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阅读榜样事迹材料3篇乡村阅读榜样事迹材料 乡村农民道德模范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XX,男,1956年生,2008年入党。该同志政治素质好,有较强的经济嗅觉和创新水平,他一个普普通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阅读榜样事迹材料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乡村阅读榜样事迹材料
村农民道德模范个人先进事迹材料XX,男,1956 年生,2008 年入党。该同志政治素质好,有较强的经济嗅觉和创新水平,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怀揣远大理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一、为乡亲艰难创业,一心帮邻致富。
1982 年,他开始搞私营运输,通过几年的辛苦打拼,自己积累了一定资金。在跑运输过程中,发现农村新兴的养殖厂比较多,但鸡饲料比较紧缺,农民买饲料不知道真假,有时花冤枉钱,上当受骗之事时有发生,为此,他决心自己建立饲料厂,为村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好饲料。2007 年,他通过多方协调资金,筹集 600 万元建立起了华明饲料厂,华明饲料占地 10 亩,拥有职工 40 余人,每人月收入1500 元以上。华明饲料生产的优质饲料能够供应本地 20 余个村,100余户养殖户,为养殖户年节省资金 10 余万元。
二、为梦想致力创新,使诚信深入人心。
他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如不创新就会被无情的淘汰出局。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达到邻里共同致富的梦想,他多次聘请潍坊、龙口等技术人员完善公司技术创新,邀请了部分养殖户作为公司的顾问,随时为厂家的发展提供反馈信息。他有
强烈的责任意识。从不因客户欠债欠债而不与发货,并多次给予困难养殖户与无私帮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全体养殖户都富起来,共同把养殖业做大做强,使群众尽快脱离贫困边缘,走向幸福的小康之路。他的付出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也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为乡亲再次创业,勇担商业风险。
华明饲料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原料,给村民解决了不少困难,但现在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因金融危机和禽流感鸡苗价格上涨较快,养殖户感觉资金压力较大,并且利润空间压缩的很小,很多养殖户纷纷改行,养殖大棚闲而不用,杨富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此,他又经过多次参观、学习、考察、交流,与其他有志之士通过贷款、筹借筹方式共筹集资金1200万元,于2008年成立了盛国畜牧有限公司,占地 62 亩,专门从事孵化产业,现正在建设中,预计 2010 年夏便可投产运营,将更好的为民解忧。
四、为理想不断学习,道德文明永相传
XX 同志从未放松对思想理论的学习,他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不仅他自己这样做,他还希望全体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提高,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他在公司内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订阅各种党报、科技杂志、文学信息等刊物及报纸,鼓励员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提高员工素质。华明饲料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职工从来未发生过打架、斗殴,甚至不文明的行为都很少出现,并且每位职工在村里渐渐都成了孝子、孝女,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真是民间一大奇迹。
五、为明天继续奋斗,公益事业常放心间。
他指出公司的发展战略是用低成本吸引客户,用高质量赢来客户,他满怀信心的说“为了更好的发展公司,为了更好的带动客户致富,为了更好的赢得支持,我们下一步将成立无棣华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鸡苗、饲料、养殖、宰杀一条龙服务。”发展宰杀业也是为养殖户提供销路问题,此心可见一斑。
杨富国同志创业已有 28 个春秋,他一直以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目标为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奉献,修路、建桥、治病、救灾等社会捐款已记不清,至少已 10 余万元。他是致富不忘乡亲的典范,是企业家学习的楷模,是村民道德的榜样。
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XX,男,1956 年生,2008 年入党。该同志政治素质好,有较强的经济嗅觉和创新水平,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怀揣远大理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一、为乡亲艰难创业,一心帮邻致富。
1982 年,他开始搞私营运输,通过几年的辛苦打拼,自己积累了一定资金。在跑运输过程中,发现农村新兴的养殖厂比较多,但鸡饲料比较紧缺,农民买饲料不知道真假,有时花冤枉钱,上当受骗之事时有发生,为此,他决心自己建立饲料厂,为村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好饲料。2007 年,他通过多方协调资金,筹集 600 万元建立起了
华明饲料厂,华明饲料占地 10 亩,拥有职工 40 余人,每人月收入1500 元以上。华明饲料生产的优质饲料能够供应本地 20 余个村,100余户养殖户,为养殖户年节省资金 10 余万元。
二、为梦想致力创新,使诚信深入人心。
他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如不创新就会被无情的淘汰出局。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达到邻里共同致富的梦想,他多次聘请潍坊、龙口等技术人员完善公司技术创新,邀请了部分养殖户作为公司的顾问,随时为厂家的发展提供反馈信息。他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从不因客户欠债欠债而不与发货,并多次给予困难养殖户与无私帮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全体养殖户都富起来,共同把养殖业做大做强,使群众尽快脱离贫困边缘,走向幸福的小康之路。他的付出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也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为乡亲再次创业,勇担商业风险。
华明饲料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原料,给村民解决了不少困难,但现在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因金融危机和禽流感鸡苗价格上涨较快,养殖户感觉资金压力较大,并且利润空间压缩的很小,很多养殖户纷纷改行,养殖大棚闲而不用,杨富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此,他又经过多次参观、学习、考察、交流,与其他有志之士通过贷款、筹借筹方式共筹集资金1200万元,于2008年成立了盛国畜牧有限公司,占地 62 亩,专门从事孵化产业,现正在建设中,预计 2010 年夏便可投产运营,将更好的为民解忧。
四、为理想不断学习,道德文明永相传
XX 同志从未放松对思想理论的学习,他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不仅他自己这样做,他还希望全体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提高,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他在公司内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订阅各种党报、科技杂志、文学信息等刊物及报纸,鼓励员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提高员工素质。华明饲料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职工从来未发生过打架、斗殴,甚至不文明的行为都很少出现,并且每位职工在村里渐渐都成了孝子、孝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真是民间一大奇迹。
五、为明天继续奋斗,公益事业常放心间。
他指出公司的发展战略是用低成本吸引客户,用高质量赢来客户,他满怀信心的说“为了更好的发展公司,为了更好的带动客户致富,为了更好的赢得支持,我们下一步将成立无棣华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鸡苗、饲料、养殖、宰杀一条龙服务。”发展宰杀业也是为养殖户提供销路问题,此心可见一斑。
杨富国同志创业已有 28 个春秋,他一直以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目标为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奉献,修路、建桥、治病、救灾等社会捐款已记不清,至少已 10 余万元。他是致富不忘乡亲的典范,是企业家学习的楷模,是村民道德的榜样。
篇二:乡村阅读榜样事迹材料
推荐挂职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事迹汇报素材“身为党员干部,始终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xx 年 9 月,省自然资源厅确权登记局副局长 xx 作为省委“六个一批”选派年轻干部,担任驻北林区 xx 镇 xx 村挂职第一书记。在他看来,这不仅是组织上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更是贴近群众、为民服务的一次良好契机。近 2年的驻村工作中,xx 用“色彩”描绘美丽乡村振兴画卷,让平凡的乡村变得不再平凡。xx 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党支部、“省级”首届 xx 省乡村振兴“双百”典型案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乡村振兴代表等荣誉,这些沉甸甸的表彰和荣誉中凝聚了 xx 的泪水和汗水,更体现了村民对他的认可。
筑牢堡垒点燃基层“党建红”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基层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在肩。xx 针对 xx 村提出了“新设施、新面貌、新理念、新服务”的工作要求,积极完善配套设施,扎实开展各项基层党建活动。一是深入了解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台账,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并在解决后进行公示;二是开展形式式新颖、丰富多彩的基层党课宣讲活动,真正意义上实现将红色精神推进到基层“第一线”;三是开展文艺汇演活动,引导群众以自己擅长的文艺表演方式抒发对党和政府的深切感情。形式多样的基层党建活动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员战斗力。
移风易俗吹动文明乡风“变革蓝”
“大家知道什么是移风易俗、如何推进吗?”自驻村以来,xx 便经常走进村民家,坐在炕头上,用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传统道德文化,提升富美和谐乡村的品质内涵。xx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切实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管理作用,为新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文明院落等评选活动,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和敬老孝亲的社会氛围,传播文明新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支部引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制定出群众普遍认可的村规民约,形成了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良好风尚。同时,还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为贫困农户送去生活物资,看望孤寡老人,让“志愿红马甲”成为了xx村的靓丽风景线,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氛围。
狠抓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活力橙”
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xx 多方协调,多面发力,打造“一村一品”,形成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从而实现村民共同增收,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在 xx 的协调下,xx 村培植优势产业,投资 1856.37 万元建设扶贫冷库一处,项目占地9000 平方米,速冻冷库 6300 平方米,全年效益可带动脱贫户增收 100万元,解决村内 22 个公益岗位工资,保证脱贫户收入,防止返贫。加强资产资源管理,二手车市场项目年租金可达 30 万元、河套草原地年租金 20 万元;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户创办了亿达蔬菜经销有限公司,每年产销保鲜蔬菜水果 4000 吨,产品销往黑河、北安、伊春等 30 个市县,年销售额 600 万元,纯利润 120 万元。常
年用工 30 余人,包括精准扶贫户 5 人。产业的发展铺就了 xx 村的致富之路,更有力地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着眼民生点亮基层农户“就医绿”
“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句农村广泛流传的谚语,生动地体现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困境。xx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xx 村也存在医疗人员短缺、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xx 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并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为xx村建成了面积14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设有诊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宣传室及药房,配备 B 超、心电、远程医疗设备、全域监控等高质量设备。xx 村卫生室的建立,解决了压在村民心头的就医难题,村民们再也不用“吃去痛片治百病”了。
xx 年 6 月,在 xx 的大力协调下,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 xx村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由省级名医专家团携带现代化诊疗仪器,为xx 村民进行现场义诊。同月,xx 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会诊 xx镇 xx 村乙级卫生室举行了揭牌启动仪式。新建成后的 xx 村卫生室引进高端医疗设备,与 xx 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远程会诊战略协议,打造公益服务型卫生室,实现了村民“看病不求人、问诊不出村”。
坚守一线守护基层群众“战疫白”
“这个春节就和 xx 村的乡亲们一起过,疫情防控一刻也放松不得!”xx 年春节,绥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作为省自然资源厅下派干部,回城的通行证早已发到手中,xx 却选择了留下,“我也想念父母和妻女,但现在疫情不能有半点松懈,跟乡亲们一起奋战
我心里踏实,守得平安再团圆!”为了解除在外就地过年村民们的后顾之忧,xx 与村两委成员向这些村民做出了承诺:“请在外安心过年,你们的父母由我们照顾,你们的亲人由我们陪伴。”
面对高强度、无间歇的疫情防控工作,xx 不敢有一丝马虎。全员核酸检测,他逐户通知宣传,组织核酸检测;卡口值守,他明确最严格的管理方式,24 小时专人值守,设立“警戒线”;宣讲防控知识,他为农户耐心讲解口罩和酒精的使用方法,电话询问居家隔离农户是否有难处;争取物资,他作为省自然资源厅下派干部,多次争取“娘家”支持,协调防控物资保障……面对无情的新冠疫情,xx 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汗水筑牢基层疫情防控坚强堡垒,切实保护了 xx 村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玉汝于成建设民之所盼“金色路”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xx 村紧挨市区,过往车辆较多,日渐老化的村屯路已经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如何早日实现路畅民安的新面貌,成为书记的一块“心病”。听取民意、实地调研、谋划方案......成了 xx 每天的工作内容。跑省里争取资金,往市里上报计划,到区里勘察破损路面,再到镇里争取配合。这样的省、市、区、镇沟通协调,虽然辛苦,但 xx 怀着在为村民再干一件实事、好事的心思,“痛”并快乐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xx 年,省里明确了资金、市里明确了计划、区里明确了 2022 年开工。xx 饱含深情的提出一个请求,可不可以在今年 9 月份前开始施工建设,他想在挂职结束前与村民共同见证这民之所盼的“金色路”,政府答应了他的请求。
虽然 xx 的挂职期就要接近尾声,但在他心中,北林区 xx 村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农村美不美、村民富不富也成为了 xx 心中的一份永恒不变的“乡愁”。
篇三:乡村阅读榜样事迹材料
村健康家庭事迹材料农村健康家庭事迹材料
篇一: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鼎山街道高牙村打石岗经济合作社张泽云、吴发芳家庭,虽然普通,但堪称最美家庭。这是一个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夫妻俩、两位老婆婆,一个女儿。她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数十年来,夫妻俩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一家人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女儿懂事好学,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家庭美丽幸福的源泉。婚后几十年来,夫妻俩在生产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孝敬老人,照顾女儿;如今,夫妻俩都六十多岁了,不但要照顾年近九十的婆婆,还把一百多岁娘家老妈妈接到自家照顾。端饭递水,洗脸抹汗,嘘寒问暖,尽责尽孝,无微不至。每当看到两位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夫妻俩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每逢农忙时,挖地种菜,为花椒修枝剪叶、施肥浇水,夫妻俩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除了回家照顾老人,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
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他们倍感欣慰。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夫妻俩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说起女儿张利,是吴安芳和丈夫最大的骄傲。女儿从小就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忙。吴安芳经常说:“自己再苦再累不算什么,只要孩子们有出息,自己就心满意足了”。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在这对农村夫妇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为了供孩子读书,夫妻倆一门心思扎进庄稼地,为的就是庄稼收成能好点,多赚点儿钱,供孩子们读书。同时夫妻俩也很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以身作则,孝敬老人,邻里和睦,为的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使她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他们心中,孩子才是他们的希望,自己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只要孩子有出息,他们这心里才踏实,日子才更有盼头儿。女儿也在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下茁壮成长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妇俩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女儿张利几年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现留学美国。虽然女儿在家的时间少了,但是在外的她总是常打电话回来关心两位婆婆的健康,提醒自己的父母注意身体,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他们。看到孩子如此孝顺,夫妻俩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乡邻们有时会问起他们关
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吴安芳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他们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他们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张泽云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夫妻俩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他们的努力也让他们收获了幸福和温暖。夫妻俩用孝心,爱心、真心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篇二: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一):记汪顺土王春梅一家
这是一个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互敬互爱,和睦平等,
母慈子孝;夫妻遇到事情主动商量配合,互相关心扶助,理解沟通,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就是汪顺土和王春梅的家。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他们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他们是万家灯火中最平凡不过的那一盏,但他们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2014 年,汪顺土王春梅家庭获得上饶市'最美家庭'提名奖。
一、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建幸福乐家园
汪顺土与王春梅于 1997 年结婚,夫妻两 18 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敬如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汪顺土,1971 年 10 月 27 日出生,1991 年 7 月登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有 25 个年头,在 25 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并赢得同事、领导的认可。
在农村,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给孩子的学前教育是
不系统、不专业的,而且现在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深受丈夫'园丁'情怀感染的汪春梅萌生了办幼儿园的想法。2006 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开办了李宅乡贝贝乐幼儿园。这些年来,靠着他们勤奋的双手和对孩子们的满腔爱心,幼儿园渐渐走上了正轨,众多的留守幼儿在这里得到关爱与欢乐。
除了事业上的进步,他们的家庭生活也非常温馨幸福。最让汪顺土欣慰的是,婆媳关系这个千古难题,在他们家却不用烦扰。18 年来,他的妻子从未与公婆拌过嘴红过脸。他的母亲今年 63 岁,父亲 67 岁。2008 年父亲患了脑溢血后,留下了后遗症,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父亲出院后,他们便把两位老人接到家里一起生活。汪顺土是个大孝子,为了使半身瘫痪的父亲能尽快恢复健康,他不惜代价四处寻医问药。不管工作多么累,压力多么大,他都坚持每天下班后为父亲按摩手脚,帮助父亲做运动。他使出浑身解数,让父亲能早日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看到丈夫那么累,王春梅疼在心里,她在忙完了幼儿园的事情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抢着为公公端饭送水,以尽儿媳的微薄之力。'苍天不负有心人'.值得庆幸的是,在两夫妻六年如一日的悉心关照下,汪顺土的父亲如今已经能够左手拿勺吃饭,拄着拐杖去
遛弯了。
汪顺土的弟弟 2000 年在外打工时落下了一身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今年已 37 岁还单身一人。于是,王春梅与丈夫商量,把小叔子接到家里,悉心照顾。现在他们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二、携手创办普惠园,热心公益报社会
汪顺土经常对妻子说,和谐家庭不但要求在家庭中家人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也必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追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因此,无论是他单位号召爱心捐赠还是同事邻里有困难,他们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份爱心相送,积极参与社会捐献爱心活动。2012 年,宗儒源头的小宇杰不慎烫伤,需要多次作植皮手术,医药费不少于八万元。这简直是给本来就贫穷的农村家庭一个致命打击。汪顺土夫妇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四处奔走相告,呼吁兄弟园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宇杰渡过难关。仅第一次便为小宇杰募捐一万八千多元。如今小宇杰已基本恢复健康,又来园里上学了。汪顺土两夫妻商议,每学期都为其减免保育费,且在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小宇杰,让他忘记痛苦,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
三、爱国守法懂诚信,为梦汇聚正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汪王俩夫妻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
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积极执行居委会有关规定,配合居委会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他们主动向周围的人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实现大家共同的梦汇聚正能量。
在汪顺土看来,'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只有做到'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幸福的家庭。汪顺土认为,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
一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他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他的努力也让他>收获了幸福和>温暖。他希望每一天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二):家 和 万 事 兴
这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12 口人,既有嫡亲的祖孙四代,也有主妇残疾的哥哥。30 年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一桌吃饭,一屋住,家庭成员至今从未红过脸,父子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婆媳胜似母女,姑嫂情同姐妹。
这是一个事业蒸蒸日上的家庭,大儿子子承父业,经营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儿子远赴贵州发展,成立名副其实的'青年企业家',企业涉足建材、矿产资源、>房地产、酒店、商业超市等行业,全家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这也是一个备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尊重的家庭,数十年来,家庭成员倾心'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扶弱济困,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
坐在方早德家的庭院中,听着他侃侃而谈家事,真正懂得了'家和万事兴'的含义,深深地为这个家庭所蕴含的魅力所折服。
方早德先后担任了湖坊公社农技员、农技站长、农民副乡长、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等职务,并于 2004 年退休。退休了,这位身上安装着心脏起搏器的老人,并没有因为岁月更替、职位变换而消磨工作的激情。怀着一颗为民奉献的丹心,方早德又接
着在新农村建设上唱响一曲奉献者之歌。
2007 年湖坊镇湾里自然村被上级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乡亲们渴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盼了几十年,深受群众信赖的方早德,被村民推选为理事会顾问。老百姓说,有了方书记来村里管事,我们最放心。
为了将湾里建设成全县乃至全市、全省一流的新农村,方早德将自己的整体构想告诉了远在贵州遵义创业的小儿子,并且掏出了心里话:'我从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再说,回报家乡也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湾里的新农村建设就是咱家的事!'儿子方勇
军被父亲所感动,承诺:除上级专项划拨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外,其余所需建设费用均由方家全部承担。
那些日子里,方早德不顾自己已经是 60 多岁的老人,心脏病可能随时发作的危险,经常忙里忙外,操心费力。夏日炎炎、暑气逼人,他头戴草帽,挽起裤腿,同村民一起在工地上干活;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他又提着热水瓶跑前跑后给正在建设新农村的村民兄弟沏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香茶,给大家加油鼓劲。
为了美化村容村貌,建设公共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方早德一家投入 83 万元资金。巨额的资金投入,大量的心血付出,换来了湾里面貌的大改观。2007 年湾里在全县、全市新农村建设评比中名列榜首,被江西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个'最美的村庄'6 之一。2007 年、2008 年湾里 6 组新农村建设图片在人民网滚动播出 60 批次。从省内外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们对湾里新村的建设赞叹不已。
如果说方家是一栋生机盎然的房子,那么每一名成员就是支撑起家庭的一根根'柱子'.每个家庭成员看似普通低调,但个个拥有一个宽广的心胸和甘为人梯的奉献情怀。他们各自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方家的每一步跨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心力,为社会的和谐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小儿子方勇军开始创业生涯时,大哥方加军已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了一名农技员,后来还当上了镇里的农机服务站站长。凭着钻劲和过硬的育种技术,把农技站经营的红红火火。
与此同时,弟弟在当地乡镇水泥厂上班并通过入股煤矿挣取了人生第一桶金,由此介入当地的一家水泥企业改制。工作量骤然增加,工作强度加大,资金、管理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就在弟弟创业启动缺少资金时,方加军不光拿出了自己全部积蓄,还以自己的名义贷了 20 多万给弟弟;一听说弟弟要远赴贵州发展,而本地的那家水泥企业需要人管理时,毫不犹豫地离开农技站,到弟弟手下当了三年的厂长,直到弟弟将所有业务全面转往贵州发展时,(>范文先生网 >)他才重新回到农技站,由弟弟>投资成立了江西省江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干回了自己喜欢的老本行。
如今小儿子方勇军的'蛋糕'越做越大,独资的10 家企业分布在黔、赣两省,已形成以水泥为主,科、工、贸、农多业并举的综合性经营实体,各类企业累计年实现利税
6000 多万元。
'没有兄弟姐妹之间团结互相扶持,没有来自家庭
的力量源泉支持,我的企业不可能发展至如此规模。'方勇军对此满怀感激。
回首 1969 年到铅山湖坊落户至今,方早德对自己家的变迁,总结为'三个变'和'三个不变'——变的是家中的富裕生活,变的是家庭由农耕迈向企业的生活方式,变的是由温饱转向小康的生活质量;而不变的是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光荣传统,不变的是和谐美满、敬老爱幼的家庭关系,不变的是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
的确,和谐、敬业、勤俭,铺就了方家事业成功的基石,成就了方家的幸福美满!
有一种树,没有笔直的干,没有翠绿的叶,不与杨柳为伴,不与松柏争美,只有在那个荒凉的大地上独自生长,它就是红柳树。在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陈边蕊和张邦荣夫妇就如同红柳树一样扎根在喀拉布勒根乡喀拉塔斯村。
陈边蕊和张邦荣家共有 5 口人,陈边蕊是一个个体户,经营煤场;丈夫张邦荣,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伍军人,搞运输,经营空心砖厂。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张政辉在乌鲁木齐武警部队参军。女儿张慧怡出嫁后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帮忙。家里还有 79 岁的老母亲。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
【乡村阅读榜样事迹材料3篇】相关文章: