压线路,在危险艰辛中积累经验,在孜孜以求中涵养本领,从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工人成长为行业专家。
要以王进为榜样,学习他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完成特超高压带电作业 300 余次,始终保持安全零事故,缩短停电时间700 多个小时,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 3 亿元,编写了 30 余本线路巡视作业“作战图”,练就了快速判断缺陷、精准识别隐患等高超技艺;学习他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身先士卒、勇攀高峰,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首条±660 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填补该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技术空白,“王进劳模创新工作室”一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
新工作室。
在工作中我们要把王进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自己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在工作中主动担当作为,要用知重负重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做了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国家电网员工,要深入学习王进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党建促业务,进一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廉洁风险防控力度,将部门全年各项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位。以“问题梳理”及时更新部门问题清单库,以措施整改不断消解问题,形成动态循环,促进物资招标采购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精益化。
王进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站在各项工作的第一线,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以“创新、敬业、担当、责任”为基础,以劳模精神为动力,及时转变思想,拼搏实干、务实争先,为公司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平凡中坚守,在实战中锤炼,王进用“敢于有梦、善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不懈奋斗,浇灌出实现美好“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之花;用“敬业乐业、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唱响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高伟 2019 年 4 月 24 日
篇三:精益求精的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刘传健先进事迹观后感范文 500 字 字刘传健转业回川航的第 3 年,在美国航空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感动中国刘传健先进事迹观后感 500 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感 观看感动中国刘传健先进事迹观后感 500 字< 一>
7 月 26 日上午,中队组织参加了英雄机长刘传健先进事迹报告会。我们早早的来到了会场。不久刘机长进入了会场,他先给在场的观众鞠了一躬,我被他这样谦逊的姿态所打动。接着刘机长用朴素的语言从五个方面做了报告,详细叙述了他当日所面临紧急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他当时的心路历程。我全神贯注地听完了整场报告会,深深地被刘机长临危不乱的精神所打动。作为飞行学员,听完整场报告会我感到深受鼓舞,我们这份工作是无比光荣的,我们理应对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首先我们要努力打好理论实践基础,试想如果没有平时一次次的模拟训练,刘机长怎会如此完美的完成此次备降,飞行员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累积经验。都说同一项工作重复一万次,你就会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这同样也是枯燥的,如何在重复枯燥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想刘机长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作为飞行员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整个航班生产任务也不是飞行员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正如刘机长所说没有空管,军方,机组的协作配合,是不可能完成此次备降的。
航班生产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个团队的紧密协作才能完成,作为飞行学员我们在努力学习理论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应明白,我们需要重视团队的协作与配合。从一名飞行学员成长为一名成熟机长的过程是漫长的,这需要我们保持耐心,认真对待每一次航班任务,认真反思每一次不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以刘机长为榜样,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民航飞行员。
感 观看感动中国刘传健先进事迹观后感 500 字< 二>
27 月底,飞行部重庆直属中队组织参加了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先进事迹报告会,中队认真总结领会刘传健机长先进事迹的精神和启示,结合当前飞行部飞行作风整顿研讨活动 “三个论坛”:大中队长谈管理作风、基层书记谈队伍建设、飞行作风大家谈,进行了心得撰写。中队整理筛选一批好的文章供分享交流,从而进一步锤炼飞行作风,夯实安全基础。在这飞机已经失控的危难之际,机长刘传健凭借自己的过硬本领和丰富经验,采用全手动操作完成飞机迫降任务,安全着陆于成都双流机场。此次成功迫
降创造了世界航空史的奇迹,我们必须感谢这位飞行英雄刘传健,正是他在关键时刻的冷静、沉着和高度的责任感挽救了机上 100 多乘客的生命。
我有幸参加了刘传健机长先进事迹报告会,见到了英雄本人,说实话跟照片上区别不大,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英雄的那种激动的感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让世界都感动的英雄事迹,将全机 100 余人平安送回地面。让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普通人都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军旅生涯塑造坚强意志。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刘传健机长在成为民航飞行员之前曾经是我国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一名教官,他早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成为了一名空军的飞行战士。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常年进行军事化锻炼使得刘传健具有钢铁般的军人气节。而在此次飞行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刘传健的军人作风恰恰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当在 9000 多米高的高空中飞机的挡风玻璃脱落意味着驾驶舱所有人将处于零下 40 摄氏度的高速行驶过程中。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人会严重缺氧,正常人不到两分钟就会晕厥甚至休克。而刘传健却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体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圆满完成各项手动的飞行操作,成功迫降安全着陆。可以说军旅生涯让刘传健得到人生最好的洗礼和磨练,坚强的意志让刘传健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此次紧急迫降任务。
勤学苦练做到精益求精。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刘传健机长一直以来坚持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改进并提高。他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多次对高空出现紧急故障情况下的操作进行过多次的训练。一次次的特殊训练,让刘传健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坚持学习不断地总结,在工作上真正做到精益求精。据他的妻子讲,他每次飞行结束回到家中,都还要回想下自己在飞行过程中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缺陷。在一次次地飞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他一生对飞行事业情有独钟,因此他离开部队后踏上了民航飞机,成为了一名民航机长。但他仍然不断进取,正是他的勤学苦练掌握了过人的本领,在高空飞行飞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凭着自己的经验,冷静从容应对,成就了此次世界奇迹。
观看感动中国感 刘传健先进事迹观后感 500 字< 三>
刘传健转业回川航的第 3 年,在美国航空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2009 年 1 月 15 日,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 1549 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 A320-214 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
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 155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这样的剧情后来被好莱坞搬上了荧幕,汤姆·汉克斯主演,这正是 2016 年上演的《萨利机长》。
今天的川航迫降,有人直呼刘传健是现实版“萨利机长”。
然而,电影中的剧情也许能带给人触动,但终究只会让观众难免有置身事外之感。但,当今天险情真真切切发生时,恐惧、焦虑、绝望、悲恸,已经吞噬了川航3U8633 航班的乘客。
没有人能够想象死亡的威胁来得如此之快。上一分钟还在闭目养神、下一分钟“轰”一声发出巨响后,氧气面罩脱落,飞机剧烈的颠簸和急速下坠。
我们无法想象当时乘客慌乱,我们可以想象出乘务人员的竭力处置,最大限度让大家镇定。可是求生的本能让很多人被恐惧吞噬了。
一位乘客事后回忆说:「我清楚地知道我在经历一场飞行事故,而我对此毫无办法……我像是沸水里的鱼,一点点被死亡侵袭」。
观看感动中国刘传健先进事迹观后感 500 相关文章:
1.感动中国刘传健人物事迹观后感范文 2 篇
2.2019 感动中国刘传健的先进事迹观后感
3.2019 感动中国马旭的先进事迹观后感
4.感动中国学习刘传健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2 篇
5.2019 感动中国吕保民的先进事迹观后感
6.感动中国吕保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2 篇
7.感动中国杜富国人物观后感 2 篇
8.感动中国保民先进事迹观后感范文 2 篇
9.2019 感动中国张玉滚、刘传建事迹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
10.2019 感动中国马旭的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四:精益求精的人物事迹
袁隆平的事迹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
—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物访谈这种文学形式,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
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尤其是他在世界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学习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上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
学习袁隆平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
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以及他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袁隆平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他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习难点
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以及他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 课时安排 2 课时
【资料链接】
杨澜,1968 年出生于北京,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于 1986 年至 1990 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90 年在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电视台《正
大综艺》节目主持人。1994 年获得中国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1996年 5 月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哥伦布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获硕士学位。现有《杨澜访谈录》等电视节目。
袁隆平,1930 年出生于北平,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 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 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 号,1975 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 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 年任 863 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
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 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 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 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 11 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 6 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 年 10 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 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朱镕基( )损耗( )含辛茹苦( ) 风声鹤唳()
牛鬼蛇神( ) 床铺() 米糠( )水沁(
)徒劳无功( ) 铺天盖地( )靡靡之音( ) 蹩脚(
)逻辑()鸿鹄之志( )
【文章体裁及结构】
这篇文章是人物访谈,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通讯文学。用对话形式介绍生活中重要的有特殊贡献的人物,是一种较为生活化的新闻方式。其特点是轻松对话中展现人物性格品质,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内容客观真实,人物鲜活生动,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采访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袁隆平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一是这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在这两部分之间,作者巧妙地插入了一段承上启下的解说词,使这两部分内容得到顺利转换。这样,我们把文章分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部分】袁隆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1)袁隆平的巨大贡献都有哪些?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人,他使过去亩产只有三百多公斤的水稻产量增加到五百多公斤,而他现在正在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将把亩产进一步提高到八百多公斤。为此,他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努力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
(2)面对荣誉和财富袁隆平是怎样对待的?
面对这样的荣誉袁隆平很平静,当别人问他,对他被资产评估所认定值一千亿元怎么看时,他就一笑置之。对这个问题他没考虑过,他只想着他的研究,因为要研究出超级稻,还需要一个过程,他不想为荣誉等琐事分心。
【第二部分】袁隆平多年的奋斗历程。
(1)袁隆平都经历了怎样艰苦的历程?
“文革”期间受批判,被贴大字报。试验的秧苗被拔掉,几乎受到隔离审查。试验研究的环境极差。
(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袁隆平的几大爱好?这和介绍这个人物有什么关系?
袁隆平的爱好有三个骑摩托、拉小提琴、打麻将(钻桌子)。这三个爱好第一个和到田间做试验有关,路远骑摩托可以节省时间。而后两种爱好,却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中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的袁隆平。尽管他对整个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绝不是一个刻板的学究,而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这几个爱好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科学家。这是为了说明他首先是一个平凡的人。
(3)你认为袁隆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谈谈你的见解。
他是一个有奋斗目标,有人生追求的人,事业上刻苦、勤奋、执著;生活上简单朴素,从不贪图个人荣誉及金钱,而且平易近人。袁隆平是个品格
高尚的科学家,他的科学实验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但他对自己的荣誉却很淡漠,袁隆平是个平凡的人,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探究练习,口语交际】
袁隆平一生有哪两个愿望?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隆平曾被评为 2004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
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科学家写一段颁奖词。
4.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杨澜在谈到采访时说“一是要读足够的东西,充分了解对方,这样别人觉得你很认真,也才能获得一个平等谈话的资格;再是要进入他们的思维轨道,问到一些他们真正在思考的问题”)
篇二励志故事——袁隆平 (2000 字)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
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她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
地方。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 14 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 6 年时间,先后
用 1000 多个品种,做了 3000 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在文革期间,他还遭受了多次批斗,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沟里。最让他痛心的是 18“毁禾”事件,他经过多少年的研
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政治的压力,他和助手们跑到云南进行水稻试验。而这时灾难又来了,大地震袭击了他们所在的地区,袁隆平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了种子,为了不让试验中断,他们在田边的泥水地里,支起帐篷铺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个月。后来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经过 5 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而袁隆平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 1974 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 2 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 628 公斤,与常规稻亩产 150 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 35 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竟然达到了平均亩产 900 公斤,他接下来的
目标是实现亩产 1000 公斤。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却向一位朴实的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忍不拔,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成功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一生的奋斗经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三袁隆平大事件
袁隆平事迹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50 多年来,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为中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1、1981 年 6 月 6 日
1981 年 6 月 6 日,袁隆平获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1 年籼型杂交水稻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委授予)
1981 年 6 月 6 日,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籼型杂交水稻是中国农业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研究和推广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1964 年,湖南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首先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经全国有关单位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1973 年在世界上首先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这项科研成果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984 年 6 月 15 日
1984 年 6 月 15 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机构,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级奖励 15 项、省部级奖 60 余项。目前,正以“求实创新、奋发进取”精神,奉行袁隆平院士“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不断提升创新和服务水平,向着国际性的杂交水稻研发中心、资源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阔步前进。
3、1985 年 10 月 15 日
1985 年 10 月 15 日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与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杰出发明家金质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
4、1987 年 11 月 3 日
1987 年 11 月 3 日,联合国向袁隆平颁发科学奖(1987 年 11 月 3 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学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
1987 年 11 月 3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向中国专家袁隆平颁发了1987 年科学奖,以表彰他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
当年年 57 岁的袁隆平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培育工作,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培育出一系列强优势的杂交水稻组合,并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在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试种均取得良好的结果。
教科文组织...
【精益求精的人物事迹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